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的我60岁的那天早晨,5点起床,去公园晨练,回来后煮了早餐,送完孙子上学,刚好8点。
上了公交车,人很多,一小伙子要给我让座,我看了看孱弱的他,说:不用不用,咱们都是上班族。
这个上午,老板又收到了三份辞职信,辞职理由是:与世长辞。
夜晚11点回到家,菜凉了,孩子们都睡觉了。我躺在冰凉的床上,打开工资条,看着扣除养老保险那一栏,转脸朝着以前老伴躺的那一边,对着空气说:你等不到的,我尽量替你等到。
若干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奇观,
年轻人无法就业,每天逛公园,老年人没法退休,每天上班。于是每天早晨的时候,老太婆就喊了:“孙子,你上午去公园遛鸟之前,先扶你爷爷去单位上班!”
段子讲完了,下面切入正题。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老龄化是个炸弹。
谁碰谁死。
宏观掠夺
先讲一个“宏观掠夺”方面的概念。
如果你翻一下“社会学家”的呼吁,常常有左翼媒体大声疾呼,“我们的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子的”。
在今天整个人类世界,全球最富裕的10个人,大概相当于最穷的35%(20亿人)的全部财富总和。
有学者大声质问,怎么回事。
如此巨大的财富,是怎样汇聚到少数人手中去的。
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赚取这么多钱的。
这里面的秘密,叫做“宏观掠夺”。
“微观掠夺”,许多人都明白。你走在马路上,遇见一个小流氓,掏出弹簧刀,拿走你钱包里的2000元钱。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抢劫罪”。每一个人都知道它是有害的,警察要管管。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财富转移,最主要靠“宏观掠夺”。
几份文件,几项管制。
宏观掠夺牵涉数百亿,上万亿的财富“转移”。却只有相当智慧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养老金系统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养老金”系统。
养老金系统,又称“养老保险”。取“社会保险”的蕴意。保险的纸面意义,乃互帮互助。
意外和概率的功效,社会平均之后,短命的帮助长寿的。
养老金系统,主要有两种模式。
1)个人账户。
2)社会统筹。所有人按工资比例征税,但最终“社保”发放,却相差无几。
显然,第二种模式,
社保更类似于一种“税收”。
收入高的人是吃亏的。
全世界各国,有的采取第一种,有的采取第二种。中国目前采取第二种。
出于众所皆知的原因,俺们就不展开了。
骗局的核心在于,第一种模式,“个人账户”其实也是骗局,吃亏的。
这就需要很深的理解和知识了。
我们以邻近的Hong Kong为例,香港在港督时代,是没有“养老金”制度的。
2000年12月1日,香港不顾财经界专家的重重反对,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强积金”条例。
香港的强积金,从雇员的工资中扣除7%,雇主支付7%,合计14%。
这14%,是放在“个人账户”里的。
个人可以指定账户里的资金,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理财产品。
自行选择心仪股票,并负担股票涨跌风险。
可见,香港的“强积金”制度,比中国的“社保充公”,再交给腐败的老鼠仓基金经理运作,是先进许多倍的。
香港秉承了“自由主义”精神,投资者自负盈亏。在“强制储蓄”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骗术在哪里呢:“时间”!
1950年代的美国人,即“二战”结束后的一代人,被称为Baby Boom.
大战结束了,活下来的人也觉得劫后余生。
既然历经生死,就不那么白左。肚子疼也不矫情,女人生育率大增。
Baby Boom十八年,生育率几乎翻了一倍。
但是金融市场是老练的,Baby Boom直接决定了“宏观模型”。
人类在22岁~60岁的阶段,是劳动力。是净储蓄。是收入>消费的阶段。
三十岁以后,踏上骨干岗位,更是一年可以赚几十万。
但人类同时也在为“退休”做准备。
65岁之后,人类开始取出积蓄。消费>收入,你开始卖资产。
表现在金融市场。
年龄高度关乎牛熊。
· 有几十年时间,你拼命地买进资产
· 有几十年时间,你拼命地卖出资产
以1955年为平均,到2000年时,Baby Boom 45岁。
2015年时,Baby Boom人均60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股市的黄金年代。
“买盘踊跃”。
有太多30岁~40岁的壮年人,他们正处于人生中最赚得动的时段。而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准备。
这大量的“买盘”,直接推高了美国股市、债市。
具体的表现是:
· PE市盈率,平均增加一倍。
· 债券收益率,平均跌一半
不得了,不得了的事啊。这一倍一半,就是几十万亿美金啊!
但是,财富并没有增加。
公司,还是那个公司。
债券,还是这些利息。
从宏观的角度看,“实体经济”一分钱财富都没有增加。
当老人们开始抛售时,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2000年时,香港的财经界人士,激烈地反对“强积金”制度。
因为这很不公平。
香港,同样存在“人口柱形图”现象。
每一代人之间,Baby Boom的数目,并不是恒定的。人口潮来临:
-
当你买进资产时,所有人都在买进。价格特别高。
-
当你抛出资产时,所有人都在抛出。价格特别低。
金融市场的“回报”,在每一代人之间,都是不同的。
如果你有“强制储蓄”制度,则人口少的那一代,就会特别受益。
譬如2000年香港强制推行“强积金”时,立法会那群老头子,平均都有55岁~60岁。手里全都囤积了一堆股票,就等着人来接盘。
当他们“立法”,要求所有人14%的工资,必须“强制储蓄”。这就相当于为股市圈进来了一大批买盘。
PCCW因此迎来了科网股泡沫。
你以为股票是市场价,其实在“大数据”眼里,你买进时就已经注定是盘剥。
老百姓想买股票,自己会权衡。价格合理,自然会“削减储蓄,增加投资”。
用得着你费心么。
只有秉承奥派的自由,才能免于腐败。
这才叫“宏观掠夺”。
同样道理,目前“宏观模型”对于美国金融市场,是颇为悲观的。
因为Baby Boom的一代人,就快要退休了。“退休”必然导致大规模“抛售”金融资产。
而“白左”们的孩子,生育率非常少。
下一代的白人,可能人口五成都不到。
考虑到废柴一代人,失业率猛增,低欲望社会,圣母绿教泛滥。
“接盘侠”必然更加稀少。
财富并不守恒。
一张一弛,数十万亿的“宏观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