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户友好的黄金准则是既小又整的数字。
分数不灵是因为需要你在数字上花时间,为了解释它们,人们还得被迫做数学题。除非分数只涉及 5 以下的简单数字,否则就太复杂了。这也是人们通常会尽量把它们化成小数的原因。
小数也不适用于沟通场景,因为小数处理的是部分和分数,大脑认为它们虚假且不真实。除非你在汇报棒球击球率。
通常来说,整数意义明显,四舍五入后,它们就成为最易于被大脑处理的数字。除非你在迎合学术性的文化工具,否则就使用简单、干脆利落的整数。
上述规则有一例外:文化给予我们一些约定俗成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凌驾于规则之上。尽可能使用地道内行的测量系统。别去掉棒球迷们小数点后笨重的 3 位数,因为他们对击球率爱得深沉。同理,别拿走面包师 1/4 或者 1/3 量杯和 1/4或者 1/8 量匙。
1.满怀热情地取整
谨记,受众们很忙,有很多要考虑的事情。他们想要那种既能让自己看清大局,也有助于理解情况的数字,而不是那些需要额外计算的数字。
当我们在房间里向受众抛出一个不友好的数字时,我们就是在给他们增添工作负担。即使是最简单的工作,也在浪费他们的时间、精力和耐心。
乔治·A. 米勒描述人类精神工作空间的时候,他说,我们的记忆广度为 7 个单位(±2)。只要幻灯片上有一个复杂的数字,比如说 85.37 美元加上 24% 的增值税,就可以轻易偷走我们全部的工作空间处理能力。
花在理解数字上的每分每秒都会让把握大局变得难上加难。
复杂、诡异的数字——880 320 升、减少 43% 的页数、267.9千米——让人雾里看花,因为它们逼迫我们与毫无必要的复杂性打交道。
简化数字——100 万升、减少 50% 的页数、300 千米——给受众留下余地,让他们有纵观全局的空间。
2.具体点更好
使用整数,但别太多。数值最好小点。尽可能地去数实物,而不是小数或者分数。到目前为止,最容易处理的是 10 以下的整数。我们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或者扫一眼就能目测的最佳范围介于 1~5。但任何我们能用双手手指去数的东西都是实在的物体。
分数通常表现不佳是因为它太过复杂,从而扰乱了我们思维的流畅性。快点,你想要那个派的 6/19 吗?(我们建议不如坚持使用 19/37 !)将分数转化为小数可以省去一些数学运算——甩掉了奇怪的分母——却仍然不直观。“你想要 0.316 块派吗?”
如果你听说某孵化场 8.33% 的鸡蛋都臭了,你感觉挺抽象的。那要是说你家的 12 个鸡蛋里有 1 个坏掉了呢?人间真实。
可是要再进一步,问“144 个鸡蛋中有 12 个坏了呢?”,数字就会再次“人间蒸发”。
一旦你涉及任意的大额数字,比如,37 176 个鸡蛋中有 3 098 个是坏的,数字就又变得几乎毫
无意义了。
你如果取不了整数,那就用百分比。32% 比 0.32 更得体,因为它看起来还是整数。与小数不同的是,我们在口语里也会使用分数。大家会说,“50% 的概率”,而不是“0.5 的概率”。
所以,总结一下,尽可能地使用常用语,例如:“每三个中有一个”而非“1/3”。优先选择百分数而非小数,例如:“33%”而不是“0.33”。同时,优先选择百分数而非复杂的分数,例如:“41%”而不是“7/17”。
3.遵从专家意见
学会使用大众的语言。如果受众对某种类型的数字了如指掌,那么你也用它。
转换的根本目的是理解。我们通常不建议用小数点后三位的概率来表达成功率,但比起“30% 的命中率”或者“10 次命中 3 次”,棒球迷一眼就能认出“0.300击球率”。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妨用受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之沟通。对外行来说,指数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应该出现在他们接触的统计数据中。
但对于使用 10 次幂驾轻就熟的科学家来说,科学记数法会让数字变得更简单。购物狂喜欢降价打折、棒球迷对击球率烂熟于心、民调专家惯用百分比。要用行家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展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