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arfalcon
想每年读完100本书吗?想在10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吗?想搞定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吗?关注我,让你成为一个行动者,跟几十万读者一起成长,欢迎参加100天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21-22 ... ·  19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正式官宣!上汽和华为终端达成智选车合作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C919年产能将达50架,中国商飞“拽飞”一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warfalcon

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的创作秘诀

warfalcon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12-04 23:59

正文


今天晚上带老婆孩子一起去看新海诚《你的名字》,一直没看盗版就等着电影院看了,真没白等。总算不象上看《秒速五厘米》那么郁闷了。强力推荐,还没看到应该找机会去电影院。最好的是约另一半,要是能约暗恋的人一起看就更好,是个非常好的表白机会。

继续推书,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刚也跟日本动画有些关系,是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的《感动,如此创造》。要知道久石让一直是宫崎骏动画的音乐监督,跟新海诚也一起合作过。而且跟北野武合作也非常多,在日本电影配乐方面的地位是公认的第一,先后六次赢得日本学院奖最佳音乐奖,还在2009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紫绶荣誉奖章。

正文

我对其中的几个建议印象很深,特别是将直觉磨炼的更敏锐呢,说的建议都不错。

不受情绪起伏的影响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不受情绪起伏应该是一个基本功,久石让在书中提过只要是人,都会有情绪起伏。健康情况、心情和周遭环境等也成为影响当下外在状态的可能因素。如果让自己完全随着当下的状态起舞,一遇到好事,心情愉快,就觉得似乎可以写出好作品;相反,若心情不佳,创作也就因此停滞。

对于需要长期创作的人而言,如果完全借助情绪作为创作的依托,那是相当危险的事。

我以前在演讲时提过类似的建议,区分爱好者和职业者,其中一条就是看是否看状态,一个写作爱好者,会经常状态好的时候才会写作,但一个职业作家,不管状态如何,必须要保持每天写上几千字或固定的页数。而一个小姐也不可能等,性欲来说才去接客。

久石让是以爵士乐手为例,每天的工作是现场即兴演奏,而即兴演出的优劣与否,往往容易受到情绪高低起伏的影响。如果某天观众席上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听众,乐手的情绪一来,就能呈现出一场绝佳的演奏。但是,隔天是否还能有相同的表现呢?完全依赖情绪的话,无法让演奏者每次都维持着表演所需的适度张力。

当一年要演出几百首甚至是更多首的现场演奏,很快就会无法感受演奏的刺激,然后有些乐手就会借助毒品。所以不少爵士乐手、摇滚乐手都会不自觉地沾染上毒品。

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

前几天的文章:哲学家 和 村上春树的文章中都有过类似的建议,对于创作者来说,应该建议让生活固定的步调,尽可能过着规律、平顺的日子。

久石让进行电影配乐时,每部电影需要在一个月创作出20 至30 首左右的曲子,必须事先分配好每天的进度,哪怕心情不好、身体不舒服也不能以这种的借口放纵自己,要设法不打乱自己的步调,按照进度进行,才能准时完成。

久石让在创作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导演,2004)的配乐时,为了专注于作曲,一直待在小渊泽的录音室。具体而言,我每天的时间大致分配如下:

  • 早上9 点45 分,在手机闹铃声中醒来。

  • 喝杯咖啡,10 点到附近山上散步1 小时左右。

  • 11 点半左右,享用早午餐。

  • 冲个澡后,12 点多进录音室。

  • 专心作曲到晚上6 点。

  • 6 点用餐。无论肚子饿不饿,强迫自己一定要吃晚餐。

  • 7 点半再回到录音室内作曲,直至凌晨12 点或1 点左右。

  • 接着,喝酒缓和紧绷的神经,做做伸展运动放松身体。

  • 躺在床上看书,准备就寝。大约凌晨3点半至4点左右入睡。

若再认真一点,也可以不吃晚餐一直做下去,或彻夜赶工。但是,这么做的后果将导致负荷过重,隔天的效率一定会降低。作曲家如同马拉松选手一样,若要跑完长距离的赛程,就不能乱了步调。

借助固定的步调,制造出容易保持专注的工作环境,并且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如此一来,就几乎不全受到情绪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了。

扩展自我的关键:量胜于质

久石让提出了一个观点:量胜于质,多看、多听、多读是件很重要的事。

创造力源自于感性, 而构成感性的基础则是脑中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断增加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扩展个人的包容力。

举例来说,若有人问道:“ 看过某部电影了吗”,你却只能回答“ 还没看过”,这段谈话就无法继续。如果只是一般的闲聊就算了,但是若对方也许是想借着这部电影,谈谈与创意相关的话题,此时若搭不上话,岂不是可惜。

有些书籍是必读书。回顾过往,每年都会有几本被定位为剖析时代面相的书,就如同当年的标志一般。即使每年只读两三本,如果能够毫无偏差地抓住书中重点,也是很了不起的。这可是需要相当的能力,能够自行筛选事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