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大型企业的ERP 国产化推进面临着尴尬境地:国产软件公司摩拳擦掌、自信满满觉得自己能干出个 SAP 来,非技术背景的大企业领导认为不就换个软件嘛、有那么难吗?然而,真正使用 SAP ERP多年的大型企业业务部门的用户,对ERP国产化都抱着怀疑、观望、抵触的态度。
ERP国产化究竟有那么难吗?
正如我在《
中国管理模式 | 西方企业管理软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靠人工智能实现弯道超车
》中所写,ERP 是 90 年代在欧美出现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在当时赶上了“客户机/服务器”企业计算架构的转型。
从信息系统构成来看,企业级信息技术构成称为“企业架构”,包含了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
在业务架构和信息架构上,90 年代的ERP承继了从 60 年代的主机(mainframe)时代形成的企业级信息系统的业务模型(组织管控、业务流程的逻辑模型)和数据模型,而在业务逻辑(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模型/存储(数据库)的实现技术上, 90 年代ERP 出现是从大机架构转移到了当时的客户机/服务器的二层或三层架构上。
从 90 年代到今天,又过了 20 多年,IT 技术发生很大变化,ERP软件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向互联网架构模式变化,业务模块拆得更细,每个业务模块有自成一体的“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称为一个“业务服务”, 原来在庞大的、单一数据库里管理的业务数据模型,也被拆为更零碎的数据模型,放在业务服务的小型数据库里。这些模块,或者说业务服务,可以自由组合,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也就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更灵活”的优势。
如果上面这段描述对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有点抽象的话,我再打个形象的比喻:
传统的企业软件就像这样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
随着技术的进化,今天的企业软件被模块化,这些模块既可以组装成航空母舰,也可以组装成小船,甚至汽车、拖拉机:
中国的ERP 行业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呢?
就是中国ERP行业其实从来就没有经历过大机时代,在中国本土,这个行业是从 2000 年才逐渐发展起来,所有造积木航空母舰的ERP架构师、工程师们,让他们造一块块的积木,技术上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这辈子他们过去除了电视和电影上见过航母外,根本就没见过真正航空母舰.......
把航空母舰拆成一块块积木,然后用这些积木反向肯定能搭得出航空母舰来;而一块块地造积木,究竟是不是能搭得出航空母舰来,只有谁搭谁知道。
并不是说中国人干技术不行,中国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互联网平台——阿里、腾讯、京东、字节跳动,这些都是用搭积木的方式搭出来的;在搭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超级电商平台、超级社交平台究竟长得啥样。ERP这样的企业软件发展到今天,他们的历史和互联网平台不一样,是先有航母,后被拆成一块块积木的。
所以这就是当前中国ERP国产化遇到尴尬的真正根因:无论是国产软件厂商,还是发狠自研国产化替代的业主,他们做出来的每一块积木,看起来和国外积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在那些开惯了国外航空母舰的用户来说,他们担心拿到的国产积木搭出来的,不是航空母舰,而是这样的:
那是不是中国 ERP 国产化就没有路了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我认为,中国的 ERP 国产化,首先得要有航空母舰,然后才会有让用户能够放心使用积木来搭航空母舰。
中国的航空母舰产业其实经历了这个过程,尽管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国的造船工业在历史上和欧美、日韩有较大差距,到2000 年后才开始快速腾飞:2006年造船完工量达1587万载重吨超过欧洲国家的总和。2008年造船完工量突破3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全面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到6757万载重吨,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十年时间中国的造船产量翻了近25倍,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
尽管中国造船工业发展这么快,是不是就能把航空母舰造出来?
中国航母创业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没见过航空母舰,造船工业再发达也造不出来。所以才会有千辛万苦买回一条已经废弃的瓦良格号,历经十年改装,国产航母辽宁号横空出世的故事:
那么中国ERP 产业有买到瓦良格、卧薪尝胆的机会吗?我认为是有的——今天的天赐良机就是,欧美国家 ERP 厂商都在全面转云,那些当年从大机软件直接和间接转出来的、非云的大型 ERP软件代码, 实际上就是和 30 年前乌克兰船坞里的瓦良格号一样,处于即将废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