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布的一批火箭军对外展示的战术导弹部队的训练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外观比较奇特的导弹类型。这种外观拥有细长的双锥形弹头,而且明显可以看出弹体尾部还有明显的较大面积的稳定翼安装槽的新型导弹,就是一直备受关注的东风
-15C
型钻地导弹。
这次外观奇特的东风-15C导弹 角度选取很独到
东风
-15C
型钻地导弹,正式型号应为东风
-15
丙型,是基于中国的东风
-15
系列战术地对地导弹研发的特殊用途型号。使用一个高侵彻力的动能钻地战斗部,采用钨合金为外壳容量,内部装填高能炸药并且有最终的助推火箭,确保能够尽可能钻透敌方目标。根据东风
-15
系列导弹数据的推算,该战斗部在
500
公斤左右,射程可达
600
公里,其靶场测试穿地能力应该在
60
米厚的混凝土层,或者
25
米左右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层或者是
16
米左右的花岗岩层。而且,根据解放军报之前的采访火箭军的报道中,曾经提到,火箭军的东风
-15
部队曾经在演习中打出了分米级精度,原文提到了“脸盆级误差“,结合北斗导航系统的
0.1
米的精度,足以断定东风
-15C
的精确打击能力至少可以做到
0.1
米
CEP
等级(固定目标)。
首度见到东风-15C是在
2013
年 当时美军就有了自己的判断
中国不像美军那样专门开发特制的钻地炸弹,而开发拥有钻地能力的地对地战术导弹,自然有特殊的用途。目前,在周边的潜在对手的机场、指挥中枢、还有后勤补给仓库都已经或者正在实现地下化。哪怕是大型机堡上也有近
10
米后的混凝土层,常规弹药很难完全摧毁。对手也是期待利用这样加固的防御体系,来躲避解放军的首轮“导弹雨”。联想到之前,美军使用了
60
枚“战斧”巡航导弹来摧毁一座空军基地的实际案例,大家都会设想如果换了解放军火箭军打击类似关岛这样的大型机场,需要投入多少枚呢?
打机场跟摧毁机场是2个概念 其实最主要还是要看瘫痪时间 毕竟现代工兵的技术太强大
这样的案例需要分两步来看:首先,美军在投入
60
枚巡航导弹摧毁敌方机场的任务中,仅瘫痪了对方机场
10
个小时,由于没能彻底摧毁跑道和机堡,仅摧毁露天的弹药库、油库和少数机堡内的老式战斗机,并没有达到摧毁敌方战斗力的目标。而对比中国来看则完全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例如关岛驻扎了美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如果让他们升空则会到来近百枚战斧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的打击,所以首轮必须要彻底摧毁这个机场的起降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其次,关岛机场经过了美军长期的经营,大量的设施,例如油库、机库等目标都实现了地下化或者山地内隐蔽化。打击难度跟美军用巡航导弹打击一个完全没有隐蔽所的中型机场不是一个概念。
美军对于这类目标使用巨型钻地弹 而中国选择了地对地导弹
根据美国兰德公司的推算,如果利用现有的东风
-21
和东风
-26
对关岛机场进行打击,可能需要
200
到
300
枚才能完全摧毁机场。但如果采用多用化的弹头,例如东风
-15C
上验证的钻地弹头,配合其他的穿甲燃烧弹头,电磁弹头,以及反跑道子母弹头,火箭军有信心靠着一个旅的
72
枚导弹储备,摧毁类似于关岛这样的大型机场至少
24
小时。再加上配合北斗导航系统的精确引导,同时对地面及周边辅助补给设施的二次打击,
72
小时的空窗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我们还有远程巡航导弹、歼
-20
等辅助打击手段,确保摧毁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