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懂经济
让连接发生,提供金融知识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夜读|一个人的底气,藏在读过的书里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县域市场抢增量,品牌为何选择拼多多? ·  昨天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5.02.02星期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懂经济

金融化的时代生存法则

看懂经济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27 19:31

正文

在国家和社会加杠杆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加杠杆追随呢?在国家和社会去杠杆时,我们是否要更加谨慎呢?或者下一次金融化的机会再哪里?


作者:由曦


过去十几年,我的一位大学校友J君,在北京每年买一套房,现在他在北京每年卖一套房,举家搬到澳大利亚,在他乡重操旧业。

 

“我只交最低的首付”,J君说。今天他依然遵循用足杠杆的原则。


刚毕业时,J君在外企工作,那时候外企的工资是每个月两万,北京的房价只有几千块钱,一个单身汉没有什么支出,钱多了花不完就买房,于是他买了一套又一套。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来自房价增值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他的工资收入。

 

今天,买房子比干活赚的多已经不再是秘密,很多人幡然醒悟,后悔错过了这班车。我写这个故事,无涉房价的高低,即便北京房价高至此,很多人认为他依然会涨。


我其实想表达的是,在一个金融化的社会中,在一个确定的趋势中加杠杆会给人生带来多大的不同。J君的所作所为,无意间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那就是“金融化”。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金融化》中,作者戴险峰博士系统的总结了金融化的理论,他指出,金融化发生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书中引用Epstein的观点指出,金融化指在国内及国际层面,金融市场、金融动机、金融机构和金融精英在经济运行和治理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J君的成功,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金融化在微观层面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及工具)的发展,家庭和个人的财富越来越与金融市场(如共同基金)等相关联,越来越来自于资本化收入。

 

《金融化》这本书告诉我们,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对于社会金融化变迁的认识,并不比我们普通老百姓高多少。在经济学领域,金融学的研究长期不受重视。而到宏观政策实践层面,我们又会经常听到M2/GDP比例过高,金融应该服务实体经济,防止金融“脱实向虚”等种种表态。这些说法听起来正确但是不解决问题。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改变,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杠杆驱动的信用时代。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个经典的分期,Taylor将全球经济过去150年分为1870-1970的货币时代和1970-至今的信用时代,货币时代和信用时代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后者是杠杆化操作的。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解决社会、财政及执政合法性三大危机推行市场机制,并放松金融监管、增加信贷的可获得性并促使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导致金融业呈爆炸性发展,并将美国转型为金融资本主义。

 

按照“全球经济核心国-边缘国发展模式”,核心国首先发展出一些占据优势的前沿领先行业,然后以此拉动全球经济。而美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作用重要,它既提供需求,也提供杠杆,既带动发展,也造成了周期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当美国转向杠杆化操作的信用时代时,全球也只能同此凉热了。

 

当各国政府都把加杠杆作为解决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手段时,金融化就首先在宏观层面大大深入,并由此渗透到中观和微观层面,由此,我们分析问题就需要有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在戴险峰看来,“金融化”本质上就是研究金融与实体关系的,与过去从经济的视角入手不同,他是以金融化为统一的框架进行金融与实体关系的研究。

 

戴险峰介绍道,学术界对于金融与实体关系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实践所演进的,比如弗里德曼就认为,金融对实体影响不大或者没有影响,伯南克研究了大萧条,尽管强调金融在实体波动中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将金融作为对实体冲击的来源,而仅仅是作为传播冲击的渠道。明斯基则特别强调金融的作用,认为金融天生存在不稳定性,而且最终会带来实体经济的不稳定。这些学者的不同观点一部分取决于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明斯基的理论在解释金融化方面是很有说服力的。


 

这种不稳定的突出表现就是杠杆周期,杠杆具有顺周期性,因此会加大冲击,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求变化,从而会加大冲击。在资产价格上升时期,净值上升的速度比资产价格上升的速度更快,杠杆因此下降。投资者为维持高的股东回报,就需要恢复之前的高杠杆,从而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购买更多的资产。危机出现时,折扣率大幅上升,金融机构就必须通过出售资产或者增发新股的方式去杠杆,由此便引发了危机。

 

这种不稳定带来了一个自然的推论,那就是金融是需要监管的,与过去只侧重微观审慎不同,未来需要在宏观审慎上着力,这是由金融不稳定和杠杆周期所决定的,杠杆周期的存在,意味着央行要对银行体系和大型投资公司的杠杆数据进行收集和监督。而央行的职责就要从货币(利率及货币数量)扩展到资本市场(杠杆)。

 

在介绍完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金融化之后,作者的分析没有在微观层面上继续详细展开,这是美中不足的一点,而这一点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在资本收入占比逐步上升的情况下,个人如何利用金融化提升自身的财富收入,再比如,企业如何提升自身对员工的吸引力,这可能就涉及到期权的设计,这可能要涉及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单就提出金融化的概念,首次进行系统化理论阐述这一点来看,作者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借由作者所启发的思路,我们可以考虑的是,在国家和社会加杠杆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加杠杆追随呢?在国家和社会去杠杆时,我们是否要更加谨慎呢?或者下一次金融化的机会再哪里?



**央观荐书**

“千金在手不如薄技在身”,小编这里推荐一本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经济系教授,纽约巴德大学利维经济研究所高级学者L.兰德尔.雷(L.Randall Wray)的《现代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这个L.兰德尔.雷可是为高人,他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就读期间师从海曼.明斯基,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L.兰德尔.雷(L.Randall Wray)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经济系教授


《现代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作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入门读物,以新颖的视角解读宏观经济学,挑战传统思维,解释货币如何在现代经济体中“运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