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280年,韩非子出生于韩国的一个贵族家庭,身为韩国的宗族公子,韩非却无法安心养尊处优,少年时的他眼见韩为秦所败,祖国遭强秦霸凌,领土日削。秦国日渐强大,各国朝秦之际,韩非正二十多岁,他与李斯同拜于荀子门下,韩非天生口吃,却发奋读书,野心与大志并存于胸的李斯亦感叹自己不如韩非,学成后,李斯奔秦,韩非归韩。当李斯在秦国扶摇而上之际,韩非却在自己的祖国屡屡碰壁,韩非屡次上书,结果不得重用,看到韩王不能接受自己的建议,身边围绕着一群阻碍国家富强的臣子,他心急如焚,坚信变法能够图强的韩非把自己的学问详细记录在书中,当嬴政看到韩非的著述之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慨,李斯道出此书即为曾经的同学韩非子所写,秦当即实行了攻打韩国的计划,韩王迫不得已,只能任命韩非子来到秦国,然而韩非在强秦面前,并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反而劝谏秦王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认为韩非心系韩国,对秦国有害而无利,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将韩非下狱,当秦王后悔想要将韩非放出的时候,这位他曾仰慕的思想家已经被李斯毒杀。
韩非死后三年,韩王即被秦所俘,韩灭国。
在通俗文学的渲染下,《韩非子》仿佛成了权谋,腹黑的代名词,然而笔者在详细了解韩非其人其书后,首先想到的是另一位战国时期的贵族——屈原,屈原的一生,是被辜负的一生,身为楚国贵族,少年读书立志,青年以身许国,虽怀一腔热血,然屡次被放逐,中年写下离骚,晚年投江自尽“半身流放苦旅,一世忧国忧民”,每每读到《离骚》,令人心与之通悲,泪不能自止。
韩非与屈原的命运基本相同,甚至更屈于屈原,两人均为本国贵族,均坚决支持变法,最后两人都身死国灭。他们的一生所学都被辜负,希望终究迎来的是绝望。屈原曾被楚王任用,但韩非在史书中未见有被韩王起用的任何记载,而对韩非来说,更令人绝望的是,欣赏自己的是敌国的国君,害死自己的是昔日的同窗,屈原投江汨罗,是在楚国的流放之地,而韩非狱中被毒,是在敌国的囹吾之中。
国人大多知道楚辞中千古留名的《离骚》,而鲜有人知道《韩非子》中令人扼腕的《孤愤》,二者相比,《离骚》更像是出自文科生,《孤愤》更像是出自理科生,《离骚》不断的使用抒情的方法说明自己的不得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用感性的方式描绘祖国的困境与个人的不得志,而《孤愤》虽同样内含不得志的抑郁,但却不断的分析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现状,应当提出怎样的解决办法,“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发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离骚是说情的孤愤,孤愤是说理的离骚。
韩非的语言如同刀锋,以锐利而严谨著称,这与他治学的方法有关,读《韩非子》可以发现韩非往往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而非一拍脑门或凭仅凭片面的直觉经验产生。例如《亡征》,韩非几乎可以说使用了穷举法(笔者注:穷举法指在进行归纳推理时,逐个考察了某类事件的所有可能情况,因而得出一般结论),列出了47种可能亡国的征兆,最后不仅强调亡国需要有内在条件,还需要有外在条件,这又富含了辩证法。这种方法直接导致了韩非的结论往往难以反驳,往往极为贴合事实,读来令人“心骇而神动”,其归纳的征兆在其后千百年间不断重演,在今天不仅对国家对个人的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
反观一些其他的经典,虽有部分真理,然往往直接给出结论,实际使用时往往难以用上,这类例子在中国的古书中俯仰皆是。。
韩非的严谨与实际使得其学说难以被人忽视,百家争鸣时,诸子的理念无论多么令人向往,有时碰到韩非子的分析,往往便觉得脱离实际,思考深度不够,当别人想当然地抛出一个接一个的理想目标和人生感想时,韩非往往通过长篇大论,正反反复分析才坐实一个结论,因此秦王见到韩非的著作才会如此叹服。
例如,诸子往往举出各种各样的主张,每个人说的都有理,那么如何分辨对错呢?韩非极度主张通过“审核刑名”的方法,通过负责与检验实践结果的方法来确定,这已经具备了《实践论》的思想,这就使空谈转为实践。当多数人都在认为要向尧舜的时代学习时,韩非深刻地指出尧舜的时代与战国不同,并根据具体要素分析为何不能盲目学习尧舜。
这使得韩非子的学说不仅被秦王赏识,在历代的政治家中,多有对韩非的书予以肯定,如诸葛亮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而在《出师表》中的“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则是韩非子强调的精要。毛曾在1940年说:“循名责实,这就是今天的工作”亦是韩非子处理事情的核心方法。毛曾劝后人说:“这些书你都应该看,只看一遍不行,至少要看5遍。你说的《韩非子》我年轻时就看过几遍,其中的《说难》、《孤愤》、《五蠹》都能背得下来。”
关于韩非子我们可以讲很多很多实用的东西,比如为什么韩非子写的很好,最后却被李斯杀死,这是说明他学说的无用性吗?再比如为什么韩非子是真正从纸面走到生活的诸子百家,他是否与我们息息相关?韩非子的文法笔法有什么我们可以学习的?韩非子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是否应当认同?本公众号既然是中医的公众号,就简单说一说韩非子对笔者在中医方面的裨益。
一是中医历史观的改变
笔者在上学的时候常常听到有人说中医最厉害的时候就是《内经》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圣人,再往后就江河日下了,大家一提到很古的时代,就非常向往,很多中医从业者,都有尊古抑今的思想。而如果读过《韩非子》,很可能会把这种观念彻底转变过来,韩非子采用史料的情况,阐述了进步的历史观,概括来说,方法就是不要听古人或今人说怎样怎样好,或怎样怎样差,而要寻找历史材料,对比得出结论,笔者近期研究的重点在针灸,从针灸来看,无数的史料都可以证明虽然有曲折有失传,但总体来说针灸绝对是今胜于古的。此外韩非子的方法从根本上否定书本的权威性,一切应当以事实为考量。
二是治学方法的改变
中医还有一个氛围就是以古书作为论理的依据,而且越古越能压服人,这种方法在韩非子看来完全行不通,韩非子的方法基本可以说是实践论和责任制,概括来说在中医方面就是“请拿病例来,请拿疗效来,请给出疗效的评价标准”,还有就是“治不好就饿肚子,治不好就坏口碑”,这种方法可以杜绝空谈,接近真理,而刚接触中医最容易误入歧途的一点就是,用讲课水平和知识是否渊博判断一个老师值不值得跟随。
三是注重观察与实效
笔者以中医内部的各种诊法举例,有一些人认为,通过把脉判断出肿瘤或结石是很高明的,或通过面诊判断出某些疾病是很高明的,笔者在刚入学的时候也曾这样以为,然而韩非子里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詹何猜牛”,詹何和弟子待在一间屋子里,有牛在外鸣叫,弟子说:“这是黑牛,有一块白色在它的额头上”,詹何说:“对的,是黑牛,但白色在牛的角上”,派人去看,果然是一只用白布裹着角的黑牛。
读到这里,恐怕一定会有人和笔者一样,惊叹詹何的高明,深入思考的话,便会对詹何的方法好奇,甚至想要学习到类似的神奇方法。
然而韩非子却说,如果放弃詹何的方法,让五尺的又不聪明的小孩子直接去用眼睛观察,也会知道这是黑牛用布裹着角,所以詹何的方法是“苦心伤神”,然后和五尺的愚童子收到的功效一样。因此对詹何这类行为的评价是“愚之首也。”又说,用这样的技术,祸乱大家的心思,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反观中医里,詹何猜牛的行为数不胜数,这在实践上,当然会被西医打的节节败退,西医用的正是韩非所说的观察法,因此最后的诊断,都以西医为准,而不以中医为准,如果因此抱怨认为中医被打压,可以说是陷入了错误的认知了。这能让我们理解现象,并做出决策,例如笔者的公众号,首先要解决腧穴的具体主治问题与中医疗效的真伪,笔者相信,如果首先深入学习诸如五轮学说一类的学问,即使这些学问靠谱,一开始也只能通过噱头争取到一部分患者(更何况这些学问还不一定靠谱),而长期来看,必须踏踏实实搞好诊断的基础知识,解剖知识,腧穴知识才能走的长远。
以上还只是《韩非子》中较为浅而易于实行的部分,韩非子归根结底是一本解决历史的大问题的书,限于篇幅,无法深入论述,笔者以为诸子百家中,《韩非子》为不可不读的作品,市面上对于事情的看法,就像诸子百家一样,各自有理而充满矛盾,如果一时分不清糟粕还是精华,就会浪费时间,经过韩非子反复的说理,可以增加人的判断力。
韩非子的一些书,现在已经绝版,韩非子的著作研究,很有价值的且还能买到的有如下几本。
如果只想看大概,可以买张觉等人的《韩非子译著》,里面有简繁对比,且作者比较专业。
如果想看更专业一点的全书,可以看中华书局出版的《韩非子集解》,作者是王先慎。
韩非子篇目中有一些不是韩非子亲自写的,如果想深入了解其间内容的矛盾与真伪可以看中国科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专刊《韩非子考证》。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韩非子的版本、历代评论可以看陈启天的《韩非子参考书辑要》。
如果想要有深入分类把握韩非子的思想和内容,可以看夏忠道的《韩非子法意》。
以下是笔者收藏的一部分韩非子,多已绝版。
1.《韩非子释要》
此本为韩非子的选读本,虽非为全本,但对其中重点观点、文法做了全面分析,读起来很有收获。
2.《校订韩非子新钞》
此为节录本,较为罕见,内有日文批注,封面与题字精美。
3.《评释韩非子全书》
此书开本较大且少见,26×18cm,关键在于其内文既有历史知识的补充,又有文法的解答,又有义理的讨论,且注解多于一般版本,很多是作者自己所创见。
4.中华再造善本之《韩非子》述古堂影钞宋本
当为除原本外彩印韩非子之最佳版本,原大影印,开卷令人眼前一亮,此书原书居然标价12400元,售价实在太贵,虽为最善本,但价格虚高。
5.上海涵芬楼藏黄荛圃校宋本影印本
即《韩非子》涵芬楼四部丛刊版本
此书20×13.2c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彩色影印中华再造善本之前该版本即为《韩非子》最佳版本。
《校订韩非子新钞》可出,400元
《韩非子》涵芬楼四部丛刊版本可出,1450元
另外笔者将文中参考书能找到的电子版都已经打包,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转发本文后凭5赞截图领取
笔者按:韩非子版本流传极其杂乱,笔者耗费数小时整理后方把能见到的最古善本乾道本流传过程整理出来,附录在后,供有需要的读者查证。
韩非子乾道本版本梳理
黄三八郎书铺是南宋书坊,曾刻有《韩非子》,是为宋本,其序言末题“乾道改元中元日黄三八郎印”,此本又称乾道本。
上面说的宋本曾被清代李奕畴,字书年所藏,后丢失,因此宋刻本原本已经丢失。
清代张敦仁,字古愚曾影钞李奕畴的原本,此影钞本后藏于上海图书馆。
吴鼒(zī)(吴安徽全椒人,字及之,一字山尊,号抑庵,一作仰庵,又号南禺山樵,晚号达园,安徽全椒人)向李奕畴借到了宋本的原本,通过原本印了仿刻本,在嘉庆二十三年重刊,此本出版前经过顾广圻校刊(字千里,号涧苹、无闷子,别号思适居士、一云散人,清朝著名校勘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根据吴序,顾广圻十四年前就已经看到宋本的原本,有识误三卷,一并附在吴鼒刻本书后。顾广圻识误的序里说,张敦仁当时向李奕畴借宋本原本的时候,顾广圻正在张敦仁处做客,因此能够在吴鼒出版前十四年就见到宋本的原本。十四年前顾广圻初见张借来的宋本时,顾还拥有一本述古堂影钞的《韩非子》,和宋本的版本是一样的,宋刻本十四卷缺第二页,顾根据述古堂本补录上。此版本为陈氏古书丛刊本,浙江图书馆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底本。
明末清初钱曾(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述古主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藏书处为述古堂,曾影印宋本《韩非子》(此宋本底本不详),称为《述古堂影钞宋本》,与李奕畴的版本相同,钱本从钱家散出后,先藏于泰兴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后藏于新安汪启淑(字慎仪,号讱庵、秀峰,自称“印癖先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黄山)绵潭人),汪藏书地叫开万楼,嘉庆壬戌秋(1802)从杭州开万楼卖出,顾广圻在杭州获得此书,但买不起,于是转由黄丕烈(字绍武,一字承之,号荛圃,绍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士、宋廛一翁、陶陶轩主人、学山海居主人、秋清逸叟、半恕道人、黄氏仲子、民山山民、龟巢老人、复见心翁、长梧子、书魔、独树逸翁等)出三十金购入,该本原缺第十卷第七页,黄丕烈又托夏方米的关系,从张敦仁处借到了李奕畴的宋刻本,根据李奕畴宋刻本补足后做了校对,黄丕烈在述古堂版本与李奕畴宋刻本不同之处,用朱笔在原文处改正,有的改正的地方加了眉批,有的没加。此外对于版式不同的页面,他用别纸影钞宋刻纸真附于黄校述古堂书后。
黄校本目前除了【季振宜藏书】【广圻审定】,还有【汪士钟印】【海盐张元济庚申岁经收】【涵芬楼】等印,说明此书经黄后又被汪士钟所藏,又被上海涵芬楼所藏,最后被国家图书馆所藏。
孙毓修(字星如,一字恂如,号留庵,自署小渌天主人,江苏无锡城郊孙巷人。清末秀才)于1907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后负责筹建图书室涵芬楼,涵芬楼是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孙毓修成为涵芬楼的负责人之后于1919年影印四部丛刊,影印黄校《韩非子》时,孙在黄本上附字条说当时黄校有的正文用红笔修改后没在眉批上注明,孙毓修用黑笔在眉批上补助,孙的补助会在旁边画一个圈以辨别。由此涵芬楼辑印《四部丛刊初编》时将涵芬楼所藏黄本影印,此即笔者所收藏涵芬楼影印本,此版本上还未有【北京图书馆藏】、【涵芬楼】的印章。此版本为黑白版本,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彩色影印中华再造善本之前涵芬楼影印黄校本即为最佳影印版本。
注:韩非子年表取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的推算法,定为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年寿47足岁。
本文参考书目:《史记》《韩非子》《韩非子考证》《韩非子研究》《韩非子参考书辑要》《韩非子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