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命的福音
提摩太•凯勒牧师“生命的福音”系列讲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牲产队  ·  deepseek ... ·  昨天  
知识星球精选  ·  DeepSeek高薪招人:实习生月入上万,研 ... ·  昨天  
江苏警方  ·  1,000,000元保住了! ·  2 天前  
第1眼新闻  ·  事关公积金贷款冲还贷 官方答复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命的福音

七种致命的罪 04 —— 口是心非:彼得的故事(345)

生命的福音  · 公众号  ·  · 2018-06-04 23:57

正文

亲爱的朋友、弟兄姊妹,我们一起来探讨“罪”这个主题,今天我们探讨“七种致命的罪”系列——“口是心非:彼得的故事”这个题目。

多年前,基督教教会中曾有一个专以基督徒男士为对象的运动,称为“守约者运动”。这个运动尝试使基督徒男士许下且遵守更多的承诺并且委身。对于委身和守约的力量,我认为彼得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多有关这方面的教导。今天的经文记载于《马太福音》第 26 69~75 节,请听我读出。

69 彼得在外面院子里坐着,有一个使女前来,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

70 彼得在众人面前却不承认,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71 既出去,到了门口,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那里的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72 彼得又不承认,并且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

73 过了不多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人前来,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

74 彼得就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那个人。”立时,鸡就叫了。

75 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

这是上帝的话语。

在记述最后的晚餐那一章经文的前一部分,第 26 34 节中,耶稣对彼得说:“ 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彼得则在第 35 节说:“ 我就是必须和祢同死,也总不能不认祢。 ”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个委身。彼得说:“即使要我牺牲性命,也总不能不认祢。”然而,到了第 73~75 节,彼得却不认耶稣。在第 35 节,彼得许下了承诺,第 40 节经文以后,他违背了诺言。第 75 节告诉我们,彼得出去痛哭。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节经文。经文说彼得不只是哭了,而是痛哭。为什么呢?彼得绝对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人,但不久之后,他却准备作为一位领袖,带领一个新的运动,就是基督教运动,这个运动将会改变历史,他也即将成为世界历史上其中一位最具影响力的领袖。然而是什么突然令彼得变得支离破碎?后来又是什么使他如此迅速地恢复过来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就是——承诺。彼得突然变得支离破碎,是因为他不明白承诺的力量。他得以恢复过来,是因为他学会这个秘诀。之前,他不明白违背承诺所带来的影响,但自此以后,他学会了遵守承诺的秘诀。承诺使他被击碎,也使他恢复过来。我想指出,我们生命中的许多痛苦(正如彼得出去痛哭)都是源于我们无法许下或遵守承诺或委身。

我在余下的分享中,当我使用“承诺”这个词的时候,希望各位朋友不会马上就想到正式的契约合同。在登山宝训里,耶稣说:“ 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很多人把耶稣这句话误解了,以为耶稣是说永不要起誓。这不是祂的意思。祂说:“ 什么誓都不可起……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祂的意思是基督徒所说的每一个“是”和“不是”,即所说的一切话,都应被视为一种承诺。耶稣要说的是:“不管你有没有说‘我答应’,不管你有没有签署名字,不管你有没有使正式定立合约,在我的子民中,正直诚信是没有等级之分的。”承诺也没有等级之分的。如果你对某个人说:“我会为你祷告”;如果你告诉某个人:“我会打电话给你”;如果你对某个人说:“我会来找你”;或者如果你对某个人说:“我会来拜访你”,耶稣说:“这些都是承诺。基督徒(我的子民)都应该是守诺言的人、可靠的人、正直诚信的人。”

对耶稣来说,遵守承诺的意思并不只是说“我答应”,或者举起你的手起誓。让我们看看彼得学到了什么教训。我会分为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是“承诺如何建立造就我们”,第二个标题是“我们该怎样作出承诺”。

一、承诺如何建立 造就 我们?

这是承诺的力量。为什么彼得出去痛哭呢?因为承诺建立身份,也建立群体。当人们没有承诺,没有委身,没有甘心乐意地否定自己,没有限制自己的选择,没有在任何境况中都坚定不移,情况会怎样呢?这就是委身。这就是承诺。没有承诺,就没有身份,也没有群体,彼得在那一刻间两者都失去了。

1 、承诺建立身份。

为什么彼得会痛哭呢?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知不知道彼得为什么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心里想:“我是第 35 节所描述的彼得,还是第 74 节所描述的彼得呢?哪个彼得才是真正的彼得呢?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支离破碎,因为我无法遵守承诺。”承诺带来身份。当你问一个现代人:“你是谁?你的真正身份是什么?”现代人往往会这样回答:“我的渴望和感受让我知道我到底是谁。我最深切的渴望决定了我的身份。”有关这方面的议论多得很,虽然我希望这最终都会过去,但在过往的二十年里,一直有许多人在谈论人们说过的一些话:“我要找到自己。我要找出我是谁。”以现代的术语来说,这通常意味着:“我必须摆脱所有的责任、所有的承诺、所有的义务、所有的盟约。我必须摆脱一切责任,并找出自己真正的感觉,这样我就可以找出我是谁。”大多数现代人都说:“我就是自己心中那份最深层的感觉。”

你知道我为什么希望这种想法最终都会过去吗?我希望当在婴儿潮出生的那一代越来越年长的时候,会开始察觉到自己的渴望和感觉不仅互相冲突,而且两者本身也出现冲突。渴望和感觉不断变化。我最深切的渴望是什么呢?那就是我吗?但我最深切的渴望是互相冲突的。不仅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它们甚至并不一致。渴望和感觉不断变化。这方法是行不通的。你最深切的渴望是什么呢?我们都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感,有人永远伴在身旁,但我们也喜欢有自由去与许多异性交往。你想有安全感,也想在爱情上自由自在。你想有安全感,也想在工作上自由自在。你喜欢在金钱上有安全感,也喜欢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在职业生涯的约束。如果你看一看自己最深切渴望的是什么,你会看到它们在互相冲突的。彼得想成为基督教运动的领袖,也想活下去。

这里有两个渴望。“我想生存下去,免受折磨。我也想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两个渴望同时出现。彼得是谁?你说:“就是心中最深切的渴望。”谁会知道你最深切的渴望是什么呢?一个渴望在这一刻升起,另一个渴望在下一刻升起。看看彼得。他渴望活下去。这是一个渴望。他也渴望成为一位领袖。彼得是谁?你说:“嗯,他最深切的渴望可能是成为一位领袖。”不。那一刻,彼得最深切的渴望是成为一个懦夫。彼得就是这样的吗?我要说的是,你的感觉不可能是你身份特征的核心元素,因为按着定义,你的身份特征必须是你自己不会改变的核心元素。按着定义,身份必须是一个人永远不变的核心元素,不管什么情况,不管感觉怎样,也不管何时,身份特征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是身份。

因此,你的感觉不是你,因为你的感觉常常在变。这意味着无论你作出什么委身,你作的委身代表了你。你所承诺的代表了你。相反,如果在每一个情况下,你追随你的处境,也追随你一时的冲动,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其他人也不知道你是谁,因为你总是在变。那不变的你就是你的身份。如果你无法说:“我总是这样的,因为我承诺如此,不管我的感觉如何,不管是什么处境,不管是什么情况,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承诺如此。”除非你能够这么说,否则你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承诺,就没有身份。这不只是我的想法。美国政治理论家和政治分析家汉纳·阿伦特( Hannah Arendt )在她的其中一本著作中说:“如果我们没有受到实现承诺的约束,我们就永远无法维持自己的身份,注定要无依无靠地漂摇流荡,毫无方向,内心孤寂黑暗,且陷入矛盾和模棱两可之中。”你听到了吗?她说,如果你的心充满了矛盾和模棱两可,你就没有身份,除非你受到承诺的约束,否则你就没有身份。

彼得本可以振作起来、贯彻始终的。彼得本可以说:“主耶稣,我就是那个与祢一起的人,不论是公开或私下,不论是困难或轻松的时刻,都是如此。”承诺好比一条绳子,本可以把他的生命各部分束起来的。你怎么能肯定自己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呢?这意味着你不是支离破碎地生活。你如何能保持表里一致呢?你如何能在公在私都表现一致呢?你如何能在不同的群体里都表现一致呢?你如何能在任何时候都表现一致呢?你如何能言行一致的?你如何能活出表里一致的生命呢?只有靠着承诺才可以做到。否则,我的感受、我的境况或公众意见就成为我们的身份了。

你有没有看过布里奇特·方达( Bridget Fonda )和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主演的电影《如果不幸降临在你身上 / It Could Happen to You 》?电影讲述纽约的一个警察与一个女服务生合资买彩票,并答应她如果彩票中奖,会回来给她一半的奖金。后来,那个警察赢了四百万美元。他的妻子听到了有关他对那个女服务生的承诺,就说:“忘记这个承诺吧!这个承诺又没有写下来。四百万美元?你不会笨到要回去找她吧!”那个警察说:“承诺就是诺言。”于是他回去,把二百万美元给了那个女服务生。有趣的是,电影的余下部分讲述了那个警察的妻子只想要回那些钱,什么原则也没有,她经过许多次人性的转变,最终她崩溃了,但即使那个警察为了坚守原则而要付出代价,他却坚持真我,并一直保持下去。这一点也在舞台剧《日月精忠 / A Man for All Seasons 》的对白中表达出来。剧中讲述托马斯·穆尔爵士( Sir Thomas More )获悉除非他撤回他的诺言,否则他将要在木桩上被烧死。穆尔爵士的女儿梅格( Meg )对他说:“啊,爸爸。恳求你收回你的话,好让我们可以有你在一起吗?”他看着女儿,说:“梅格,一个人起誓时,就是把自己握在他的手中,好像用手捧着水一样,如果手一打开,如水一般流走后,就别指望可以再找回自己。”你知道为什么彼得痛哭起来?他打开自己的手,他再找不到自己。如果你说:“嗯,我是有原则的,但如果说实话看来并没有利,如果做这件事情看来并不舒服,我就不会做。我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你的手一打开,那就没有什么留下来了。

彼得如何知道自己是谁呢?他不知道。他没有一个将生命各方面都紧密连扣在一起的诺言。他是基督徒吗?抑或不是基督徒吗?他是为基督的吗?抑或不是基督的?他不知道。没有人知道。现在他甚至无法相信自己。他失去了自我。

2 、承诺建立群体。

你有没有注意到彼得在哪里痛哭呢?在外面痛哭。你看到吗?圣经说:“他就出去痛哭。”这并不是偶然的。这不是一句不重要的话。彼得跑到外面哭。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说:“我知道,这是常识吧。”当你违背承诺,当你破坏了信心,当你许下一个诺言,后来却放弃了,你不会向大家说:“喂!让我们围在一起。我想哭。”不,你会走开。你会独自一人,因为承诺建立群体。没有承诺,就没有群体。我曾在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事奉十年。小镇里有两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街头游荡。他们其实不是无家可归者,但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他们在那小镇出生并长大,小镇里一半的人他们都认识。但因为他们从不遵守诺言,所以没有人相信他们,结果他们没有朋友。他们有很多亲戚,但没有人理会他们,因为他们从不理会其他人。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无法相信自己。

违背承诺或不作出承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孤独、疏离、停留在外围。我常常遇到一些人这样说:“我当然不会作出承诺。不要问我什么问题;我不会向你说谎。我有我的选择余地。我不会许下承诺。我不会被约束。这样做必给我带来最大的快乐和利益。我想让你预先知道我是谁。我不会向人作出委身。我也不会向人许下承诺。”换句话说,这些人是说:“当你在我四周时,你要当心。”这样的一个城市并不是城市,而是一个丛林,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不是吗?你说:“我不会为别人做什么。我不会作出承诺。”作出承诺,就是说:“我缩窄自己的选择。”除非你缩窄自己的选择,否则你无法成为别人的朋友。当你的朋友面对困境,你要为了探望你的朋友而放下自己计划要做的事。你说:“我不想这样做的,我宁愿做别的事情,但他是我的朋友。”如果你没有缩窄自己的选择,说:“我有自己的计划,无论如何,我都坚持这计划。”那么,你就没有友谊,也没有群体了。

美国一位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和神学家刘易斯·史默达斯( Lewis Smedes )写了一篇关于承诺的精彩文章。他在文章中写了以下一段精彩的话。他说:“我的妻子自从跟我结婚后,一直与五个不同的男人住在一起,这些男人就是不同时期的我。”当时他已经很老了。他是在婚姻超五十年后写下这段话。史默达斯其实是说他多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说:“我的妻子嫁给了五个不同的男人……每一个都是不同时期的我,但把他们每一个连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是我在婚礼当天的承诺。那个承诺给予我身份,那个身份是:我就是那个会与我妻子在一起的人。如果我涂去那个名字,如果我违背那个承诺,我就永远无法再找到自己,那个把我和妻子连系在一起的契约也破坏了。”妻子这五十年来如何能够与一个不断在改变的男人保持关系,当然反之亦然。史默达斯从男性的观点来写了这篇文章。他说:“我妻子能够知道的唯一途径,就是我的诺言。如果我违背诺言,那就没有共同之处。为什么我妻子仍然相信我?为什么我仍然相信自己?如果我离开她,跟别的女人在一起,为什么那个女人有信心,相信我不会对她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我甚至应该认为自己还有信心,相信自己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我摊开我的手,手里没有什么,我是独自一人。”

违背承诺的结果是在外面痛哭,环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连自己也失落无影无踪。结果总是这样。承诺就是这样建立群体。没有人作出承诺,并坚守承诺,就没有社会,也没有家庭。你知道什么是家庭吗?家庭是两个人走在一起,他们敢于作出这样的承诺:“我们将会养育孩子,直到他们长大,可以照顾自己。”他们要敢于作出这样的承诺:“无论孩子的行为怎样,我们都养育他们。无论他们怎样待我们,我们都要这样做。”如果你不敢作出这样的承诺,你就无法拥有家庭,你只有一直遵守这个承诺,才拥有一个家庭。你若不愿意约束自己的心,也不愿意说:“我与自己订下一个约会。五年之后,我仍然与你在一起。”就没有社会,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群体,也没有友谊了。

二、我们该如何作出承诺?

既然承诺建立我们,我们该如何作出承诺呢?很多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说:“我实在无法做到所说的。你似乎说得很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当你作出承诺,人们就会利用你。我曾作出承诺,并因此受伤害。人们会利用我。我现在害怕作出承诺。”据我所见,大城市里挤满了被昔日的承诺所伤害的人,他们说:“我以后要更加小心。”另一方面,有人会说:“我遇到另一个困难,就是当我作出承诺后,我不能持守承诺。我像彼得一样。我违背承诺。我不能坚持到底。”但秘诀就在这里,你必须看看彼得的整个故事,才能明白。

在《约翰福音》第 21 章中,耶稣来使彼得复兴。经文说耶稣做了一些事情,我可以告诉你大概的情况。首先,耶稣与彼得坐在炭火旁。祂问了三次:“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彼得说:“ 主啊,是的,祢知道我爱祢。 ”接着,耶稣又问彼得:“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彼得说:“ 主啊,是的,祢知道我爱祢。 ”然后,耶稣第三次问了这个问题。彼得三次不认耶稣。耶稣三次问这个问题。“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彼得说:“ 主啊,祢是无所不知的;祢知道我爱祢。 ”在每一次之后,耶稣说了什么呢?祂对彼得说:“ 你喂养我的羊。 ”耶稣要对彼得说:“我想让你成为我的羊的领袖。我要你喂养和引导我的羊,就像你违背那承诺之前一样,我仍然想你带领他们。我会使你成为一个好领袖,但是你应该知道,如果你现在遵守你向我许下的这个新的承诺,你将会被杀害。你起初若遵守那承诺,大概也已经被杀害了。现在你再许下承诺,无论如何,你将会被杀害。”耶稣对彼得说:“ 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彼得转向在他旁边的使徒约翰,说:“ 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耶稣望着彼得,说:“ 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你可能会说:“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从那时起,彼得成为了一个守约的人。从那时起,彼得遵守诺言。从那时起,彼得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因为他谨守承诺,所以他对自我及社群都有鲜明的身份。

你越是敢于许下更大的承诺,就越能够谨守承诺;你对自我的意识就越强,就能越多地结交良朋好友。你明白吗?建立一间教会是一件令人惊慌的事情,但对于那些聚在一起,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建立新教会的人来说,那里是一个群体。彼得坚持下去,他经历到了在群体里身份得到认同。为什么呢?怎么可能呢?因为彼得看见耶稣是一个守诺的人。彼得不是看着自己,也没有说:“我做得到,我可以许下承诺。我能做到。我知道我可以做到。”他不是靠意志力汲取力量,也不是看着自己,相反,他看见耶稣是一个守诺的人。他看见耶稣作出的三个应许。我要告诉你,除非你同样看到这三个应许,否则你就不会成为守诺的人。你会害怕得不敢作出承诺,像那些曾受伤害的人,你会软弱得不能遵守诺言。你会害怕得不敢许下承诺,你也会软弱得不能遵守承诺。除非你看到耶稣作出的三个应许,否则你难以找到身份和群体。彼得看到那三个应许,这使他永远改变过来。他转眼不望自己,只仰望耶稣——那位守约者。那三个应许是什么?耶稣应许祂必施行审判,耶稣应许祂为我们受死,耶稣应许祂必赦免我们。你必须看到那三个应许。

1 、耶稣应许祂必施行审判。

耶稣基督说:“彼得,我掌管一切。你一心只想活着,你就在灭亡中,若你愿意舍去生命,你就得到生命。你明白吗?我掌管一切。我是全地的审判者。尽管你们有些人可能会因遵守承诺而大受痛苦,但我掌管一切。”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基督徒应当承诺常说实话。假设有一个基督徒说实话,他的老板说:“我不喜欢这样,但你有胆量,你可以升职。”有另一个基督徒,他说:“我是基督徒。我要说实话。我知道这不会受欢迎。我说实话,我的老板说:‘我不喜欢这样!你被解雇了。’”彼得说:“等一等!为什么我遵守诺言,反被杀害;而约翰也遵守承诺,但他却活下去?”耶稣说:“难道你不明白吗?我是那审判者。最终,一切都会得到伸张。没有人可以逃脱任何事情。”除非你明白有一位上帝,在短期来说,不管遵守承诺要付上什么代价;但到了最后,你向上帝委身的时候,你所坚守的真理、公正、怜悯、公义和良善,也就是你生命的基础,都成为终极的现实。在这世上,那些东西有时使你承受痛苦,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我们知道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因此,彼得能够在《彼得后书》第 3 13 节说:“ …… 我们照祂的应许 …… ”我们等候,因为我们知道耶稣会审判,正确、真实、公正、怜悯、慈爱、良善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生命的基础,都成为终极的现实。这一切将会得胜,因此,持守这一切的人也必得胜。你若不明白这一点,那么,谨守承诺又有什么用呢?让我换一种方式说明吧。有一个啤酒广告这样说:“你只能活一次,所以你必须尽量抓住所有的乐趣。”这是对历史最没有盼望的观点。这是绝望的观点!为什么?它说人一生唯一的幸福就在这个世界里,因为当生命结束,你就死了;当太阳到了终结的时候,一切都死了,一切都烧毁。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生命是遇然的,最终一切都会在太阳终结时烧毁,你不可能指望能信守承诺。究竟为什么你要遵守诺言呢?守诺的本质就是愿意延迟得到满足。如果只有现世,究竟为什么要延迟得到满足?耶稣说:“难道你不明白吗?有人作出承诺,但失去工作。有人作出承诺,却得以升职。但我掌管一切,一切都会得回报灰。有时遵守诺言会使你失望,但这只是暂时的。我是审判者。‘ ……我们照祂的应许…… ’等候。”这是第一个应许。

2 、耶稣应许为我们受死。

在整本圣经里,上帝一次又一次地说:“你若对我有信心,我必以信实待你。你若向我委身,我会向你守诺。”在十字架上发生的事情,以往从未发生过,将来也绝不会发生。耶稣基督走上十字架,对抗一切的黑暗势力和违反祂自己的一切感受。耶稣因将要走上十字架而感到畏缩。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祂有人的本性。

在客西马尼园里,耶稣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尽管耶稣是一个完美的人,祂仍然是一个人。祂的神性让祂确实知道祂应该往哪里去,但祂的人性让祂感到极其惧怕。祂害怕受死。祂知道祂将会经历什么。祂知道祂要受的痛苦。祂如何保持祂的人性和神性?是靠着一个承诺。祂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意思是“我受那个计划约束。我将会成就这计划。”耶稣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因为祂坚守承诺。《希伯来书》第 10 7 节记载,当耶稣来到这世上,祂说:“ 神啊,我来了,为要照祢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 ”耶稣记得这个应许。因此,祂走上了十字架,但在十字架上,祂说:“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等一等。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可能会这样呢?上帝总是说:“如果你违背诺言,你会孤独一人,但如果你许下承诺,你会发现你身边有人与你同在。如果你向我违约,你就会与我分离,但如果你向我许下承诺,并遵守诺言,我必与你同在。”

可是,看看这里发生什么事情。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发生的事,也是唯一的一次,上帝对耶稣基督说:“如果你向我守这个承诺,我会离弃你。”耶稣在十字架上绝对是孤独一人。你知道原因吗?《利未记》第 16 章告诉我们,在一年一度的赎罪日,以色列人会为他们过去一年曾违反的承诺而做一些事情。他们每年都违背对上帝的承诺。他们说:“我要爱人如己。”但没有做到。他们说:“我要爱上帝,顺服上帝。”但没有做到。他们的赎罪日每年一次。你知不知道他们在赎罪日会做什么?《利未记》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