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募格学术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社会学研究杂志  ·  JCS Focus ... ·  昨天  
研之成理  ·  郭兴梅教授/张俊豪教授/熊胜林教授ACS ... ·  4 天前  
募格学术  ·  DeepSeek急招!月薪20K—110K! ... ·  2 天前  
募格学术  ·  27岁博士生被逮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募格学术

研究引起轰动,这位80后连升三级成教授,现履新211高校副校长

募格学术  · 公众号  · 科研  · 2020-09-16 12:23

正文


文来源:科研大匠整理自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报


32岁时,因为发表了一篇业内顶级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轰动,一夜之间就被付费下载了2808次。这让 没有海外镀金经历 ,地道的“土学者” 李明洲 升三级,从副教授破格晋升为二级教授。


如今,这位80后“科研达人”已正式成为211高校副校长。


/

李明洲

/

博导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李明洲, 1980年生 ,男,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北大博士后,教授(二级岗),博导, 2020年2月任学校副校长。


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基金“优青”……现为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遗传》编委等。


研究引起轰动,他连升三

32岁成为二级岗教授



“二级教授是仅次于一级(院士级)教授的头衔,李明洲这么年轻就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潜心科研分不开。”
——前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郑有良

李明洲一直专注于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在猪骨骼肌生长和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领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部分成果代表了世界农业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前沿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2012年,以他为第一作者的 An atlas of DNA methylomes in porcine adipose and muscle tissues 《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论文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上,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该杂志一篇文章平均年下载量约为1900—2800次,而他的这篇论文 一夜之间就被付费下载了2808次 “完全没想到这么火爆。”


因为该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学校迅速决定, 特聘当时还是 副教授的李明洲为二级岗教授 (连升三级) ,并给予学校另一位通讯作者、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学伟教授课题组 300万元奖助金

二级岗是仅次于一级(院士级)教授的头衔, 在32岁成为川农大乃至四川省最年轻的二级岗教授, 这对李明洲来说似乎都是“浮云”,他继续沉浸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 推掉采访,换了电话号码,每天背着双肩包上课、做实验、看书、写论文,丝毫没有慢下脚步。

一年之后,他和团队又在 nature genetics 《自然·遗传》上发表了 “Genomic analyses identify distinct patterns of selection in domesticated pigs and Tibetan wild boars” 《比较基因组学鉴定藏猪和家猪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在当年以35.2刷新了川农大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新高。


2017年 ,以他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的高水平论文又一次出现在学术期刊 genomics 《基因组研究》上,影响因子达到11.35。该成果 入选2017年“中国农业重大科学研究进展” ,成为当年唯一入选的农业动物类研究成果。

2019年 又再次在《自然·遗传》杂志上发表了《比较基因组学鉴定藏猪和家猪的自然和人工选择》文章,实现新的突破。

六年之内三篇高质量论文,这只是他学术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据统计,近15年来,世界范围内以猪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仅有10篇左右,李明洲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有3篇

近年来,李明洲已 发表学术论文 170余篇 其中在 Nature Genetics、Genome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SCI论文130余篇 累计影响因子430以上, 累计被引2900余次。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60.16,7篇论文被引过百次,单篇最高被引350余次。 获国家专利授权14项。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研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他担任《自然-生物技术》《自然-通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等十余种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审稿人,审稿百余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20余次,连续四届受邀在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大会上做大会报告。2017年受《遗传》杂志邀请,作为专刊组稿专家并主笔撰写《组学时代农业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前言。在大家心目中,他就是个痴迷科研的学术达人。


科研达人 ”正式成为211大学副校长



除了是科研达人,因为优秀,李明洲一路被火线提拔。

2003年, 李明洲 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1年晋升副教授,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2012至2014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 杰出博士后”。2010年任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猪研究室主任,2015年兼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室主任;2015年任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2016年当选校党委委员,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正处级);2017年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

2020年2月,李明洲正式被任命为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四川农业大学(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川农大”,由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四川农业大学源自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27年和1935年两次并入四川大学,1956年由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往原西康省省会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学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以及环境与生态学 四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李明洲,今年6月, 82年出生的 卢艳丽 ,也正式被 四川省 人民政府任命为四川农业大学校副校长。作为一所211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五位副校长中,已有两位80后副校长,2位70后副校长。 这在高校中 十分少见



“3平方公里”长大的土学者



李明洲出身在雅安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他笑称自己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长大,身为雅安人的他, 本科、硕士、博士一路都在四川农大雅安校区就读 ,没有海外镀金经历, 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地道的“土学者”。


他选择川农大,是因为要追随一位自己崇拜的学者。

还在高中时,李明洲从电视上了解到了当年四川省的“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川农大的李学伟教授的事迹 :他在哥廷根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却始终心系故土,拒绝国外开出的优厚条件和个人业务得到更好发展的前景,义无反顾回到并坚守在川农这方热土。他立志要推动中国的养猪事业的他, 30岁便破格晋升为教授 ,当时已是国际上猪遗传育种方面的专家。

受李学伟教授事迹的感召,李明洲决定向“偶像”靠拢,考到川农大动科学院追随他的步伐。从20岁起,李明洲便跟随李学伟教授做课题、搞研究。

“我现在取得的这一点成就,全都是李学伟教授手把手培养出来的。他从学识、科学道德、科研经费等方方面面影响和帮助着我。”

导师李学伟对他的影响很大。对恩师的提携,李明洲充满了感激。

李学伟教授

虽是地道的“土学者” ,但李明洲却没有保守封闭,恰恰相反,他总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做研究。不少研究都是集合中、美、英、加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我们在猪的遗传研究上有优势,但是课题也需要医学、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很有帮助。”


“一天不看论文就睡不着觉。” 李明洲说,他养成了每天看国外研究文献的习惯,随时了解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夜里12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应该休息的时间了,却是李明洲一天愉快时光的开始,他利用Skype、QQ、email等方式与国外的专家教授对话、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常常带来意外的灵感。 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已经是李明洲的习惯。


“我国猪的养殖和猪肉消费量均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现在全球猪育种学家都在致力于猪生长和肉质性状的共同改良,让猪肉更营养、健康、美味,我做的基础性研究也许短期内并不能见到什么实际成效,但是却需要人去研究。”专注于“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李明洲既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也怀着一份责任。


热爱科研,喜欢科幻小说的“孩童”



“藏猪在那么高的海拔生长,却没有高原反应,多神奇?”“成都、雅安、内江三地的距离不远,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猪品种,是不是很神奇?”所有的问题在李明洲那里,越研究越思考越觉得“非常有趣”。

他2008年博士毕业留校,在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他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又有规律:早上骑自行车去上课,下课后就钻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看各种科技文章;回到家基本不看电视,要看也只看纪录片频道。他还在手机上订阅了许多国外的科研文章,每当坐车或坐飞机出差时就拿出来翻阅。


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未免枯燥,可对他而言,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乐趣。 “因为我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科学思想,看到世界各地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事物,我觉得这些都太神奇了,一点都不枯燥。”

这位“80后”教授有时候更像个孩童: 他喜欢看科幻小说,到现在还保留着翻阅《科幻世界》杂志的习惯。“科研需要想象力,你想,如果编码叶绿素的基因可以转给人体,人就可以不吃饭了。”他的思维极为活跃,这使他在科研上闯劲儿十足,“灵感”多多。 他一直骑自行车代步,因为对他而言上驾校是“浪费时间”,他舍不得。 他经常一边吃饭一边思考某个问题。有一次饭吃到一半,李明洲突然放下碗,匆匆打开电脑。家人以为有什么急事,后来才知他是要及时记下脑海里刚冒出来的“灵光一现”。

他带的六七名研究生曾同去他家做客,竟然“一进去感觉就把他家都装满了”,博士生刘鹏亮说,当时大家惊叹于他的“蜗居”小得出乎意料,“完全没想到这就是集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9个学术头衔和荣誉为一身的知名专家的家”。但在李明洲的意识中,日常的物质条件不必太高,因为科研带来的巨大精神享受已让生活足够“丰满”。

“你找我聊科研,多久都可以,但是要谈其他的,我真的说不出,感觉很别扭。” 谈到自己时,李明洲总显得很腼腆。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科研,只要跟他探讨科研内容,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他都特别高兴,特别有兴趣。”师妹王晓艳说。


不忘初心,传承科研事业



“我现在能取得一点成果,是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明洲说。作为“猪分子遗传育种”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李明洲重视团队的高质量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