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特斯拉,放大招!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大S病史曝光,将在日本火化,日本流感病例超9 ...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哪吒2》杀疯了!有望破影史纪录 ·  4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在客家和潮州人的传统中,正月初七的饭桌上少不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别吹嘘自己的城市了,疫情还没有过半!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2-03 14:16

正文


在这次“新型肺炎”疫情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民间舆论都“踩”湖北、武汉,与此同时表扬一些省和城市的文章也屡屡刷屏。比如下面这几篇文章,就传播量比较大:

 

1、这一次,XX为什么如此硬核?
 
2XX,这段时间你凭什么如此特立独行?
 
3、疫情重新定义城市竞争力,这一波操作要服XXXX
 
……

 

湖北和武汉被踩,在意料之中。谁让你没有及时预警,造成事态扩大,影响了全国的大局!到如今,被世卫组织列入“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国的国际贸易、跨国交流基本被阻断。
 
可以说,这个祸闯得非常大!
 
至于表扬甚至吹嘘一些省市的文章,就有点太着急了。我不知道这些文章出台的真实背景,到底是一些“自干五”自作主张,还是有关方面组织策划的软文。
 
以我做传媒的经验了,在疫情风高浪急之际,地方政府通过采购软文来表扬自己,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这是双刃剑,弄不好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是一些媒体“自发表扬”的可能性偏大。他们这样做,大概有几个动机:第一种,希望通过主动表扬,给“人家”留个好印象。第二种,是博取点击率。第三种,是“真心热爱”自己的省和城。
 
你要知道,在楼市产生了财富效应之后,有些人不仅热爱自己的省、自己的城、自己的区,还小心维护着自己小区的名誉。因为这关系到房子的价格,自己的资产升值等问题!
 
所以,地域贴在网上越来越多,为此引发的争斗也越来越多。
 
但我还是想说一句:无论你出自何种动机,先不要急着表扬某个城市、某个省,因为最严厉的考验或许还没有来。
 
比如我列举的文章1,里面提到的“硬核省”最近就低调了很多。因为它的确诊病例已经上升到了“省级区域”的第四位,其南部区域疫情发展也比较快,省内的“南北相互防范”开始升级。
 
至于当时被表扬的“硬核做法”,其实也是双刃剑。如果道路都断了,物资怎样保证?救灾如何进行?
 
再比如文章2里提到的“特立独行省”,是第一个启动“一级响应”的,这的确值得点赞。但目前,这个省的确诊病例仅次于湖北。其省内的某地级市,最新的确诊病例接近300人,是湖北之外城市里,病例数量非常靠前的。这个城市从22日开始,已限制市内居民的外出。
 
至于文章3里提到的两个大城市,目前确诊的病例也分别达到了189人和193人。在湖北之外城市的确诊病例排行榜上,它们都可以排入前6名。我真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有什么心情可以吹嘘这两个城市。
 
疫情叠加春节因素,在此之前,是人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的阶段。从目前开始,人口开始向中心城市集中。文章3里提到的那两个大城市,都面临着新的考验。
 
在考验将至的时候沾沾自喜,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希望这两个城市的管理者,不要被这类文章迷惑。
 
想想看,这篇文章提到的华东某大城市,在5年前的跨年夜、在市中心最核心的位置,发生过踩死30多人、踩伤40多人的重大事故,可谓殷鉴不远。
 
至于文章提到的另外一个大城市,最近刚刚被国家统计局在GDP统计上挤了水分。这是啥意思,不用我多说了。
 
最近有读者问我:从疫情的管控和发展看,武汉够得上“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吗?未来武汉竞争力会不会大幅下降?
 
我的回答是:武汉只是被病毒抽签出来的城市,换其他城市未必一定好到哪里,每个城市都要反思。

反过来,一两个负责官员的优秀表现,固然可以影响到一时一地,但未必构成一个城市长远的竞争力。
 
每个城市都应该反思,反思“内紧外松”的工作方式,反思应对灾难、疫情是否有迅速的反应机制,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透明度、虚心接受批评的胸怀。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动辄两三千万常住人口。时至今日,多数城市的“常住人口”数据仍然不准确,很多人口被有意无意“遗漏”。在有些城市,每年居民用水、用电都在大幅上升,却对外宣布常住人口在下降。
 
也就是说,很多城市没有直面“人口高密度”的现实,其应急机制自然会滞后。这在一线、强二线城市,是普遍的现象。
 
不赞在这个时候搞“城市吹牛比赛”,还是因为疫情的复杂、多变和未知。
 
以非典时期的香港为例。2003年的香港,堪称当时中国管理最好、医疗水平一流的城市。非典最初也不是从香港开始的,结果最终香港成为死亡病例最多的城市。非典时期,香港死亡299人,而整个中国大陆地区才死亡348人。
 
为什么信息透明度高、医疗水平高、管控力度大的香港,反而最惨?因为香港建筑物密度太大,很多房子通风太差,污水管隔离做得也不好,一个淘大花园就死亡了42人。
 
所以,无论是在体制面前,还是在巨大的社会惯性面前,个人都是渺小的。至于病毒的未知、复杂、多变,更常常让人类感到渺小、无力。
 
面对未知的病毒,面对疫情,我们还是多一分敬畏,少一分沾沾自喜为好。
 
疫情尚未过半,每个城市、每个省,都应该打醒十二分精神,别被那些“黑嘴老鸹”、“红嘴老鸹”的滔滔不绝搞晕了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