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极养生堂
以太极养生为核心理念,弘扬太极文化,分享更多有关国学经典、儒释道文化、中医养生、饮食保健等智慧。提供养生保健,养生之道等精选养生常识,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意铺子  ·  人类为什么会热衷于偷情? ·  14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头部吃播”竟是小学生?意外走红后,治愈10 ... ·  2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牛逼!就因为它,已经看不上2000元的飞*浦了!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70岁大妈爆改韩剧女主,亿万韩国网友笑炸了: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牛逼!就因为它,已经看不上2000元的飞*浦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太极养生堂

太极拳堂奥问答论劲-“听、化、拿、发”(下)

太极养生堂  · 公众号  ·  · 2018-05-29 23:59

正文

上篇回顾:


二、论劲

问:师父,记得我刚学拳两年就问过劲的问题,您说等学过八段锦后再讨论。师爷在时也这样教的么?

答: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杨健候老先生讲,力是方的,劲是圆的。讲得简单些也可以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一般人如没有三年五年拳龄体会,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一知半解,反而更玄乎。

问: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快二十一世纪了,科学那么昌明,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把劲的问题弄清楚?

答:这可能与我国旧时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有较大的关联吧。旧时习武的人,多数没条件修文,功夫练得再好,却没办法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用说写探讨学理性的问题了。练内家拳的像张三峰、王宗岳、陈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辈必竟少数,再说当时也没有物理、力学、电学等现代科学,所以,前辈留下的拳谱理论一般人很难读懂。除非练到某种地步,才会有某种程度的体会领悟,以后继续练,又会有新的认识。

问:那么,不练拳的人就没办法研究劲了吗?也就是说劲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吗?

答:话还得从两面说,第一,不练就没有劲,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劲按理说还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问题是人们常着重于拳种、门派、招数的讨论,而圈外人又认为和平时代去研究技击的事干啥。既使是战争,在现代化武器面前,武术再好又有何用。

问:不过,我还是想弄清楚劲的问题。师父,您是工程师,文化基础好,您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劲的问题,可以吗?

答:你别高抬我。我虽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但还差远哩。再说拳学更是博大精深,自己也没练好,那敢妄自胡乱议论。今天你左探右讨,无非想知道力与劲的问题。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也只能根据拳论的启发和我个人的感触、推敲讲些大概情况吧。实则其它内、外家,各门派均同此理。力与劲不同主要有:

1.力仅发生于人体某部份肌肉的伸缩运动,百斤之力经由肢体各关节传递至手时,不过几十斤,有相当一部分损耗于自身关节的阻力上;而劲可以调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某点发出。所以,练拳要求节节贯通。狮虎虽为兽中之王,其力实不及牛,然又何能击倒牛;猎豹又何因能为动物界中短跑冠军,不正有所启悟吗。

2.力作用较能持久,但呆滞、难变;劲作用不易持久,但灵活多变。例如武术家轻易能击倒百斤力的常人,但却未必一定能举挑百斤之物。又所以猎豹只能是短跑冠军之因。

3.人过壮年,力会逐渐消退而劲不然。

4.力是直线矢量,所以,想用小力胜大力,除了用引进落空,顺势发之外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用小力来改变大力的方向,其合力大小、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劲可曲可直,练至上乘的劲,近乎是一种振动、脉冲,并以振波的形式发出。所以,练太极拳要求身备五张弓,拳中处处有掤劲,圆撑而富有弹性。

问:劲以振波的形式发出。那么劲就是波吗?

答:没想到吧,所以说当你有了体会之后一点就通。你想想看。拳术中描述劲的时候往往用抖劲、入劲、鞭劲、梢劲、崩劲等名称,这都是波的现象的描述。

问:那么,物理学中关于波的规律都可以用在劲上么?

答:那当然,这就是科学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问:力和波矛盾吗?

答:不矛盾。你想飞机边飞边发出声音可以吗。

问:那,可以一起练吗?

答:可以。不过,从学拳的规律来看,先是练力、练招,后是练劲、练圈,练气。熟练后再合在一起。现在,你能给我说说力物理中是怎样描述的吗?

问:是F=MA吧?

答:对,M代表质量,A代表矢量加速度。同样质量,A大的力大;同样矢量加速度,M大的力大,这就是小力不可能打大力的道理。但有矢量在里面,小力可以影响大力。在拳术中用力来打,近打、贴身打有难度。一旦落空,有惯性,变招也有难度。劲就不同了。我们先来看看在水池中投下个石子,那圆形的水波是怎样向外扩散的,而飘浮在水面上的木片或树叶并不随波前进。换句话说,波能在水中传播,但波传过去之后,每滴水仍然停在原来的位置上。

问:是的,我刚来农场那几年,每到麦熟时节,特爱看麦浪滚滚。一阵风吹过,一直看着麦浪一层一层到无边的尽头。看的入迷时也会想,麦是长着根的呀,怎么会有那么壮观的麦浪。静下来想想自己也太幼稚了,如果麦也滚到天边,那不成笑话了么。

答:这不是笑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也没悟出这个道理来。

问:此话怎讲?

答: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一个“听”字就难住了许多人。有些练推手的认为这是练触觉的灵敏度,硬是要换掉一个“听”字。你师爷在世时说,拳论中一个字也不能改,“听”字是最恰当的一个字。请想想看,我们是怎样解释能够听到墙那边的声音的呢?

问:因为声音是波动现象,可以衍射。

答:对,一个“听”字成为我们打开了劲这把锁的钥匙,劲就是波动。

问:听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许多。打在前胸痛在后背,这用力的学说无法解释。而用波的理论就说得通。这是透射。力只能解释反射,无法解释透射。这大概就是:“力是方的,劲是圆的。”的道理吧。

答:不愧为我的徒弟,真是一点就通。

问:师父过奖了。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贴身打都要用透劲。

答:不一定。透劲仅仅是描述波的一个术语,但波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互不干扰地相互通过,也可以叠加形成另一种波形。象冷劲、截劲、寸劲既有冲量,又有脉冲。脉冲是历时很短的波。比如三个台球紧靠着排成一列,拉开第三个台球去冲击中间台球的一端,于是另一端的球将以相同于推动球的速率滚开。这说明什么。

问:是不是脉冲已经从这列球的一端传到了另一端。

答: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过去你师爷发人时,两手相交没见动的道理。一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劲,丹田的振幅要大,二是要得机得势,三是要节节贯通,尽量减少内阻。这样就明白先师杨少候为何说: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的道理了。这比用力打人要难得多,但也巧妙得多。难怪会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

回答:听师父这么一说,我感到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捂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得真是太好了。

三、论“听”

问:师父,是不是交手一定要用“听”劲?

答:太极拳交手讲求用“听”劲,当然,不用“听”劲也可以交手,但还不能算用好了太极拳。

问:仅凭个人的力来交手,这好象是一种本能。但太极拳为何一定要用“听”劲呢?

答:由力到劲可以衡量一个人练功的深浅,只有懂劲才能阶及神明。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生,不单单是生成的概念,还有着生命、灵性的概念在里面。

问:这怎样理解呢?

答:譬如,(手指桌上)这个半导体收录机并不只是些电阻、电容、线圈、两极管、三极管等原器件的简单集合。一定要能收听播音节目了,才算是从无到有而生了。否则,只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加塑料而已。用系统学概念的基本特征来描述,那就是:总体功能并不是组合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问:这同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太极拳也并不只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简单集合。阴阳开合、调息走劲需按一定的顺序连贯呼应的。至于交手中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这就需要用“听”,而“听、化、拿、发”的真正用意是运用了一个圈来转化身处不利的逆境为顺境。于是,太极“生”了,太极既无始也无终。即使从天地万物来考察,每个事物都有它必然的顺逆、成败、兴衰、枯荣等周转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一处有一处的太极。同样可以用“听、化、拿、发”来转变其周转期。用近代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概念来说就是“模型论的科学理论”。

问:看来,“听”不单单包括物理学上的“听”,还包含着其它意义呢!

答:对,“听”是全方位的。只有“听”字才能打开劲也是波这扇门。我国自古文学就讲究比、兴、赋。用我们感受得到的波来推理,揭示了更深层的含义。一个好的科学理论不仅要与观察经验相一致,而且也要包含将来可能观察到的东西。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积累的反映,愈是文化层次高的人对太极哲理思想研究的痴迷程度也愈深。

问:太极拳是民族的瑰宝怎么说都不为过,但要弄懂“听”字似乎又不是那么容易,在交手中有人干脆用“触”或“摸”,在前篇已经说过,“听”字是不能换的,但我想弄清楚之间的关系。

答:当练拳还处在力多劲少的阶段,用触、摸还可以。学太极拳的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在渐渐懂劲了以后,对方的用意随着劲的振波过来,若还用触摸去感受,就不易接收到这些信息了,这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譬如,我们听电台广播,只有在听懂是什么语言,说的是什么事情;或听懂是什么音乐,表达了什么含义之后,这个“听”才有意义。否则,只不过是感觉到有声响,而大量的信息无法解读,那又怎么能做到知彼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听懂音乐,必须要有一付懂音乐的耳朵。

问:听您这样一说,“听”字很象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通信系统模型(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答: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听、化、拿、发”组成的圈又可以称得上信息——反馈——控制。“听”的辩别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修正,来改变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问:这目的是什么?

答:在太极拳中就是守“中土”,用最小的体能消耗来达到我顺人背这个目的。

问:这守“中土”也是“比、兴、赋”吧。用土是万物生长的本源来表示自己的生存与不败。

答:嗨,脑筋转得真快。事实也确是这样。陈鑫公有疆界论、权衡论。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来了,请进;走了,送客。”你自己去辩辩味道吧。

问:师父,是否可以这样说,“听”由触而来,懂劲后才为“听”。

答:可以这样说,引伸开来,你就知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的道理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