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陆家嘴并购联盟
联合国内多家上市公司、大型投行、并购基金、投资机构、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成立本联盟,提供一个咨讯交流平台,本平台可免费为大家发布并购信息,发布信息均为经审核的有效买卖信息。专家团队可免费提供交易方案及结构设计、并购融资、税收筹划等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二姐财局  ·  这就见顶了? ·  5 小时前  
吉市找铺  ·  投资555.74亿,正式批复!福建一座新机场 ... ·  9 小时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研讨会】2月22-23日,企业出海防骗指南 ... ·  昨天  
春晖投行在线  ·  郝景芳拆解《哪吒2》如何讲故事 ... ·  昨天  
饕餮海投资  ·  这就完事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陆家嘴并购联盟

刚刚,中国百亿接盘,日本最大制造业破产案!

上海陆家嘴并购联盟  · 公众号  · 投资  · 2017-06-26 18:32

正文

点击 👇 加入


置顶我们的公众号,随时得到新颖、深度的金融咨询

打造最强商业好友模式,只需点一点通讯录

文末附你想知道的关于联盟的那些事儿,绝对新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本是保护乘客人身安全的安全气囊,却因质量问题成了伤人利器,造成多起严重事故,甚至导致17人伤亡。


最大的日本车用安全气囊制造商高田公司(TAKATA)深陷1.2亿辆汽车召回事件的漩涡之中,已在日本及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途径84年,曾历经辉煌的高田倒下了,背后的接盘者是中国人。



page
1



生产汽车安全气袋而引发连串死亡事故、继而陷入危机的日本高田公司 (Takata Corp.),周一分别在东京和美国申请破产保护令。该公司预计负债超过 10000亿 日圆 (逾700亿港元),成为日本制造业战後最大宗破产案。高田又证实,中国宁波均胜电子股份公司旗下位於美国底特律市郊的百利得公司 (Key Safety Systems、简称KSS),将会以 16亿美元 ,收购该公司大部分资产。

高田生产的汽车安全气袋存在缺陷,充气时有碎片飞射问题,引致全球至少 180 宗安全事故,涉及至少 16人死亡 。高田之後被迫展开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回收行动,蒙受巨大损失,还要面对一连串法律诉讼,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那些安全气袋安装在汽车上,当发生事故时会自动弹出,保护司机和前座乘客,怀疑冲力过猛,引致死伤。

到目前为止,高田已从全球回收一亿个安全气袋。其中6900万个是在美国回收,这些气袋安装在4200万辆车上。有19家汽车制造商受到牵连,回收行动至今仍在进行中。美国国会议员批评进度太慢,至今只回收及更换了22%安全气袋。

这些安全气袋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硝酸铵化学物质,一遇上热和潮湿的空气便会产生化学作用,燃烧得太快及猛烈爆炸。在那些严重事故中,出事的汽车都是因为安全气袋冲力太猛,产生碎片击中司机或乘客,引致受伤或死亡。

高田有21家海外附属公司,全都申请破产保护令。该公司早上在东京证交所停牌,并会於7月27日除牌。

高田今次申请破产保护,被形容为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规模破产案,债权人包括本田、丰田及Tesla等汽车生产商。高田今年初曾与美国检察当局达成认罪协议,须罚款和赔偿10亿美元 (78亿港元),以平息问题安全气袋爆破风波。

page
2


死亡气囊


死亡气囊是指日本高田集团供应的安全气囊会爆裂金属碎片的问题,会对前排乘客造成安全威胁,据央视报道,高田公司的“死亡气囊”已经在10年的时间内造成了100多人的死伤。


美国:


2016年01月23日 美国联邦汽车安全监管机构预计高田(Takata)气囊再扩增召回500万辆汽车。官员周五(22日)表示,部分原因是确认又一例因高田安全气囊爆裂导致的死亡案例。全球总计已致10人死亡。


高田质量问题爆发始于一起交通事故。2009年5月16日,美国一位18岁的女孩儿埃希利帕海姆开着一辆2000年生产的本田雅阁去接放学的弟弟。在学校的停车场,汽车与另一辆车相撞。气囊展开后,女孩儿被气囊中弹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失血而亡。在事故发生之前6个月的时候,本田已经进行了一次小规模召回,在美国召回4000辆2001款雅阁和思域。


加拿大:高田气囊缺陷致命!加拿大扩大召回百万部车


加拿大运输部昨日发布的车辆召回明细表显示,在日本公司问题安全气囊的全球性召回行动中,加国又有近120万部车辆受到波及。


高田安全气囊在加拿大第一次被召回是2008年,涉及的车辆达91,447辆,为2001和2002年产两款讴歌和两款本田车型。2010年该召回被扩大,2002年产的本田CRV和奥德赛车型纳入被召回之列。2013年和2014年,马自达、丰田、通用、日产、宝马和斯巴鲁等车辆,以及更多的本田车型,又纳入被召回之列。加拿大克莱斯勒称,今年一月份自动召回的车辆超过了258,000部。





page
3



追逐获利与安全底线该如何权衡?




高田公司采用便宜但性质 不稳定的 硝酸铵为推进剂,明知有 潜在风险 却继续发展,於 2004年发生第一起意外时,高田当时内部测试已察觉安全气囊会意外爆炸,但高田不告知客户与有关单位、也不进行处理,反而对内部下达封口令湮灭证据。随着事态愈演愈烈,高田气囊的召回规模已经扩大到史上规模最大的3400万部以上,而且数量还可能持续增加。

2015年6月高田公司再次承认先前召回更换过的气囊零件,其实还是一样有安全疑虑,日後需再进行第二次更换。一连串的丑闻终於迫使客户采取行动:Fiat-Chrysler於去年6月决定更换供应商,改由美国TRW公司来提供召回更换车种的新安全气囊。紧接着去年11月初,持有高田公司1.2%股权的Honda也宣布弃用高田气囊,消息传出後高田公司在日本上市的股价应声暴跌,Mazda跟进宣布弃用,而Mitsubishi、富士重工旗下的Subaru也都表示考虑弃用高田安全气囊,最後则是Toyota宣布弃用高田气囊、Nissan也随即跟进。

高田公司一度拥有全球汽车气囊市场将近20%的市占率,但预计到2020年其市占率将萎缩至5%,其股价也由2014年高点的每股3,100元日币下滑至目前的每股386元日币(股价下跌88%)。高田公司还面临潜在罚款、巨额诉讼成本和支付给受害者的赔偿款。分析师指出前述赔偿总金额可能超过110亿美元,终于倒在了自己的手上,迎来的是中国人的全盘收购。



page
4


被中国收购的日企命运几何?




东芝将家电业务卖给美的,夏普被台湾鸿海收购,三洋则被松下和海尔瓜分......在"卖身"给中国企业后,日本企业的命运如何?《日本经济新闻》形容说:几家欢喜几家愁。

据《日本经济新闻》9日报道,昔日的家电业巨头日本三洋,如今已经转变为海尔旗下Aqua品牌。然而,一名日方销售人员却抱怨称,"被并购后零售店里反响不佳,工作更辛苦了"。这名销售人员表示,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不熟悉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一名50多岁的原三洋公司技术人员表示,并购后产品开发的决策往往朝令夕改,反反复复,从中国总部下达的经营方针也经常变化,并且一线销售人员与领导层的沟通也不顺畅,因此,越来越多的原三洋员工倍感压力,纷纷辞职。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9日告诉《环球时报》,中国企业大多控制欲较强,领导风格也较强悍,但这种经营方式在日本不一定适合。

与三洋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企业NEC。2011年7月,中国IT巨头联想与NEC成立合资公司,控股其个人电脑业务,但维持其原有的经营体制不变。

一名40岁左右的原NEC员工表示,公司内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令人难以觉察到公司已经被中国企业收购了,仿佛还是在一家日企里一样"。

page
5



相比较十几年前,日企为何在中国逐渐衰落?




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大多基於两个理由: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争取广大的中国市场。基於廉价劳动力而进入中国的日企,大多集中在90年代开始活动(更早的如松下,在80年代就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进入中国)。


当时的中国因为89年春夏的那件事遭到西方各国的抵制,日本是最早回到中国的先进国家之一。这些公司大部分在中国做的是劳力密集产业的工厂,产品部分内销中国市场,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外销。在进入21世纪之後,中国渐渐失去了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因素,大约在2006年开始,就有许多日企(当然也不止日企)开始把工厂外移到东南亚(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其他国家。这已经是一个不可挡的趋势,当然最近的中日摩擦会加速这个情形。


另外,日本家电产业的没落(特别是在电视和手机上),可能也是部分让人感到日企衰退的原因。不过这是在全世界发生的现象,在此就不多提了。为了广大的中国市场而进入中国的日企,我倒是没有发现有太多倒退的倾向。除了上述家电产业的衰退之外,零售业,食品,玩具等民生用品,以及工业机具等行业上,反而对中国市场是越来越积极。


即使是中日关系坏到极点的现在,我才刚听到某家大型零售日企准备在中国大举开店的计划(而且他们的店应该在前几个月的游行有被砸到……)。部分如汽车等行业的状况比较特殊,因为种种规税的关系,他们要争夺中国的市场就必须保持在中国的工厂,而要保持在中国的工厂,就必须要维持周边的零组件厂商。对於这种行业而言,判断的基准比较复杂。


上海陆家嘴并购联盟综合自网络


扫我吧

资本家的通讯录

26分钟前

刘强东,马云,雷军

小编: 扫一扫加入,你可能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他



我们能做的:

代理注册全国各地税收优惠园区的公司。

合伙企业,提供长期的专业税务策划解决方案。

企业注册、缴税、注销一条龙服务。



税务筹划:溢价30%和9%的税率,你愿意怎么付?


范围包括但不限于:①上市公司 大小非减持 、② 员工持股 平台架构设计、 ③各类 合伙企业设立 (新三板基金等) 兼并收购 、⑤地产公司等各类 股权转让 、⑥ 海外中概股回归A股时设立 境内持股平台




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各类投资公司、合伙企业、个人投资退出时的 合理避税


上市公司股东“大小非解禁减持” 合理避税全国最低


中概股回归的股权进行 避税结构设计


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等 税务筹划


地产公司股权 转让避税 、企业公司或者个人被兼并收购,

一次性套现的溢价 税务筹划


换取上市公司股票部分 合理避税



我们能做的



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各种综合解决方案:免费税务筹划全国最低综合税负9%-11%(穿透个人所得税,且政策长期稳定),欢迎合作。

联系方式:   朱女士 微信/电话  17765181230

左先生           xiaoy884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