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掐丝珐琅器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延至景泰年间特别受到皇帝的青睐,以至官里许多御用器具都改用该类掐丝器。
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
因为景泰蓝的工艺繁复,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
(
珐琅釉
)
、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报废,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景泰蓝,如人物、走兽、各色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艺匠可以完成。所以,当时一件上档次的景泰蓝产品制作所耗费的人工,几乎无可估量。
其次,景泰蓝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亦大。景泰蓝的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溺器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再次,景泰蓝虽硬,但珐琅脆、易碎,且无法修复还原。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目前在一些大型古玩商场和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出现的明清景泰蓝制品,金光灿灿,赏心悦目,大多都是近年来欧洲倒流回国的商品。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所出现的晚清及其以前的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也极大。
国内现存明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器物甚少,多以明景泰年后的成品为多,吴林也习惯把明朝称为景泰蓝“成器”时代。
清三代
(
康熙、雍正、乾隆
)
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工艺亦比明朝有极大提高。皇家为显一统天下的尊贵和气魄,极重视宫廷化的景泰蓝艺术,皇宫“造办处”内专制景泰蓝的作坊也越办越大。清中期以前,景泰蓝成品及其制作工艺均不得外传出宫。“近年来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会上,清三代的景泰蓝价格一路飙升,甚至超过明朝时期。
从广义上说,明代至今一直在生产的景泰蓝,其精品都可以纳入收藏范围。不过,明代至清早期的景泰蓝存量极其稀少,很难在交易市场见到,且价格高昂,因而有
“找不着的‘明重器’,惹不起的‘清三代’”
的说法。而现代的景泰蓝多采用化学彩料
(
古代多为天然矿石
)
,批量化生产且工艺质量龙鱼混杂,收藏价值高的藏品并不多。因而狭义上的景泰蓝收藏,其对象多指清晚期和民国时期以手工制作且工艺程序复杂的景泰蓝。这时的景泰蓝制作成本高昂,制作精湛,价格却比同时代的官窑瓷器低得多,未来升值空间巨大,“是价值严重被低估的艺术品”。
“高精尖”的东西不好找,价钱也必定没“漏”可捡。玩古董收藏要多看、少买、下手狠。要有足够的积累才能下海试水。
景泰蓝以明代宣德、景泰两朝的为代表,最具投资收藏价值,而清代的珐琅器制作规模较大,在康乾时期有很多是仿造“景泰年制”款的,制作精良、风格清秀,也极具收藏价值。
景泰蓝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制作难度高,用料昂贵上。
鎏金工艺需要用大量的黄金,成本很高,相当于官窑瓷器的几十倍,价格却比同时代的官窑瓷器低得多,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
虽然景泰蓝收藏价值高,并已逐渐被市场认可,但当今景泰蓝市场鱼龙混杂,毫无收藏和投资价值的“景泰蓝”充斥其间,如何取舍是一门大学问。收藏景泰蓝,除了首先要认清年代以外,也同时要注意景泰蓝的器型,尽量选择景泰蓝画面上有人物、动物的制品为最好。
首先看的就是造型,
看造型是否美观、大方。如果两侧的造型是成双成对的,制作时一定注意两者要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