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初高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培养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这一话题所折射的,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性断裂。语文教育身处其中,亦未能幸免。好在语意教学从根本上做出了弥补,令语文教育前后一致,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一,断裂的表现
常有大学教授对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批评,尤其在写作方面,罪名通常是“太花哨”“没逻辑”。
类似批评,实质上表现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写作能力上的不同要求:
高等教育重视说理式写作,典型代表是论文,以观点的论证为核心任务;基础教育倡导文学式写作,文体选择虽自由,但都强调文字美感的营造。
这两种要求,是两股完全不同的方向,由此导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分裂与断裂。
不只是写作方面有能力诉求上的矛盾,阅读亦有。
中小学阶段的阅读训练,有浓烈的“文学气”与“鉴赏味”,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各专业(中文系除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却出奇地一致:能精准提取文本信息。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
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写作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带有极强的文学气息,这大概与语文教育从业者几乎全部出自中文系有关。
但这恰恰是严重的偏移与窄化:
文学再重要,也并非写作与阅读的全部,甚至只是读写对象中的一小部分;以信息提取及论文写作为代表的读写导向,才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需要面对的常态化读写活动,其实质是,精准地解意与表意。
二,解意与表意
站在语意教学的角度,上述矛盾分歧,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解意,解构文本中的语意。鉴赏式阅读,不过是在解意过程中运用了一些文学常识,或解意结论具有开放性。信息提取式阅读,解意过程相对单纯,仅对语意的关联与层次做出分析即可。
二者是有不同,但在语意教学的观念统领下,亦可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写作的本质是表意,通过语意的建构(以文本形式),表达心中的意图。文学式写作同样是为了表意,只是更看重形式美感;有时,为了形式美感,甚至可以采用非理性的表达方式。说理式写作,强调表意的理性与严谨,材料对观点的支撑须符合事理逻辑。
二者的不同,集中在表意的偏好及方式方法上,亦可作辩证统一地观察。
总之,站在语意教学的角度,以更加开阔高远的视野,看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读写诉求差别,便能融合差异、防止断裂,从而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在读写能力上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