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实探 | 宇树机器人带着机器狗,来了!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推动旅游业发展,上海最新部署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600863,重组,今起复牌 ·  3 天前  
中国证券报  ·  华为大动作!成立新公司 ·  3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占比上升!人民币大消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专访辉瑞临床研发项目负责人张一琼老师|创新研发,让“通道”有效,“加速”有道!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5-01-24 18:01

正文

十载沉淀,CMAC医学之路迈入一个新的十年。2025年3月18-20日中国创新药物医学大会暨CMAC2025年会将在苏州隆重举办。今年的大会主题为:凝医学新知,聚创新之力。为与大家分享当前行业热点,小编特别策划了“年会亮点大咖谈”系列专访活动,来汲取每位大咖创新又思索之后的真知灼见。不仅有专业领域的研究心得,还有相关实践经验,为大家呈现一场知识与思想的饕餮盛宴!


本期访谈特邀“ 创新加速器:‘通道’有效,‘加速’有道”分论坛 主席 辉瑞(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临床研发项目负责人、临床研发总监张一琼 老师,与大家分享临床医生转型到药企做研发人员角色转换经验之谈,在中国开展创新药研发的优势和劣势,前瞻性的精准医疗洞见,以及论坛主题设计思路等方面相关内容。CMAC2025年会亮点精彩纷呈,CMAC与您不见不散!

20余年从事血液肿瘤临床医疗,医学事务和创新药研发工作经验。

12年在跨国药企工作经历,曾先后就职于诺华、赛诺菲医学事务部和临床研发部门,现就职辉瑞研发中心,负责肿瘤研发项目,包括研发策略制定、实施,以及支持中国注册。

从事创新肿瘤药物的1期到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后IV期研究;领域覆盖血液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等,涵盖细胞毒性、单克隆抗体,PARPi ,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等。

加入药企工作前,曾就职于上海瑞金医院分院血液科主治医生。



Q1


张老师,从临床医生转型到药企研发人员,您认为这两种角色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如何实现角色之间的良好转换呢?

张一琼:

从临床医生到药企研发人员的转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而富有挑战的职业跨越。两者在工作内容、核心目标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共同之处在于我们都坚守着医学工作者的初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都是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通过临床价值导向的创新药物研发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实现从临床医生到药企研发人员的良好转换要做到三点。第一,需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临床思维转向科学思维。第二,将关注点从个体患者转向群体患者,更加关注药物的整体疗效和安全性。第三,持续学习,扩展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


在临床医生的角色中,我的核心目标是“救死扶伤”,通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z案,诊断并治疗疾病,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解决临床问题并提出新的临床需求和问题,来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更注重临床思维,注重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估,重视实践经验和临床观察。


然而,在药企研发人员的角色中,我的核心目标转变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新药,以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推动医药创新。关注点扩展到药物靶点、机制、药理、药代动力学、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设计以及注册审批等多个方面。更注重科学思维,以临床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推动新的诊疗方法的发现。


此外,研发工作需要团队协作,与各职能部门同事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需求,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向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将临床需求和患者视角纳入药物研发的考量,不断调整药物研发的策略。


最后,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成长性思维,对新知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和突破。我密切关注医药行业的最新进展,了解新的药物靶点、技术和治疗方法,并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拓展视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为医药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Q2


张老师,在您多年的临床研发工作中,您认为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哪个,您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呢?

张一琼:

在临床研发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莫过于药物研发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伴随而来的多方面挑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较低,周期长,不确定性高,且市场竞争激烈。始终坚守职业操守,不忘初心,这是任何研发工作的基石。面对这些挑战,我需要不断的学习,提升个人能力,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坚韧的毅力和韧劲。这些年,作为研发项目负责人,除了需持续学习不断的提升个人研发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好成长型思维方式,积极应对挑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面对不可预见的情况时,能够迅速调整计划,在研发工作的保持敏捷的工作方式。















Q3


张老师,无论是MNC还是本土药企,创新药研发都是大家一直在努力的方面。您觉得MNC在中国开展创新药研发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呢?

张一琼:

国内本土创新药企其实发展蓬勃发展,做出了非常不错的成绩。MNC作为老牌的研发药企,具备非常成熟的研发体系,其优势更显而易见。MNC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经验,资金雄厚,能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新药研发,并建立了成熟的技术平台。此外,全球化的资源和网络使我们能够快速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与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和专家紧密合作。MNC的商业化体系完善,能够高效地将新药推向市场,进行广泛的市场推广和销售。


然而,MNC在中国开展创新药研发也面临一些挑战。MNC在中国可能面临文化差异,不同的监管环境,以及本土的市场竞争。面对于中国不断变化的医药政策环境,我们需要灵活应对,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MNC的中国研发团队就是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制定中国研发策略,实现全球同步研发和注册,将全球创新药物尽早带给中国患者。


总之,MNC在中国开展创新药研发既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优势,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我们需要灵活调整策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人才,加强与本土药企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药研发事业的发展。















Q4


张老师,随着精准医疗的兴起,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您认为如何做能更好地实现精准靶向呢?

张一琼:

精准医疗的兴起对创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更好精准靶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从疾病的分子机制探索起步,经由精准靶点的选择与验证,到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再到创新的临床试验的设计与执行。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也可以助力新药研发。


第一,深入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这要求我们运用多组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全面解析疾病的复杂过程,识别出关键的驱动基因、信号通路及生物标志物。同时,构建更为精细的疾病模型,包括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类器官模型,以模拟疾病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药物筛选和验证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海量数据,进一步锁定潜在的药物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