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的《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今年,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要取得明显成效。
“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
。在降低门票价格同时,不得提高景区内交通运输等其他游览服务价格,变相增加游客负担。”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程行云说。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我国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竟争国际化趋势。然而与发达经济体的旅游业相比,我国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例如,去年世界发达国家人均出游7次,。而我国人均出游3.7次,仅约发达国家的一半。
门票价格过高,被视为制约旅游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中青报调查中心数据,超6成旅客认为门票是影响旅游出行的首要因素。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的游客占比高达72.3%。也有数据显示,我国249家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超过100元的景区数量占比为47%,接近一半。
绿水青山、文化遗产本是公共资源,特别是国有景区,更应该充分体现公益属性与社会效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建设的国有景区,应该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程行云说,完善门票价格管理,就是要扭转一些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局面,逐步向更加注重社会属性、生态属性转变,回归公共资源景区的本质。
正是坚持公益导向,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门票价格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旅游为民、旅游惠民理念,按照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全民共享、景区服务费用游客合理分担的取向,充分体现公共资源建设的国有景区公益属性。
为此,《指导意见》并确了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两步走”的目标:2018年,在推进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同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要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要基本健全以景区正常运营成本为基础,科学、规范、透明的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2. 摆脱“门票依赖症”,合理界定门票定价成本构成
摆脱“门票依赖症”,理顺国有景区的功能定位只是第一步,
加强国有景区门票定价制度建设才是关键一招。
过去,用红头文件禁止价格上涨的监管方式也曾频频出招,但这种行政命令式的“一刀切”收效甚微,甚至催生了不少捆绑销售、变相涨价的门票涨价新花招。
治病先要摸清病根。票价高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一些地方,国有景区成了“提款机”,“额外负担”过重。“景区以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经费应主要由各级财政承担,门票应主要限定在补偿直接为游客提供基本游览服务的相关开支。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随意扩大门票价格覆盖范围,门票收入被用于景区外资源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开支,导致景区门票‘额外负担’过重,价格水平被不断推高。”程行云说。
据介绍,随着景区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知名景区游客数量快速增长,对景区外围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以及通往景区的道路、机场、火车站、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要求。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景区门票收入筹集资源保护、设施建设资金。在一些地方,门票收入还被用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开支,甚至直接补充财政收支缺口。
在一些地方,国有景区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吃。根据《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我国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旅游活动,应坚持非盈利原则,取得的各项收入专门用于资源保护。但是,一些地方国有景区被租赁经营或特许经营,甚至成了上市公司,造成公共资源的商业属性明显重于应有的公益属性和社会属性。
为了根治“门票依赖症”,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合理界定门票定价成本构成。将门票定价成本严格限定在景区游览区域范围内直接为游客提供基本游览服务所发生的设施运行维护、人员薪酬、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保护支出。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强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在摸清门票成本底数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价格管理机制,并实现了动态监管。
“科学定价一定要摸清成本。不同景区差异性客观存在,成本是不同的,明确门票价格合理构成,才能推动国有景区形成既覆盖成本又体现品牌价值的合理票价。”刘强说,通过明确门票价格合理构成,逐步剥离门票承载的“额外负担”,也可以刺激更多游客出行,把旅游业的蛋糕做更大,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3. 不搞行政命令式“一刀切”,以公共资源建设的5A级景区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