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并非“积极”的反义词,相反,对现实困难“务实”的评
估可能恰恰是“积极”发力的前提。
截至目前,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两会均已召开。在
2025
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处处体现着“务实”的特征。
2024
年,多数省份没有完成年初所设定的增长目标。
目前,共有
25
个省份披露了
2024
年的
GDP
增速,其中
4
个省份超额完成了经济增长目标、占比
16%
,
5
个省份刚好完成了年初的目标、占比
20%
,而其余
16
个省份则没有完成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占比高达
64%
。事后来看,相较于全国恰好实现了年初
5%
的
GDP
增速目标,多数省份在
2024
年经济目标的设定上可能略显“激进”。
而地方政府
2025
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显然要更加“务实”。
31
个省份中,仅天津上调了经济增长目标
0.5
个百分点,
15
个省份的目标持平于
2024
年,而其余
15
个省份则进行了下调。其中,海南下调幅度最大,高达
2
个百分点,可能与海南
2024
年经济增速大幅低于年初目标有关。
2024
年初,海南设定了
8%
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实际的增速则仅有
3.5%
。
考虑到
2024
年多数省份未能完成增长目标,适度下调
2025
年的目标增速本质上是正视现实压力的一种表现。
不过,从
6
个经济大省和北京、上海两个重点城市来看,
2025
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仍然会设定在
5%
左右。
2024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因此经济大省仍然是
2025
年全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6
个经济大省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仅四川将经济增长目标由
2024
年的
6%
下调到了
5.5%
,其余均与
2024
年持平。北京、上海两个重要的直辖市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持平于
2024
年。
用
2024
年
GDP
规模为权重进行加权以后,
6
个经济大省及北京、上海
2023-2025
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加权平均值均为
5.2%
。
因此,我们预计全国
2025
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也会持平于
2024
年,即
5%
。
除了黑龙江没有公布
2024
年
CPI
目标,山东、湖南、云南没有公布
2025
年
CPI
具体目标以外,其余
27
个省份中有
26
个省份罕见地将
CPI
目标从过去的
3%
下调到了
2%
,仅西藏维持了
3%
以内的通胀目标。
地方政府对通胀目标的集中下调,可能也有
2024
年物价的实际表现偏弱有关。
2023
、
2024
年,全国
CPI
增速的目标均设定为
3%
以内,但实际的
CPI
增速均仅有
0.2%
,远远低于年初设定的目标值。
从地方对通胀目标的调整来看,我们预计全国的
CPI
目标可能也会下调至
2%
左右,将会是
2004
年以来首次低于
3%
。一来,这可能是政策正视当前物价压力的一种表现;二来,这可能意味着政策对物价的重视程度将会更高。
截至目前,共有
14
个省份公布了
2024
年和
2025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目标。除了辽宁的增速目标持平于
2024
年以外,其余
13
个省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下调幅度平均达到了
1.8
个百分点。可能与
2024
年地方财政收入低于预期也有一定的关系。
多数地方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了
2025
年首要的重点工作,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内需的重视程度。
但各地社零增速和固投增速的目标并未因此更加激进,反而变得更加谨慎。
20
个公布了
2025
年社零增速目标且与
2024
年可比的省份中:有
15
个省份下调了社零增速目标,平均下调
1.5
个百分点;
4
个省份目标持平于
2024
年;仅海南将社零增速目标从
8%
上调至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