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基因慧
基因慧官方订阅号:精准医疗行业信息和知识服务平台。姊妹公众号“基因慧PPT”。官网 www.geneclub.net.cn。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火石创造  ·  福利 | ... ·  昨天  
新青年麻醉论坛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米卫东团队在Anes ... ·  3 天前  
肿瘤资讯  ·  2025 ASCO GI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基因慧

基因慧会议笔记| 首届临床基因检测标准和规范专题研讨会

基因慧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10-31 10:52

正文



关键词: 行业标准 临床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联盟  产业临床政策

大约用时: 12分钟


编者:芒果、布三少   |  校对:Cindy、亦蚕


在“健康中国”的政策下,基因科技逐步普惠大众,推动全民健康。在基因行业高速发展期,为了推动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10月28日,由 华大基因学院主办,WHO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基因慧共同协办的ICG-12暨首届临床基因检测标准和规范专题研讨会 在深圳成功召开,邀请了30余位 来自政策、第三方基因检测机构、临床专家代表参与主题报告和生动的互动讨论,现场近300位行业代表参与, 27000人次海内外朋友通过直播参与, 并发起“基因检测联盟”,行业反响热烈,与会专家称“自由的学术之风带来行业的春天”。以下为基因慧整理的会议笔记干货,仅供参考。



(图:部分参会代表合影,照片来自基因慧)



开幕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焕明


(图:杨焕明院士,照片 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杨院士为大会做了开幕致辞,从宏观角度畅谈我国21世纪医学的发展:从4P医学模式(Preventive、Predictive、Personalized、Participatory),谈到几个热门分支医学:靶向医学、循证医学、大数据医学、整合医学、系统医学、转化医学,最后强调精准医学为21世纪必不可少的医学,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关键词。进而讲到人类对遗传病的战斗是场渐进式革命,基因型的研究只是中间产物,而遗传咨询是连接基因型和表观型之间的关键,尤为重要。遗传咨询需要大众的科普,将科学基本原理和科学研究普及大众,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深圳市卫计委副主任:张 英姬


(图:张英姬主任,照片 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张主任首先肯定了基因技术在规范出生缺陷预防、新生儿筛查方面为深圳市做出的贡献,积极推动和鼓励基因组学产业人员在深圳的落地发展,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与医学专家、第三方专业机构深入的交流,共同规范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和标准,为基因检测新技术的推动做出贡献。



议题报告及讨论




(图: 会场实况。 照片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本次标准规范讨论大会分为5个议题,每个议题的临床专家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产业代表发言完毕后,进行圆桌讨论环节,现场来自各方的临床医生和检测机构等都踊跃发言向与会报告嘉宾提问、阐述观点、对问题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场外线上的27000人次海内外网友也在直播间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称赞本次大会的主题设置非常有意义、内容务实。



议题一


临床基因检测报告中常见问题探讨


主持人:彭智宇、黄辉



(图:报告专家,分别为黄尚志、马端、邱正庆、吴继红、周裕林、张颖、马永毅、彭嵋、王正远、王大伟、胡婵娟。照片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1. 黄尚志:WHO 遗传病社区控制合作中心主任

演讲主题:《建立临床基因检测报告标准与规 范的意义 》


黄教授提到在不到一个月筹备时间内,集合了Right Topics、Right Time、Right Persons举办首届 临床基因检测报告标准与规范专题研讨会 ,众望所归,感谢各位的支持。期望通过本次大会解决:

1)临床基因检测实践中的问题: 委托什么样的检测: 选择怎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2)满足医生、患者和行业的需求和愿望:充分的基因检测结果信息、咨询服务。

3)检测结果解读中的困惑:患者的表型、靠谱的检测结果。希望医生、第三方检测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及时沟通,秉持匠人精神。同时提到了遗传异质性、基因变异描述等挑战以及MAF重要性、ACMG的参考价值。同时谈到遗传检测不限于基因测序,更不限于NGS,期待下一次学术会议覆盖更多内容。



2. 马端: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

演讲主题:《有关单基因疾病基因检测报告的思考与建议 》


马主任首先肯定了本次大会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其次从几个方面分别做了阐述:

1)单基因疾病的范畴:列举了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同时建议 考虑线粒体遗传病、表观遗传疾病、印记基因疾病等;

2)单基因疾病的变异方式,除了常见的编码基因突变之外,还要考虑剪切位点突变、调控区序列异常、非编码RNA突变等;

3)单基因检测应报告的内容: 一般情况(家族史等)、目的(诊断、预警、个性化用药)、基因检测方式(Panel, WES、WGS、测序的方法)、验证、突变形式、突变带来的临床结果、建议、说明(遗传咨询)等。



3. 邱正庆: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遗传咨询门诊主任医师

演讲主题:《除了基因突变是否致病之外,临床医生还需希望在基因检测报告中看到什么信息?》


邱大夫介绍自己从事一代测序相关工作从2001年开始、二代测序2012年8月开始。强调给出基因检测报告之后的沟通的重要性,比如和临床表型及诊断的一致性、同一种疾病的数据统计等。同时邱大夫分享了糖原累积症、Proteus等案例。谈到临床基因检测报告应包括:患者信息、基因检测信息一代测序彩图、沟通电话(非咨询电话)以及NGS其他变异、内容、疾病中英文名称、遗传方式等。



4. 吴继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研究院副院长

演讲主题:《临床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常见问题探讨》


吴院长分享了 变异位点致病性确定,从基因型、表型一致性,家族史、遗传方式等,同时遵循ACMG等指南。强调了劣性或已知致病位点的遗传咨询仍需慎重;临床与遗传高度异质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时,除考虑基因型和表型一致外,还要结合文献报道、遗传方式、发病年龄等。



5. 周裕林: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演讲主题:《科研和临床端的分别如何规范报告、标准化》


周院长分享了临床基因检测报告特殊性在于:

1)要求准确性:定性、有时决定(胎儿)生死;

2)加强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技术边界和风险控制;

3 ) 加强了解偏差:科普培训;

4 )技术局限性。


周院长同时提出几个问题:要明确怎么做,报告给谁看(给患者、医生等不同角色不同版本的报告)、由谁审核、签发、科研和临床端的分别、如何规范报告、标准化。



6. 张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

演讲主题:《基因检测给产前诊断带来的挑战》


张主任谈到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罕见病得到了明确诊断,使这些家庭对生育下一代有了巨大的期望,随之而来的是产前诊断工作的压力和挑战增加。因此要重视产前诊断前、后的遗传咨询,要重点了解该家庭产前诊断的目的;建议产前诊断医院在进行产前诊断前,对非本单位的检测结果要进行验证后方可进行产前诊断;对于非严重致死致残的遗传病,以终止妊娠为目的产前诊断应拒绝进行等。张主任强调产前诊断工作要脚踏实地,要再三慎重。



7. 马永毅: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产前诊断中心

演讲主题:《遗传病基因诊断或筛查报告的附件报告问题探讨》


马博士分享了遗传病基因诊断或筛查报告的附件,包括候选位点及其详细信息列表附加报告、再生育主诉以外疾病的风险等,有助于临床医生和临床遗传咨询人员在数据质量初步评估、阳性报告核实、可疑阳性报告的审视、阴性报告的再分析、确保受检者获得恰当的信息等方面。同时提出哪类变异可以报、什么形式报等问题供探讨。



8. 彭嵋:奕真生物亚洲医学副总裁

演讲主题:《不同临床基因检测报告要素之探讨》


彭博士分享了单基因测序检测报告中,检测方法描述一定要有用的哪个转录子(NM_)、cDNA 全数目、外显子数目等。 检测背景说明中表述准确,例如所检测的基因变异在某种表型中致病性变异所占比例。是否能检测大片段缺失与重复(占致病性变异的比例)。并说明5'端UTR读长 。 变异解读根据ACMG 和与表型的关系综合分析。检测背景说明中讲明VUS(Variant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有无定期回顾性重新分析等。



9. 王正远:云健康质量总监

演讲主题:《临床基因检测报告结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王博士分享了准确性和完整性是临床基因诊断检测报告的基本问题,包括合适的技术平台及了解技术局限性、如何理解序列特点、设计生物信息分析流程、设计Panel等相关产品等。



10. 王大伟:诺禾致源遗传事业部总经理王大伟

演讲主题:《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遗传病诊断系统化和标准化数据生产体系的思考》


王博士谈到临床基因检测数据生产体系需要规范化标准,包括:

1)从事临床样本和测序需要有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2)从事临床样本和测序的人员需要严格培训;

3)整个数据产出过程需要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4)整个生产过程需要自动化管理体系;

5)从样本-数据-报告需要提高效率,缩短确诊周期;

6)可以考虑云系统布置解决数据和报告的交付体系等。



11. 胡婵娟:美年大健康产品与创新总监

演讲主题:《基因检测技术在应用上的思考及探讨 》


胡博士介绍了遗传病筛查报告自动化系统,包含解读工具汇总、突变位点基本信息、人群频率数据库注释、功能预测、已知数据库注释、自建人群频率、ACMG自动分类算法分类详情、自建数据库注释等八个部分。同时分享了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以及健康大数据和临床基因数据的流量入口和价值的关联性。



互动环节


(议题一互动环节。从左到右分别为黄辉、胡婵娟、王大伟、马永毅、彭嵋、王正远、黄尚志、马端、吴继红、 张颖、 邱正庆、 周裕林。 照片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在互动环节,报告嘉宾回答观众的现场提问,围绕表型标准化、基因检测结果报给谁、临床医生的培训、原始数据的归属权、风险错误承担、报告更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探讨结果最终将会形成初步共识,后续发布。



议题二


临床基因检测报告中突变位点报告标准和规范


主持人:刘雅萍



(图:报告专家,分别为王一鸣、陈白雪、伍建、陈云弟。 照片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12. 王一鸣:中山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疾病基因研究所中心主任

演讲主题:《临床基因检测报告中突变位点的报告标准和规范 》


王主任分享了检测结果需要列出具体的变异位点信息,其中,变异位点的命名需按照人类基因组变异协会(HGVS)的规定,并列出基因名称、所参考的序列或转录本、核苷酸变化、氨基酸变化、基因亚区、杂合性、染色体位置、致病性、相关疾病、文献等信息。放在报告正文的变异点,建议应是与受检者主诉相关的致病性、疑似致病突变。中国人群新突变,关键证据包括同一VUS 出现在大量的无亲缘关系的病例、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证据、体外功能分析和动物模型的证据等。



13. 陈白雪:金域检验基因组学中心基因结果解读专家

演讲主题: 《临床表型在遗传病基因变异解读里权重的探讨 》


陈博士谈到在临床基因检测时对表型判断时应注意: 部分表型只有在接触药物后才得以显现;变异与表型是否共分离;表现度与外显率;患者是如何被确诊等问题。 ACMG指南中,“变异携带者的表型或家族史高度符合某种单基因遗传疾病”仅能作为“支持性”的证据。



14. 伍建:迈基诺CEO

演讲主题: 《临床报告规范化的思考》


伍博士分享了基因检测报告结构包括样本信息、检测结果、补充结果和风险与局限。同时伍博士强调了临床基因检测报告的规范包括规范化临床解读、规范化信息管理、规范化遗传指导和规范化行业发展。



15. 陈云弟:阅尔基因CTO

演讲主题: 《临床基因检测的数据质量控制》


陈博士分享了NGS数据质量评判体系框架,包括初级判断(数据量、Q30等数据质量等)、二级判断(比对率、覆盖度、覆盖度分布、PCR重复率、捕获效率等)和三级判断(变异的功能意义、测序深度、样本AF、群体AF、致病性等)。



议题二互动环节


(议题二互动环节。 从左到右 分别为陈云弟、王伟、伍建、王一鸣、陈白雪、刘雅萍。 照片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在互动环节,报告嘉宾就测序数据的覆盖度、常染色体嵌合体、家系共分离、没有文献报道情况等问题回答了现场观众提问。其中,特别提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临床医生的边界需明确。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客观的数据和结果,最终临床结论由临床医生来主导。



议题三


完整临床基因检测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主持人:汪亮



(图:报告嘉宾,分别为黄辉、黄颐、祁鸣、朱宝生、王伟、杨旭。 照片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16. 黄辉:华大基因遗传咨询总监

演讲主题:《临床基因检测报告,完美与可行性的博弈 》


黄博士分享了阳性报告可以完善(进一步确认)的方面:疾病信息、疾病特点提示、遗传风险评估及生育指导、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对于阴性报告,临床诊断明确的话,对测序参数、原始数据再分析,对阴性原因的剖析;对于未确诊的,临床进一步评估、可疑的疾病方向扩大检测范围、考虑其他检测方向等。对于VUS,提供尽量多的关于VUS的信息,进一步辅助分级。同时为了更高效,出具更高质量的报告,华大基因在做一系列的基础工作,搭建了一体化系统,包括疾病知识库、疾病表型库、突变位点库、人群频率库和解读软件等。



17. 黄颐:明码生物遗传咨询负责人

演讲主题: 《精、准、全——对完整的临床基因检测报告的讨论》


黄博士从精、准、全三个维度分享了临床基因检测报告的工作。其中“精”指需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遗传模式,基因与疾病对应关系,变异性质及评级给出不同层次的结果,让临床医生和患者可以清晰而快速地理解报告的发现;“准”是指报告内容准确分析,包括对基因对应的疾病信息、变异评级及证据、咨询建议包括生育风险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等;“全”是指报告结构全面规范,应包括全面记录医生提供的送检目的概述、临床送检信息、与送检目的相对应的结果、知情同意下其他与送检表型无关的检测结果及附件等以及更规范地记录报告和检测的信息和限定适用范围等。



18. 杨旭: 瑞奥康晨CEO

演讲主题: 《临床报告信息标准与医生需求关系的平衡》


杨博士分享了特别是对于阴性报告多方的考虑。医生可能认为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免临床漏报,包括:检测方对疾病表型了解不足导致基因漏报、检测方解读失误导致变异漏报等。意义未明位点建议可能有更细的内部分层,可以考虑按证据等级打分等。



19. 祁鸣:浙江-加州纳米研究院国际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演讲主题:《完整临床基因检测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


祁教授提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成为临床服务的常规部分,分享了北美分子遗传与基因组医学 临床实验室的三级管理体系,包括 1)人才管理:分子遗传与基因组学主任医师的培训、认证和管理(ABMGG)、实验室技师的培训认证管理;2)实验室建立和运行管理: CLIA(联邦政府管理认证监管)、 CAP(专业团体行业认证监管),如室间考评等;3 ) 实验室检测项目(服务产品)管理:LDT 州政府备案 (SOP) ACMG(指南,标准)等。 祁教授强调 进行遗传学检测需要至少两次遗传咨询,包括检测前的遗传咨询(知情同意、检测目的等)以及检测后的遗传咨询。



20. 王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遗传医师

演讲主题: 《从临床遗传医师的角度来看:如何是规范的基因检测报告》


王博士首先分享了中美基因检测报告的差异,肯定了国内基因检测报告的优点,比如医院信息、报告签发和审核签发等。同时提出CNV疾病诊断中的挑战,提出遗传检测结果中应重点考虑送检原因、是否应该从实验室直接拿到报告、如何报告偶然发现等,同时谈到和美国华人遗传学会的交流合作等,希望国内有更多类似的探讨。



21. 朱宝生:云南省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主任

演讲主题: 《关于单基因病基因检测报告单格式和信息的思考》


朱主任分享了常见基因检测报告单缺少对检出突变的临床意义说明;基因检测报告单应该有对检测到的基因突变型的临床意义解释出来;罕见病基因检测报告格式,能够找到符合遗传学规律的突变规律,基因型与表现型相符合,报告单可以相对简单;经过家系连锁比较分析常常是寻找罕见基因突变的捷径,缺点是成本高。



议题三互动环节


(议题三圆桌讨论环节。 从左到右 分别为汪亮、黄颐、朱宝生、王伟、祁鸣、黄辉、杨旭。 照片来自华大基因学院


在互动环节,专家就ACMG的价值以及人群基因差异性进行了探讨。专家呼吁建立中国人的基因数据库,从而了解中国人群的相关基因频率、以及建立适合中国人版本的指南,期待临床单位和检测机构能够共享数据,是推动行业标准的重点之一。



议题四


如何更高效标准化地录入临床表型


主持人:汪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