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博物馆书院
金钱,历史,艺术,未来! The Money, The History, The Art, The Future!与最顶尖的政商学界精英群体共赴书香之约。阅读丰富人生,江湖洞悉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午间明道  ·  徐小明:已钝化等结果(0224) ·  14 小时前  
午间明道  ·  徐小明:已钝化等结果(0224) ·  14 小时前  
BFC汇谈  ·  美股跌倒,谁能吃饱?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博物馆书院

阿呆导读 | 马云卸任演讲全文分享

金融博物馆书院  · 公众号  · 金融  · 2019-09-11 18:54

正文

近日,吸睛大事件不少,马云选择在教师节当天官宣辞去要职,转而回归教育事业,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公益、环保。他还特意去探望“老同事”,并在阿里巴巴年会上发表谢幕讲演,为其20年创业奋斗历程圆满作结。翌日凌晨,苹果公司的新品发布会也如期举办,给了“较长时间关注产品”的公众一个明确的回应。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马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最后一次演讲,马云本人为此也准备了很长时间。“退休”后的人生规划、阿里巴巴的未来命运、当下时代的挑战与应对...... 代表着一个风云年代的人物,圆满完成了他在阿里巴巴的最后一课。


马云演讲全文


刚才观看的时候无比的感慨!真没想到等了十年的这一天,来得那么快,来得那么美好。感谢所有帮助、支持过、信任过阿里巴巴的人;感谢所有的阿里员工,阿里的朋友;感谢这伟大的时代,感谢这个国家,感谢这个了不起的城市。


其实在下面看的时候我发现,阿里人确实越来越厉害。可能全世界很少有一家公司的文艺演出搞得那么专业,很多人以为我们是专门搞文艺演出的,这就是阿里的文化和价值。我们是既要、又要,我们不仅工作做得好,我们要玩得好,我们要会生活。感谢大家,我们这样的晚会18年了,18年进步越来越大,我希望30年的时候,我们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精彩。


15年以前,那时候阿里巴巴决定把这家公司要做102年,横跨三个世纪。我那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做到?



很多人把公司的愿景当口号、当标语,他们自己不一定信;而阿里要让自己相信我们能走102年,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信,并且保证它能实现。


那时我们开始考虑如何传承?用制度去思考。我们走访了很多公司、研究了很多公司,全世界基本上只有两条路:一般是交给下一代,或者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而第三条路很少有人去尝试,但我们觉得这是对的一条路,就是去发现、去培养、去支持新的领导团队,用文化、用制度、用人才来保证公司的传承。


为了这一天,我认真准备了十年,谢谢阿里巴巴所有管理层、领导层、员工同事、股东董事的信任。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更不是迫于什么压力,网上还有人传是我害怕什么?


过去20年,阿里人从来没有害怕过, 我们只敬畏过未来 对未来我们从不害怕


十年前我提出,十年以后我将离开董事长这一职位,内部的同事都认为这是开玩笑。因为那时候我只有45岁,但是今天我们做到了。


今天在座也有很多企业家朋友,还有很多的阿里人,我们有个希望,希望在座的阿里人30年以后每年向社会输出至少一千名(工龄)十年以上的阿里人,他们应该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去),他们到各个公司去。但是大家记住,如果你有一天也希望用制度、文化和人才来保障我们这个公司的传承,你至少今天就要开始去想,要至少准备十年时间。


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 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 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 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


谢谢中国企业家所有的朋友,中国企业家的努力;谢谢阿里的努力,让我们有今天,谢谢大家。今天的世界正在快速地发展,各种各样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管你乐不乐意,它会影响我每一个人。



最近几年全球化的挑战、新技术引发的各种焦虑、环境的恶化 …… 各种变化都在释放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很快到来。今天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焦虑、所有的困惑,我认为是一个新时代来临之前的阵痛。未来30年,世界会发生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这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将会发生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人工智能、无论是大数据,还是我们快进入的5G、IoT时代,所有这些都希望解决 人类三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 普惠和利他 。这个世界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发展, 这个世界如果不能普惠 技术普惠 金融普惠 机遇普惠 不能做到让别人更好 这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乱


如果技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技术就毫无意义。不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过去的20年是互联网公司的20年,那么未来的30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30年。这个 互联网时代是给每一个人的机会 只有你是否愿意改变自己 所有的阵痛都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完成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出昨天的自己 。未来的世界,如果你希望成功、你的企业想成功、你个人想成功,那你记住, 你不仅仅要为自己着想 你要为别人着想 为世界着想 为未来着想


很多人说马云你讲话总是站得很高,从人类、从世界(的角度)。我没有刻意。20年来,我相信这些我们坚持这些。你笑话,我们也这么说;你信,我们当然更高兴。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幸运的一代人,二战以后,人类可能所获得的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段。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文革,这一代人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这一代人看到了工业时代的辉煌,我们这一代人马上要面临挑战,进入、拥抱数据时代。我们所有的人是横跨两个技术时代的人。能不痛苦吗?能不纠结吗?但是 痛苦和纠结没有用 改变自己 。工业时代的标准,是要做强做大。


21世纪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组织 你是什么样的人 你不是要做大 你不应该做强 你要做好 善良是最强大的力量 。这次变革,是人类对自己的挑战,是每个人要改变自己。过去20年,有人说马云你运气真好,有人说阿里巴巴真厉害,其实不对。阿里犯过的错误不比任何一家公司少,但我们确实也做了很多正确的选择。其实我们每一次重要的选择,每次阿里巴巴在关键的时刻做出巨重大决定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从商业的利益出发,我们做的决定。阿里从20年前到现在,我们所有的决定,重要的决定都跟钱无关。


我们都思考我们所做的决定 我们所投入的技术 我们所做的产品是否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 ?是否是按照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愿景、我们的价值观而出发。 阿里人商业决定很不容易 但是价值观的选择更为痛苦 。过去20年,我们经常被怀疑、被挑战,但是我们对自己、对未来坚信不疑。甚至有人说我们是永不悔改。阿里人,我们明明有很好的路可以走,但我们却选择没有人走过的路,但又必须要去走的路。因为阿里不愿意做一家只能挣钱,而又非常平庸的东西。 未来记住 我们永远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只会赚钱的平庸的东西


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我们希望给世界带来更好的变化。我们不想也不愿意变成一家强大的公司,我们只希望自己在社会上,在世界,在老百姓用户面前、心里,我们是一家好的公司。强大的公司不容易,但要做好公司更难。 强公司是商业能力决定 而好公司是担当 是责任 是善良



过去20年的努力,阿里巴巴拥有了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技术、最多的资源,但这不是我们可以炫耀的资产,这是社会对我们巨大的信任。社会把最好的人才,社会把可以开拓技术的机遇,把很多的信任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说感恩,每个人都在说感谢,但我希望阿里人感恩社会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行动去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我希望未来20年,我们的责任是用好这些资源、这些人才、这些技术,让世界更加绿色、让世界更加普惠、让世界更加可持续发展,同时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柔软和温暖。中国的机会极其强大,很少有这么一个国家,14亿的人口,很少有这么一个国家,有统一的商业基础设施,很少有这么一个国家,几乎任何一个省的人口就比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多。我们国家解决经济最大的机会在于发展内需。如果把中国的内需发展起来,不仅让中国的经济起来,让世界的经济也会起来,内需起来,靠的是市场经济,而不是政府手段。


阿里人,今天我们所做的,无论新零售、新制造、走向未来的新消费,中国的内需做得不好,阿里有责任,中国的内需做得好,跟阿里没有关系。今天我们中国人都很自信,但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世界对我们的看法是那么的不同。世界在害怕中国,在害怕技术,害怕强大的公司。


我们希望技术是善意的 我们希望技术给人带来的是希望 而不是绝望


我们希望阿里巴巴在未来参与新一轮的全球化,给世界带去机会,给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帮他们卖货,帮全世界的小老百姓获得金融的支持,让全世界的货能货通天下。这就是我们希望在全球化,我们更希望技术,阿里巴巴今天已经变成了一家技术公司, 技术的强大在于它对社会带来的价值 给人类带来的温暖


阿里云、达摩院,阿里巴巴所有的技术部门、技术人员,用自己的能力想象力给世界带来机会。技术必须向善,我们也必须明白,14亿的人口,制造业不会给中国带来很多就业。未来中国巨大的挑战是就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多能够创造就业的服务业是阿里人今天你们手上的资源,人才和技术应该全力以赴。只有担当起这些真正的重要的问题,我们才能走102年。阿里的未来,不是要证明我们能赚102年的钱,而是我们要证明我们愿意担当102年的责任,只有担当102年的责任,我们才有可能赚102年的钱,谢谢大家。



至于我自己,我把自己想得很明白,很多很多年以前,刚刚开始做阿里巴巴,我有机会去了格林威治天文台。有人跟我说,太阳系在哪里?我没找到太阳系。然后另外一个人问,你说地球在哪里?我也没找到地球。在银河宇宙系里面,我根本没找到地球。我们这些人在地球上哪里?我们啥都不知,那一刻我明白,在这个世界We are nobod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