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阿筛投行日记(sherry-ibanking)
热火朝天又令人焦灼无比的求职季开始了。
最近被很多朋友问到申请Morgan Stanley以及拿到offer的经验,仿佛看到当时那个同样焦虑又不敢有任何懈怠的自己。
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必要把我的申请过程写成总结性的文字,于是有了这个公众号和系列文章。
我会争取在今年的申请季把它全部更新完毕,包括前期networking环节的注意事项和申请时间线、如何准备电话面试、Superday的过程,以及其中一系列的心路历程。
先简单交代一下自己的背景:本科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法国ESSEC商学院硕士。曾经在法国私募基金、伦敦投行各做了半年的实习,现在即将入职Morgan Stanley香港办公室属于大投行下的资本市场部(暑期实习之后拿到的return offer)。
这一篇我想写一写“
好奇心
”这个特质是如何帮助我经历过宣讲会、networking,一路走过网申,进入面试的。
以下是正文:
自从在巴黎参加了Morgan Stanley的宣讲会,就爱上了这个公司。
怎么说呢,在求职季你一定会去所有你能去到的宣讲会,所以我去了巴黎的Morgan Stanley, JP Morgan, UBS, Credit Suisse, BAML这几家公司。
每家公司宣讲会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首先Managing Director会做一个演讲,可能是谈论公司文化,抑或是自己的从业感受。接着来自不同team的Associate和Analyst上台,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然后全场提问,最后networking cocktail就是去和你感兴趣的部门的人聊,lucky的时候也许会拿到他们的email甚至内部推荐(reference)也有可能。
在这些众多的宣讲会里,我的真实感受是:
Morgan Stanley的宣讲会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说震动也不为过。与那里的人聊天也是让我觉得最舒服的。
HR把宣讲会组织得非常好,宣讲会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networking环节我找了感兴趣的部门的人了解他们具体的工作内容,无论是工作感受还是专业问题,他们都能给我非常有洞察力,同时又给人启发的答案。
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是一家我想去的公司。这也是我后来在回答Why Morgan Stanley的时候首先会说的一点:我去了你们的宣讲会,和你们的人有了实实在在的交流,并且他们传递给我的内容让我受到了震动。相比我去的很多其它银行的宣讲会,和你们的人聊天让我觉得最有connection,他们的专业度让我敬仰。
于是后来我又去了Morgan Stanley专门针对ESSEC申请Sales & Trading部门的宣讲会。
虽然Sales & Trading不是我要申请的部门,但是之前参加的宣讲会已经让我对这个公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单纯的抱着和这个公司的人聊一聊的想法,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了一个我不会申请的部门的宣讲会。
而这一去,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常规的部门介绍之后,是networking环节。在听之前的部门介绍时,我对一位做fund raising的ED所讲的她的工作内容很感兴趣(也是之前在私募基金工作过的缘故),于是主动去问了许多问题:哪些法国机构是她的客户、日常工作包括什么、为什么会做这个工作、之前的工作经历等等。
对话结束时,她居然主动提出帮我内部推荐。
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本来只抱着了解一下的想法去参加那个活动,带着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她的工作内容,没想到得到一个内部推荐。于是我依照标准的netwokring流程拿到她的名片,在会后向她发邮件致谢,并且附上简历。虽然不知道身在巴黎的她最终是不是能成功帮我推荐到香港的机会,但是还是非常非常感谢她。
这让我对MS又多了一层感情。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样。
在参加活动这一点上,往往presence比performance更重要,只要你去了,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机遇。
我的另一个投行面试机会也是这么来的。
当时在法国里昂实习的我,没法回学校参加大型的招聘会,于是我就近去了里昂商学院的招聘会。确定他们不查学生证之后,我就向老板请了一天假,独自潜入了位于里昂城郊的商学院招聘会现场。
于是我就混在一群别人家商学院的学生中,参加了别人家的宣讲会。
在每个银行的stand前面排队等着和他们聊天,排到每一个banker的时候,他们看到我的学校名字都会产生疑问,你一个巴黎学校的人跑到里昂的招聘会来干嘛呢?于是我都需要解释说,我在此地实习,所以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们大多数人是不会在意的,有的反而会觉得你勇气可嘉。
后来排到Barclays的一个VP,我同样解释了自己正在里昂的一个healthcare私募基金工作。聊了一会儿之后,他给我写了一个名字,是Barclays healthcare team的负责人。
他对我说,我认为你的背景适合去做投行healthcare team的工作,你回去之后给这个人写email,就说是我让你写的,虽然我不保证他会给你回复,但是你可以试一下。
后来我写了email,得到了回复,也得到了推荐,很快就接到HR的电话邀请面试。
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尤其是海外求职。可能要比local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才不会错过本来就属于你的机会。
而积极的动力来自于什么呢?有可能来自可能找不到工作的恐惧感,也有可能就是对公司里的人、对他们做的工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你的好奇心会化为networking时你的神态、动作、问出来的问题,让他们看到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那么一切就会容易许多。
回到MS的申请上。我的online application其实在投行申请的框架下已经交的很晚了,大约在10月15日的时候才提交申请,然后做完网上测试。参加两次宣讲会也大约是在那个时间。
令人欣喜的是,10月28日我就收到了第一轮电话面试的邀请。给了我大约一周的时间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