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品橙旅游
品橙旅游——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海内外旅游咨询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人民政府  ·  免签再扩容 政策利好激发入境游市场活力 ·  昨天  
福州日报  ·  太美了!大批人正涌入福州这些地方! ·  昨天  
中国旅游报  ·  暴涨388%!热度空前 ·  2 天前  
KLOOK客路旅行  ·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品橙旅游

国家旅游局掌门人李金早的“复盘”回望

品橙旅游  · 公众号  · 旅游  · 2018-03-22 09:54

正文


【品橙旅游】2017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李金早来到广州,组织召开2017年全国厕所革命推进会。这是他连续第三年在节后第一天召开厕所革命会议,第一次是在2015年2月,距离他履新国家旅游局局长不到四个月。


这是一个典型例子,显示出李金早执掌国家旅游局期间一些特点,在政治敏锐度、工作抓手、执行力、宣传鼓动等方面的组合效果,以及雷厉风行的个人风格。


李金早携“厕所革命”、“全域旅游”两大风火轮,驱“旅游+”、“1+3综合治理机制”、“旅游外交”三驾马车,开展“饱满”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之旅。个中得失,历史会给予客观评价。只是,你或许不喜欢他,但很难不承认他的敢作敢为以及改革精神。你或许不欣赏他,但很难不承认,他用很短的时间,不小程度上改变了旅游行业的地位和面貌。回望这位掌门人,是整个旅游产业的惊鸿一瞥。以2017年为横断面,会发现整个旅游业态也随着国家大势在紧密“律动”着。



带节奏,刷存在感,提升旅游行业地位


2017年,李金早爬了两次长城。一次是5月13日,陪同来京出席“中瑞旅游年”活动的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另一次是6月11日,陪同应李克强总理邀请来华访问的卢森堡首相格扎维埃•贝泰尔。


这一年,他还出访了澳大利亚、菲律宾、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会见了十几位外国旅游部长,为一系列旅游年活动揭幕站台。而这些活动,往往都伴随着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外事活动的延伸。


旅游外交,在李金早任上更加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作用,而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旅游行业的地位。


在外界看来,李金早有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敏锐性,总是能够把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家重要战略方针深度结合起来。比如“一带一路”。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办期间,李金早专门会见了出席论坛的有关国家旅游部长,强调旅游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最佳途径。而早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就制定了“一带一路”旅游宣传推广三年活动方案,启动了“丝绸之路旅游年”系列宣传活动,并在2016年召开过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


比如“乡村振兴”。李金早的着眼点是,要牢牢抓住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优势作用,反复强调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样的思路上接国策、下接地气。


比如“美好生活”。2017年十九大召开后,关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与旅游业发展的关联,成为旅游系统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旅游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旅游业位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旅游不仅代表着消费,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渠道。


除了对国家战略的敏锐与响应,李金早还特别注重凸显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出,他经常引用的一个数字是,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多年来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不唯GDP论英雄的新时代,经济属性的过分强调,也会客观埋没文化属性等精神旨归。李克强总理提及的2017年出境旅游人次1亿3千万,在国家层面逻辑框架中似乎更看重的是,旅游业在人民生活水平标志性改善、改革开放整体形象树立、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民心相通”效果。


在李金早带起的节奏下,旅游业总是在重要的场合和时机怒刷存在感,他似乎很明白策划宣传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说,李金早可以算是旅游业最高级的PR了。


于是,出现了旅游业在国家大政方针中的地位提高的一些标志,全域旅游、厕所革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旅游+”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多位国家领导人对旅游业作出批示、指示、部署,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中国现实国情中,这种提升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是细水长流的。此次旅游行政机构的曲线升格,只是诸多结果中最为浅显的一种。



融合发展两条线:全域旅游与“旅游+”


2017年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后,照例开启了“部长通道”。李金早走上通道,受到中外媒体格外关注。


那些对准李金早的镁光灯,其实对准的是旅游业。就在一周前的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再往前推一个月,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旅游+”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旅游业天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点。从产业形态来看,旅游是一种市场化的消费载体,其内容可以由多种不同领域提供,如农林、文化、工业、体育等;其出行必须通过航空、铁路、巴士等交通手段;其消费涉及发改、工商等领域;其监管又涉及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据说,旅游业能跟110多个行业融合发展。


虽然过去那些年相关旅游主官都意识到了这一特点并且也积极尝试过,但李金早可能是其中最为明确且坚决的,提出旅游业要走融合发展之路。


2016年1月,在海口举办的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首次立于宏大历史和现实语境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一年后,这一概念就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站在2017年的部长通道上,他已经可以自信地说,各地正迸发出实施全域旅游的巨大活力。


全域旅游是相对于景点旅游、景区旅游而言的,是要让旅游的理念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它的实质其实是双向的“借力”:旅游业借其他部门的力,改变长期以来管理缺乏抓手的困境,也将产业立体起来;其他领域借旅游的力,实现经济生产消费领域的突破。


要实现相互借力,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核心。局改委成为突破点,“1+3”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其中“1”是指旅游发展委员会,“3”分别是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工商旅游分局。


在李金早站上部长通道时,全国已经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个。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成立旅游警察205家、旅游巡回法庭280家、工商旅游分局132家。当然,变化总比计划快,形势发展瞬息万变。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工作框架下,接下来这项工作会如何走向或者又会如何深调,是值得关注的。


各地确实表现出对全域旅游的浓厚兴趣。全国涌现出500多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覆盖31个省(区、市),其中海南、宁夏、山东等7个省区为省级创建单位。不少地方将全域旅游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视之为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转型的一条新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域旅游的概念之所以迅速风靡,正是抓住了地方经济转型的某种“痛点”。但对概念提出者来说,提出这一概念之初并非有着十足的把握。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向来是艰难的,构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理模式更是难上加难。在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继续艰难地探索。但也正因其艰难,显示出了改革者的勇气和魄力。


如果说全域旅游需要的是管理体制上的融合协调,“旅游+”则强调的是市场形态的融合创新。其实李金早提出“旅游+”的时间更早,是在2015年。它是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新业态,提升发展水平与综合价值。这其实也是一种双向的“借力”,只不过更强调借市场的力。在“+”的过程中,双方都能拓展市场空间,推出新产品,形成新卖点。


目前,我们已经能在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等一系列新业态中,看到“旅游+”的初步成果。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航空、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领域的融合正在积极推进。


全域旅游与“旅游+”,其实是并行的两条线,似乎共同构成了李氏关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李金早在旅游系统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形成这些思考,与其长期在地方及商务部门工作的经历有一定渊源。尤其是他曾长期在广西桂林任市长,而桂林是传统的旅游城市,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可以算是“全域旅游”的前传。


例如,在他1999年所作的题为《桂林旅游路在何方》的讲话中,他详细阐述了旅游发展与城市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可想象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城市中能发展高水平的旅游”,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并不必然等于桂林旅游甲天下”。这些理念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曾任一方地方官的经历,也让他明白旅游发展必须形成更强大的政策协调力。


同时,李金早对市场的开放态度也让业界印象深刻。例如,他对民宿对酒店住宿业的冲击、导游自由职业化等言论。联想到其他行业对待新事物冲击传统业界时的态度(最典型的如网约车),李氏的姿态可谓理智开明。也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与旅游业本身的开放性相结合,使旅游业得以主动打破自身局限,去+,去融合,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改革红黑脸


2017年,李金早为一本书写了序言,在序言中写道:改革强,则产业强;改革进,则产业进;改革胜,则产业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