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意读书
北大法意读书--在这里,有好书,有良友,有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最近的中产,开始穿百元拉夫劳伦平替了 ·  昨天  
龙岩图书馆  ·  志愿风采 | 无悔青春 筑梦龙岩 ·  昨天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想家,全宇宙停下,不要上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意读书

张仕锦丨香港中文大学交换心得

法意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04-25 21:00

正文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CUHK或CU,法律学院(Faculty of Law)成立于2005年,是全港最年轻的法学院。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CU因优良的教学质量、多元的教育理念等跃居亚太地区法学院前列。交换学习已过去近一年的时间,但短短四个月的经历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也总会想起这座依山而建的校园的一草一木。



一、博文约礼,鉴往知来

虽然香港法律体系的支柱之一是成文法规如各类规例(Regulation),但总体上更多地沿袭了普通法系的传统,判例法在司法实践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香港法律界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是不强调学术研究,而紧贴实务的需求。LLB、JD等学位的课程设计接受香港律师界的直接指导,由香港律师会(HK Law Society)和香港大律师公会(HK Bar Association)与学院制定规范,因此充满了鲜明的实用性,是法学生跻身律师界的重要渠道。这些特点反映在具体的教学上,便是小班教学的大量阅读与课堂提问。


在CU的学术考核中生存下来并非易事,然而选课时我由于信息不对称没能意识到这一点。抱着多转学分的态度,我选了5门法学专业课,后来一位师姐告诉我本院学生也很少选这么多课,而我之后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决策的“冲动”——每周有大量的阅读任务,包括教材、案例、论文。CU与北大教学的一大不同便是对自学高要求,课外学习甚至比课堂教学更为重要。学院课程总体分为两类:Lecture与Lecture + Tutorial,前者多为选修课,学生人数不多,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也会与学生互动提问;后者多为必修课,Lecture类似于内地学校的模式,老师主讲,Tutorial则把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班,老师布置课后练习,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围绕Lecture的内容进行复习和讨论,再作进一步的讲解。师资方面,尽管课程以教授香港法律及运用为主,但学院老师极具多元化,大多来自与香港有相似法律制度的国家,如英国、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我所选5门课的老师来自4个国家。他们很少选择学术路线,大多都有在香港法律界丰富的执业经历,实务经验相当丰富。


其中,衡平与信托法(Equity & Trust II)、证据法(Evidence)两门必修课每周有定期的Tutorial,需要提前准备。记得第一次上E & T的Tutorial时,prof Noam Noked对学生一个个地提问、互动,而之前对此一无所知也毫无准备的我感到十分无助,被问到也只能勉强回答。相比之下,local学生基本都能用英语流利对答,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提前把功课做好。此后,面对prof的“交叉质询”,我逐渐从从容应对,偶尔还能碰上prof带着满意的表情不再追问的情形。这种师生的交流与小班教学,是我在CU非常难忘的体验之一。


主校区

当然,CU学术的严谨远不止体现在学习任务量这一方面,以平时小作业为例,哪怕是一篇1000-2000字的小短文,也要经过Veri Guide系统进行查重,并且按照法学院的学术规范统一引注格式,去学院教务上交论文后,还要郑重地签下“原创声明”,本人留存一份回执。每位老师都专业负责,风格各异。教授Comparative Law(比较法)的老师是毕业于哈佛的Samuli,我们私下亲切地称呼他为“芬兰小哥”,课程期末要求完成一篇论文,Samuli老师会主动安排多次office hour,与我们讨论主题、提纲、论据,并详细地给出修改意见。法国老师Benoît任教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aw(环境法),他单独给每人发送了一封长邮件,提出期中论文的反馈与修改建议。E & T的Steven  Gallagher教授是位可爱的英国绅士,课上时不时蹦出几句“英式幽默”活跃课堂气氛,在期末时有很多学生邮件提问,他做了多次回答汇总并且发送给每位学生。衡平法作为香港法律的重要渊源,学习起来颇有难度,所幸Gallagher教授明晰的讲解为我打开了衡平法的大门。Shipping and the law(海商法)的英国老师Elsa Kelly优雅大气,条分缕析地讲解每个知识点和案例,同时令人难忘的还有她每堂课从不重样的衣着。学院的老师大多履历丰富,并且担任律所的高管,因此授课明显侧重于实务,这点与北大法学院的风格相差甚远。


送达回证


二、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学有余力时,CU提供了许多课余生活的选择。学校每周不定时地会向邮箱发来一周校园活动的概览,例如,学术讲座涵盖了国际前沿、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等方方面面,各类组织的workshop也是一个思想交锋的好契机。此外,CU学生组织数量极多,学校、学院、书院甚至宿舍楼都有着自己的学生组织(据说是local赚取宿分的重要抓手),晚上在宿舍时,时不时会有宿生会的同学敲门,邀请我们为书院球队加油或者参加元宵活动。部分书院会定期组织共膳,学生将随机与书院老师、不同专业的同学坐在一桌熟络彼此。像善衡书院会举行规格更高的高桌晚宴,有时会邀请嘉宾到场,举办讲座。就个人而言,我参加的活动不算多,对校园文化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但每一次参与,都让我对这座“山城”多一份感情。


昆曲课堂


印象最深的一次课外活动,莫过于白先勇先生带着昆曲表演团来到CU。尽管北大也开设昆曲课程,但一直没有机会上过。在CU,我旁听了一次昆曲课,观看了折子戏,通过短短几天的了解,让我对昆曲这门文化充满了兴趣。唱词、身段、眉眼间尽展魅力,也难怪被称为吴侬软语中的艺术转身。CU作为香港唯一一所开设昆曲课的大学,也算是扮演着承继传统文化的角色,毕竟校名的“中文”二字的来源正是传扬中国文化。惊喜的是,看折子戏的当晚,我非常喜爱的林青霞也来到了现场观看,白先勇赞誉她为“昆曲义工”。青霞十分平易近人,中场休息时许多人涌上前围观,她也热情地主动和大家合影。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与相通,“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End of Semester Gathering


说到交换,不能不提的组织当属OAL(Office of Academic Links)。作为交换生的“后勤部队”,他们总是为我们考虑得十分周到,定期发送邮件了解我们的近况,安排了远足、workshop、下午茶时间等多种活动。最后一次活动则是在宴会厅举行的期末晚宴,每个人站起来分享自己在香港特别的经历,观看短片、照片墙回顾自己四个月来的生活,除了自助餐的烹调水平外,当晚的一切都值得长记于心。


三、求同存异,兼容并包

作为“自由港”,开放与多元向来是香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粤语、英语、普通话的交错使用,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来来往往,无不彰显着她的独特之处。多元必将带来差异,香港的每个大学便是这种现象的缩影——内地生有自己的学生联合会、单独组织的新生营;为了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内地生基本需要熟练地掌握主流的粤语;部分香港人的国语水平堪忧,对内地更是了解甚少,被戏称为眼中的世界“东到西贡,西到大屿山,北到上水,南到南丫岛”。去年,因为内地生与港中文学生会的冲突,一直以来的矛盾又再一次摆在台面上接受审视。


三年前我第一次来香港,游客的身份让我对香港的了解大抵只是停留在维多利亚港的繁华与星光大道的热闹。此次交换,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两地人文化上的差异甚至彼此的不理解。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信奉自由民主,认为内地在政治上过于保守;内地人反感港人的区分对待,更难对他们所追求的价值观感同身受。但是,不同不代表对立,对峙只能固化偏见。在Comparative Law的课堂上,我对这一点尤其感受深刻。同学们来自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内地,针对Samuli老师提出的讨论话题各抒己见,比较制度差异。尽管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泾渭分明,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学术的氛围下去辩论、对话。由此,我们方能深化对自己国家法律体系的认知,包容其他文化的差异。


伍宜孙书院


在香港,我会时常想念内地的“人情味”,因为港人大多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行政人员对规则的严苛会让你感觉近乎死板的程度。同样,实务、职业导向的教育也让学术少了几分家国情怀,多了一些经世致用的追求。但这种差别并不妨碍我对香港人敬业、勤勉的赞赏,毕竟身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许多人奋斗大半辈子都很难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大房子,来自生活的压力会不自觉地将人往前推着走。高峰时期拥堵的港铁挤满了晚睡早起的上班族,过马路绿灯亮起时急促的“嘀嘀”声提醒着你这里的快节奏,凌晨的中环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人们……香港是一座充满机遇与不可预知的城市,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也依旧散发着她的魅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