在决定下笔写数据背后的逻辑与真相这篇文,源于两件事,一个是很多宏观专家、财经大
V
们发文对挖机数据的解读,还有就是混沌天成研究院院长叶燕武先生在
2017
年
2
月
28
日随笔中提到的《数据是一面镜子 多照照 防忽悠》。叶燕武先生作为国内顶尖的宏观研究专家,提示市场投资者,多照照镜子,防止忽悠,是非常正确的提法。特别是我们不光要多照数据这面镜子,更要去找寻数据后的真相,厘清数据之间的逻辑。
我们经常见到国家统计局或者行业协会发布某个行业、某个经济领域的一些数据会提到同比、环比等一些统计学名词,那么什么是同比、环比呢?
同比在统计学里的定义是今年第
N
月与去年第
N
月相比较。同比增速或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从而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如这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1~2
月经济数据中提到的,中国
2017
年
1~2
月固定投资同比增长
8.9%
,民间固定投资同比增长
6.7%
,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
10.4%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25.1%
等数据,就是比
2016
年
1~2
月增加了这么多。本期的时间节点(月、或者季度)是相比于去年(月、或者季度)。其计算公式为
:
同比发展速度
=
本期发展水平
/
去年同期水平×
100%;
同比增长速度
=(
本期发展水平
-
去年同期水平
)/
去年同期水平×
100%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这个指标,如某年、某季、某月与上年同期对比计算的发展速度,就是同比发展速度。
而环比则是本期统计数据同上期的数据比较,例如
2017
年
2
月份与
2017
年
1
月份相比较,叫环比。环比增长率(增速)
=(
本期数
-
上期数
)/
上期数×
100%
。 反映本期比上期增长了多少
;
环比发展速度,一般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报告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
/
逐月
/
逐季的发展速度。
明白了这两个统计学名词的概念以及其报告中数据所提及的内容,对于我们分析、研究当前的经济情况与去年同期比较、上月的情况比较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中提到的中国
2017
年
1~2
月粗钢产量
12877
万吨,同比增长
5.8%
。笔者这个粗钢产量,就需回顾
2016
年
1~2
月的情况,钢厂大面积的停产、减产,社会库存低,而今年同比于
2016
年,说明在基数低的情况下,出现
5.8%
的同比增长,钢材的社会供应并不足为虑。
又比如最近的一则上海证券报的信息报道:近日就铁矿石基本面进行了专题调查。受访业内人士表示,
1
至
2
月份,全国铁矿石生产产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同比增长了
13.6%
,进口也同比增长了
12.6%
。目前铁矿石港口库存突破
1.3
亿吨,钢厂库存也有明显增加。但与此同时,高品位铁矿石供给却出现了阶段性偏紧,且需求预期上升明显。今年头两月的数据显示,全国矿山投资降幅较去年大幅收窄,这反映出行业投资信心有恢复迹象,矿山企业的营收也开始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文中有井喷式增长,但同比数据显示是增加
13.6%
,进口也同比增加了
12.6%
。笔者就认为有点危言耸听了,
2016
年
1~2
月的情况是钢厂大面积停产、减产,铁矿石价格进入历史低位。国内高成本矿山大面积的关停,产量也极低。由于原矿产量低,即使同比增长
13.6%
,其绝对量并未增加太多。比如举例
2016
年
1~2
月国内原矿产量
2000
万吨,那按照
2017
年
1~2
月的同比增加
13.6%
计算为
2000*
(
1+13.6%
)
=2272
万吨。也就是只增加了
272
万吨,折合到铁精粉
3
吨原矿选
1
吨精粉计算,同比就增加了
91
万吨不到的精粉。相当于港口多增加了
100
万吨不到的
PB
粉(大约
6
条
17
万吨的船),折合到钢厂生产的生铁中来计算,大概约
56
万吨的生铁铁水、约
53
万吨钢水。
我们又来研究广发证券的那则挖掘机销售数。据广发调研报告称:
根据我们最新从协会了解的情况来看,
2
月份国内挖掘机销量总量为
14530
台,同比增长
297.65%
,大超市场预期!同时也是挖掘机增速有数据跟踪历史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分企业来看,龙头三一重工的挖掘机销量
2
月超过
3600
台(是公司历史
2
月份销量的最高纪录,超越
2011
年),同比增长超过
360%
,其他品牌中徐工、卡特、日立、小松和斗山都超过了
1000
台,同比增速显著,尤其是国产品牌,在这一轮复苏中,表现非常明显。
将历年
1-2
月销量数据汇总统计,
2017
年
1-2
月累计销量
19078
台,同比增长
188.89%
,销量增速是
2002
年以来新高,从绝对销量来看,也仅次于
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别为
31151
台和
20839
台)。不论是从销量增速还是销量台份数,本轮回暖的强度都是超预期的。 由于去年
3
月份叠加了国三切换国二的因素,绝对销量达到了
13744
台,基数较高。但是从历史来看,
3
月份的单月销量都是高于
2
月份的,并且
3
月单月销量:
1-2
月累计销量的比值平均值为
1.5
,只有在
2009
年和
2004
年低于
1
。而一季度的旺季销量通常也决定了全年的高度。过去历史数据表明,一季度销量占全年的平均比重为
32%
。这段文字有三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第一个是绝对销量,第二个是销量增速,第三个问题则是基数或者是社会保有量。
从广发证券的这段新闻稿中可以看出,作为基建先锋的挖掘机,在
2017
年
1~2
月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这个月的销售增速是
2002
年以来新高,从绝对销量来看仅次于
2011
年和
2012
年。这个绝对销量
19078
台与
2016
年同期的
13744
台是有区别的,当时的这个销售数据源于机械行业标准的切换,也就是环保标准的提高。而本期的销售数据中的绝对销量
19708
台虽说在很多人看来源于周期性更换。周期性更换那就要看当时的社会保有量。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若
2008
年同期的销售量是
10000
台,按
8
年
~9
年的更新周期看,这
10000
台的保有量在
2016
或者
2017
年就陆续的更新了。不会一次等到
2017
年来更新。最简单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看社会的整体设备保有量,看新增设备的增速,才有从中看出端倪。完全归结于更新,没有数据支撑。从更新的角度看,下游客户得首先有足够量的工程项目才有动力去更新,否则或许会延缓更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自己有一辆轿车,开了十年,又破又旧,手头没有宽裕的资金,想更新,换一台也得先有钱。同理工程机械也是一样的,更新这台设备,如果没有活干?企业或者个人为什么要按时更新或者提前更新。旧机器修理修理不是照样可以用吗
?
从心理学的角度推测更新的消费者或许企业行为,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要么接的工程量非常多,施工活动强度大,才会有更新新设备的动力,并且这个工程量的报酬足以覆盖新设备一定的购置成本。才有足够的购买新设备的热情。
从基数或者社会保有量的角度来看,以周期论的观点来看,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火爆是否会延续,一方面有周期新更新有关联,一方面与新增基建项目量有关联。假若基建不增的情况,设备到期更换则与基数或者保有量相关。按照设备的更新周期
8
年左右计算。以
2008
年为起点,
2008
年以后购买的设备自
2016
年开始陆续进入更新换代期。那
2017
年的同期销量全部为更新周期里的设备量。则
2017
年的属于应该与
2008
年同期或者
2009
同期大体平衡。即使增长亦不会超过
10%
的水平。这里的绝对销量是低于
2011
年和
2012
年,说明绝对销量是高于
2008
年或者
2009
年、
2010
年的。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逻辑,这也是数据背后的真相。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基建项目的力度同比于
2009
年、
2010
年是要高的。工程总量从一线人员的预期来看是要高于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同期的。侧面印证现在的基建项目比
2010
年要多。
看数据不仅仅是看挖机,结合其他数据时看,对背后的逻辑与真相将会有更惊人的发现。如这则新闻稿:
2017年2月份,国内推土机销量喜人,全国10家主要推土机生产企业共销售各类推土机470台,同比2016年2月的254台,增长85.04%。其中,受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的利好拉动,推土机国内销售呈现大幅增长,2月国内销售394台,同比2016年2月的200台,增长97.00%。
这则新闻信息,区分开来了推土机销量国内销售与总的销售情况。本期的
394台与2016年2月的200台相比,增长97%。推土机呈现如此高的增幅亦与挖机的销售数据相互印证。同时
2017年1月
的推土机数据还显示
,全国
10家主要推土机生产企业共销售各类推土机322台,同比2016年1月的270台,增长19.26%。其中,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持续释放,国内销售也呈现了增长趋势,1月国内销售241台,同比2016年1月的185台,增长30.27%。
也就是说叠加
2017年1~2月的数据来看远好于2016的同期。背后的逻辑则是基建项目的全面爆发。先有挖机再推土机、装载机。这都是基建需求带来的同比增长。
相互印证数据关联还可以看到一组数据说的是交通运输建设
“十三五规划”目标(具体详情可参阅微信公众号:叶燕武随笔)铁路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3.5万亿、公路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7.8万亿、民航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0.65万亿、水运0.5万亿,其他2.55万亿。合计15万亿。同比交通运输建设“五年规划”历史统计中的数据时(详见下图)。单纯的罗列了公布的计划值,而没有注明实际的完成情况。这是数据统计、分析的最大悲哀。以笔者最印象深刻的十二五期间铁路系统投资完成情况是:
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58
万亿元,新线投产
3.05
万公里;而笔者记得在
2016
年
2
月
16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建设总结,数据显示:“十二五”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最大的五年,总投资约
12.5
万亿元,是“十一五”总投资的
1.6
倍。而现今十三五期间的总的交通领域投资计划是
15
万亿,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了
2.5
万亿,铁路是
3.5
万亿以上,比十二五期间的投资计划增加了
0.5
万亿。回到这些数据的本身,十二五期间(即
2010~2015
年)与十三五期间(
2016~2020
年)。我们不光是要看数字的本身,还要看投资的主要区域、当时的物价水平、社会征地成本等多种因素在内。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对比,投资额的对比。
从物价角度看,我们以建筑钢材螺纹钢为例,在
2010
年至
2013
年十二五期间的前三年,螺纹期货在
2011
年最高达到
5100
,
2010
年年均价也维持在
4500
上下;到
2013
年螺纹钢期货价格也是维持在
3200~3900
之间。只有
2014
年、
2015
年单边下行,于
2015
年
12
月见底。都不是说螺纹钢涨价了不利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吗?从此数据看,这又是一明显的伪逻辑。
从十三五期间交通领域的投资建设主要区域看,由十二五期间华东京津翼环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地区、沿边沿疆地区转移,重点发展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经济圈、对接一带一路的东盟、中亚等沿边地区如云南、新疆等地。从笔者理解的角度看,上海的土地征收成本,房屋补偿成本与在贵州、重庆等地相同面积的土地征收、房屋补偿成本相比是天壤之别吧。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是山区、丘陵地带,山多林茂,地广人稀。拆迁成本要低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多少倍呢?或许上海拆迁补偿的一套房,够在贵州、重庆、陕西、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区拆一栋甚至是几栋楼了吧,这都是算到投资额里,算到了工程造价里的啊。
在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要用到的建筑钢材比
2010
年
~2013
年期间都低,土地征收成本要比沿海发达地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