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玲珑
玲珑汇聚了大量好看又有趣的女孩儿。在这里,有帮你提升自我的各种干货技巧,有让生活更幸福的精选好物,还有乐于分享的达人。玲珑陪着姑娘们一起,创造更美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彬彬有理  ·  谁杀死了天才童星?1岁出道25岁殒命,金赛纶 ... ·  14 小时前  
宛央女子  ·  不想工作!不想工作!不想工作! ·  昨天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昨天  
丽水在线  ·  丽水16名女青年参加!好样的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玲珑

为什么你总忍不住刷朋友圈,原因就在这里

玲珑  · 公众号  · 女性私密  · 2017-04-21 17:39

正文

玲小珑除了热衷于买买买外,咱们姑娘内在也要和外表成正比呐~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朋友 北极光阅读(公众号ID:kanbeijiguang) ,经常会分享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干货,陪你找到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去看最美的风景。




尽管社交媒体会让我经常焦虑,但我们还是会手贱心痒,忍不住去消灭小红点,去刷一刷、看一看。


甚至在工作中,想喘口气,也是随手就拿起手机,希望能放松一下。在朋友、家人甚至爱人面前,有时也离不开屏幕,手不由自主地就伸向了手机,心里面有很多只小蚂蚁爬来爬去一样,这跟毒瘾发作前的感受接近了。



按理说,在巴普洛夫训练狗的刺激—反应实验中,如果有坏的反应,狗下回就会逃离引发反应的刺激。那为什么我们看完社交媒体会不开心,却还是会对刷朋友圈和微博上瘾呢?


好看、刺激是一个原因,精彩的世界和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消磨时间的娱乐。它让人放松,暂时逃离一下沉重的现实。


另一个忍不住的原因则是来自我们自身的恐惧——“害怕错过”的恐惧。


总觉得朋友圈里会有有用的东西出现,不刷就害怕错过它们。



日常中,我们也经常“害怕错过”,这并不少见。


看了一半的书,索然无味,但也要坚持读完,害怕有用的信息在后半部分。


翻了菜谱,碰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也好奇后面有没有没吃过的更好吃的美味会出现。


两个时间互相冲突的讲座,都想听,就很难做出决定,去哪一个,都担心另一个会更好,害怕错的的那个是改变自己的契机,选定的那个只是讲了些知识和段子。



年轻时选择另一半,把真爱都选成了备胎,最后变成大龄单身青年,过年回家要被逼相亲、结婚、生孩子,父母唠叨“别在大城市工作了,赶紧回来我们给你找个人成家”!


这里面哪一点不存在“害怕错过”?


他们的心态是担心后面还会有更好的,眼下的不一定是最好最完美的。


解决这种害怕的办法就是收集更多的信息来帮助判断,希望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看看”,以此求得安全感。



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害怕错过”的恐惧爆发在刷手机上了。


牛津词典专门收录了一个在西方流行的词汇——FOMO(fear of missing out)来描述这个问题。而在中国,手机控也普遍遇到了这个问题。


FOMO原来说的是害怕错过社交活动。而现在,它的范围扩大了。在每天送到眼前的海量信息面前,人类的接收信息的脑容量却太有限。他们一边疲于查阅各类消息,寻找订阅、推荐、速读的方法,一边担心遗落掉一些重要的商业线索,或是身边人热议的八卦的故事背景。



过去我们不知道就罢了,通讯录上的这些人,你的朋友、你的大学同学、你亲戚家的闺女、你的前同事、你工作中接触到的人,他们参加了什么活动,获得了什么露脸和学习的机会,他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项目用了和你类似的思路结果意外大火了,你不在场,他们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而现在呢?


你会主动去刷朋友圈和微博。


只要你一启动,不想知道的也都知道了。你可以沉浸在这种不断地刷之中,信息来得很容易。


但时间消耗得也很容易。



理性地看,不去看这些信息并没有一丁点损失。有很多人尝试过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反倒感觉更快乐了。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很多机会,也有很多知识就公开在网上,是你的它们自然会主动找到你。


我们进化了亿万年的大脑在面对智能手机这种新东西时会有一种幻觉,总是会觉得这里面“有一些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可能性”:八卦的线索,高端活动免费报名的机会,白送你礼品,跟大咖互动一下子熟络的机会等等。


不过我们打开手机的一瞬间并不会想这么细,只是单纯地觉得刷一刷可能就有改变的机会了,而不刷,假如有了我就错过了。


尤其是你不刷,别人刷了,别人就可能超过你,这种竞争思维就加剧了FOMO情绪。



于是,我们受恐惧驱使,丧失了理性,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去消费大量的信息。而这成为习惯后,更难以抽身。你的生活开始为外界所掌控了。一些短视的决策开始因朋友圈动态而产生。


虽然偶有所得,但是比起付出,结果是性价比不高。很多人对此没有感觉是因为付出难以清楚地量化比较出来。统计自己花在朋友圈上的时间难,无效的时间统计更难。


假设同样的10个小时,刷朋友圈寻找机会显然比去写2篇文章,做个策划或者跑步10次容易得多,而且能缓解我们的FOMO情绪。


但写文章、做策划、跑步这些实打实的东西,你做了就必然会发生改变。拉长时间段,你的付出必然会有收获,为什么要做那些花时间可能没有任何收获的事呢?



并不是说朋友圈这些地方没有任何的改变可能,要真是没有了,那我们很快就可以认知到这个事实,就不刷了。


之所以能上瘾,是因为改变的可能性以一种小比例小概率存在,而且,它是随机出现的。


这很可怕,因为它背后就和赌博的原理一样了:游戏化,低门槛,奖赏随机。每个人都能刷,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刷,刷和看可不费力,而且还伴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新闻信息,刷不到有用的也看了一些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而奖赏随机则看运气,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刷着刷着就成瘾了。


而那些改变的可能性则正是来自于朋友圈的弱关系所创造的内容。



社会学中有一种理论曾经验证过,找工作并不是通过你熟识的亲戚朋友这些强关系,而是通过弱关系才更可能找到,他们能带来跨领域的信息,这有助于碰到机会。而朋友圈里不乏弱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