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堡Wisburg
由几位严肃的研究者打理的一款侧重于宏观研究与投资主题的信息聚合产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20250222122523 ·  5 小时前  
极果网  ·  4499元起!iPhone家族新成员发布,最 ... ·  2 天前  
经济日报  ·  楼市新变化!数据速查→ ·  2 天前  
财宝宝  ·  不用怕毕业了。 -20250219175451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堡Wisburg

日本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

智堡Wisburg  · 公众号  ·  · 2024-09-23 08:1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日本央行行长对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历史演变和未来挑战的详细介绍。重点阐述了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包括传统机制如利率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货币政策的两大挑战:克服利率下限问题和改变公众的通胀预期。同时,介绍了日本央行在过去25年中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措施,包括非常规货币政策和前瞻性指引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和传导机制

介绍了货币政策的两个主要传导机制,涉及利率与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与物价之间的关系。

关键观点2: 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在解释物价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

关键观点3: 通胀预期和临时性供应冲击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阐述了通胀预期的变化如何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以及临时性供应冲击如何影响通胀率。

关键观点4: 日本央行过去25年的货币政策回顾和挑战

详细介绍了日本央行在面对通货紧缩挑战时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包括非常规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等,并指出了未来的挑战和计划进行的研究。


正文

译文有删减, 本文仅供学习消遣,对文中观点译者保留意见。

这是我担任日本央行行长以来的首次演讲。在未来的五年任期里,我将履行行长职责,我将致力于做出合乎逻辑的决策,并尽可能清晰地加以说明。货币政策 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和公众行为来发挥 预期效果 。因此,让公众理解央行政策背后的 思路 和决策 背景 至关重要。由于经济是由各种因素的 复杂互动 驱动的,而货币政策又涉及专业和技术层面,我将竭尽所能,提供清晰、详细的解释,逐一厘清这些复杂之处。

我作为一个经济学者的身份已近50年了。学术界通常专注于实际发生的某个特定方面,为其构建理论。相比之下,中央银行的政策制定者面临着经济的实际复杂性,需要 及时作出适当的决策 ,因此两者的视角自然不同。然而, 经济理论为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反过来,政策实践中获得的见解也能推动新理论的发展 。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以密切相关的方式演进。我致力于在 牢记理论基础 的同时,负责任地实施货币政策实践。
我想先与大家分享日本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基本思路,包括迄今为止的政策实施历程。
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

目前(指2023年5月),日本央行正在实施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旨在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我上一次参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是在1998年至2005年期间,担任政策委员会委员。1998年是新《日本银行法》生效的一年,货币政策在包括货币政策会议在内的新框架下实施;同样, 那一年也是 通货紧缩开始的年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自那以来的25年间,我们一直在为实现物价稳定而努力 。接下来,我想在回顾这段历史的同时,阐述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基本思路。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首先,让我从货币政策影响物价的机制说起。今天,我将简要说明主要的传导机制,重点介绍其中的两个(见图1)。

图1:传统货币政策的机制

第一个机制涉及 利率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 起点是利率 央行通过 提高或降低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例如,当央行降低利率时,企业用于设备投资的借贷利率和家庭购房的贷款利率都会下降,从而 刺激需求 这会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活动。 相反,提升利率则会减少需求,抑制经济活动和就业。

第二个机制涉及 经济活动与物价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物价由整个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平衡—— 即产出缺口 ——决定。当经济繁荣、需求旺盛时,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可能性较高。相反,当经济低迷、需求疲软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下降。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菲利普斯曲线” 。该曲线以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次发现了名义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从那时起,菲利普斯曲线成为解释物价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框架。

一旦明确了菲利普斯曲线的 位置 形状 ,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就变得清晰了。为了将产出缺口调整到与通胀目标相符的水平,当通胀率高于目标时,应收紧货币政策;反之, 当通胀率低于目标时,应放松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政策最简单却最根本的原则。

当然,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并非如此简单。这部分是因为 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可能会变化,通货膨胀率也可能短暂偏离曲线 (见图2)。

图2:产出缺口以外的通胀决定因素及其影响

我将在这里解释导致这些变化的两个因素: 通胀预期 临时性的供应冲击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当企业为商品和服务定价时,不仅会考虑当下的供需状况, 还会考虑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例如,在给拉面定价时,企业会预测 原材料价格 兼职员工工资 的走势,加上适当的利润率来确定售价。由于频繁调整价格可能会让顾客感到困惑,企业不会过于频繁地修改价格。因此,如果预计原材料价格和兼职工资将上涨,企业会提前设定更高的价格。换句话说, 在当前的供需环境下,更高的通胀预期会推动通胀率上升, 反之亦然 。应用到菲利普斯曲线上, 通胀预期的变化会使曲线本身 上下移动

那么另一个因素——临时性的供应冲击——又是怎样的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原油价格的急剧上涨,比如去年(指2022年)由于乌克兰局势引发的供应担忧导致的情况。国际商品价格(如原油价格)的变化,不受日本国内产出缺口的影响。然而, 由于原油被广泛用作能源和原材料,原油价格上涨不仅会提高汽油价格,还会推高诸如外出就餐等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如果这种变化不是持续性的,而是暂时的,那么 观测到的通胀率会在短期内高于产出缺口所能解释的水平 ,随后随着供应冲击的影响消退,通胀率又会回到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上。无需赘言, 如果供应冲击导致通胀预期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因此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通过这些机制引发的通胀上升,被称为 供应冲击的第二轮效应

以上,我介绍了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接下来,我想借助菲利普斯曲线的框架,详细说明过去25年中影响物价环境的变化,以及央行对此的政策回应。

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的“两大挑战”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90年代。货币政策在我之前提到的两个机制上面临重大挑战:即利率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活动与物价之间的关系(见图3)。

图3: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两大挑战

首先,在利率与经济活动方面,货币政策面临着 利率下限 的问题。泡沫经济破裂后,通过一系列的降息操作,短期利率在90年代末已降至接近零的水平。这意味着 无法再通过进一步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

其次,在经济活动与物价方面,随着工资增长和通胀率的下降, 日本形成了一种基于工资和物价不会上涨的预期和行为模式 从通胀预期的角度看,这相当于 通胀预期长期处于低位

在这期间,实际的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见图4)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个趋势:

图4:通缩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首先,泡沫经济破裂后, 经济明显恶化 由于 降息的空间有限 ,货币宽松措施对刺激经济的作用不足。 结果, 产出缺口恶化,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给通胀率带来了下行压力

其次,由于人们的 通胀预期下降,菲利普斯曲线本身也向下移动 。这意味着 即使在相同的产出缺口下,通胀率也比以前更低

受这两种趋势的影响,经济和物价 长期停滞的局面开始形成

非常规货币政策:克服两大挑战的手段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央行制定了多种措施,这些措施后来被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见图5)。

图5: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变迁与QQE政策

首先,在1999年,央行承诺继续实施货币宽松政策, 以产生“政策持续时间效应”(或称“政策久期效应”) ,从而影响长期利率。虽然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短期利率已降至零, 但央行承诺将短期利率维持在零水平,直到“通缩担忧消除” 。通过这一承诺,央行旨在让人们预期短期利率在未来也将保持在零,这种“政策持续时间效应” 有助于降低长期利率 ,因为长期利率反映了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从而提供额外的经济刺激。这种方法后来被其他央行广泛采用,被称为 “前瞻指引”

接下来,在2001年,作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央行引入了量化宽松政策,增加了向金融机构提供的准备金。由于当时存在对金融不稳定的担忧,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通过改善银行的流动性,减少金融领域的负面影响,从而支持了经济。然而,由于这一政策本质上仅是 经济性质相似的资产置换——即购买短期国债,并向银行在央行(负债)的准备金账户中注入资金 ——以我的理解, 这在刺激经济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

随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推出了大规模购买长期债券的政策,例如政府债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这些对政府债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作为风险资产)的大规模购买,旨在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前者通过压低比前瞻指引所能影响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