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父老机先烛,
南渡残生梦独多。
衰泪已因家国尽,
人亡学废更如何。
——陈寅恪
题图:1946年5月3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骏斋、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这是一套属于中国的巨著,
近10年的笔耕不辍,
北京到湖南,再到昆明、台湾等十几个省市实地考察,
记叙每一个人都生动,鲜明,仿佛跃然纸上。
作者 岳南
像很多力图挖掘现代人物史的学者一样,
作者不遗余力地从历史空间里挖掘出知识分子的踪迹来,
加以分析、梳理和整合,细致地摸索,
他们那深埋在大地里的脚踵,充满了“知识考古”的乐趣。
在他笔下,
每一个民国的人物全部是鲜活的,
他笔下梁启超、胡适、鲁迅、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等等,
整个民国,在他笔下尽收眼底。
没有一个人不鲜活,
没有一个人不精彩,
也没有一个人不孤独,
没有一个人不离愁,
也就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对于文人士子的偏爱。
我怜爱,
他们的理想主义书生意气恃才傲物少年轻狂,
倾倒于,
他们的高洁风骨与凛然正气,
同时也深深悲哀于,
他们永远在政治与个人之间摇摆冲突的命运,
因此,
当他们斯文扫地,
当他们在命运与权势的抽打下低了首折了腰打碎了牙齿和血吞,
当他们痛苦地走向夫不夫妻不妻父不父子不子众叛亲离的境地时,
我不再冷血地鄙夷他们的屈服,
而是更加心痛他们的隐忍。
也许,
我们应该思考在1911年和2018年,
这两代的年轻人都在思考什么,
是过早的务实,让我们丢掉梦想吗?
我们还会思考情怀,文化,传统吗?
《南渡北归》
就是要为一代人、一批知识分子造像,
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艰难的抗战八年,
这八年,对大师们共有的命运而言固然很艰难,
但绝非决定性变化的时刻。
透过这段多灾多难的光景,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
那种蓬勃刚毅、不屈不挠和无畏从容的生命底气,
战火烽烟之中,
不是血肉铸成的长城,
而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个人,凸显得更为清晰。
《南渡北归》
书中重点书写的“李庄”与“西南联大”,
笔端所照至的那些学者,
在隆隆炮火、朝不保夕的困境里
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探索;
不急不躁地一部一部地推出学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