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艺术荐  ·  素描丨门采尔 Adolph Menzel 作品 ·  2 天前  
艺术荐  ·  素描丨门采尔 Adolph Menzel 作品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关注丨一人可抵千军万马,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开幕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按照梦境逻辑运作的空间——沃尔夫冈·梅纳尔迪 ... ·  6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指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聚焦丨全球最大的大地艺术节回归:超300件艺术品与自然共生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4-09-07 10: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一条艺术


7月13日,三年一届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开幕了。87天展期内,艺术节展示包括84件新作在内的311件艺术作品。我们连线了中国项目总策划人孙倩,刚在日本参与了开幕式的她,感慨越后妻有“就像一束光,是一个因艺术而充满能量和希望的地方”。
今年已经是艺术节第25年个年头。孙倩说:“(发起人)北川富朗‘让当地的爷爷奶奶们脸上出现笑容’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
除了介绍本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看点,我们也请她聊了聊在江西浮梁、广东南海等地打造中国版大地艺术节。

MAD《野泡泡Ephemeral Bubble》(摄影:Zhu Yumeng

第九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今年以“款待的艺术”为主题。“越后妻有地区素有对客人倾尽所有,‘热情款待’之美德,而艺术则当之无愧地成为款待各地来客的上好佳品。”孙倩向我们这样解释道。

上:松本秋则+松本伦子《行星TOLARIS在奴奈川小学》(摄影:demone下:关口光太郎《除雪式奴奈川姬》(摄影:demone、鞍掛纯一《木汤》(摄影:彼得猫
在今年的众多新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组作品是由四位艺术家联合参与打造的——将奴奈川小学改造成了一座小型“游乐场”。他们利用周围的竹、木、光和纸等材料,打造出一个让观众可以光脚踏入的空间,观众可以随意在其中穿梭、触摸每个界面,打开“五感”尽情玩耍。

“突出现场的观感、体验感和参与感,是本届艺术节的特别之处。”孙倩说。

Nakago Wonderland— Breath and Rebirth of animals (摄影:彼得猫

在一片开阔的户外空间,还有延续了几届的“动物园”项目。艺术家用身边的材料构建不同的动物形象,今年,更是增强了互动作品和音乐等艺术作品的比重。

《莫奈船长和他的87天广场冒险》展览,里山现代美术馆 MonET

上:《溢出》加藤美纱(摄影:demone下:观众与《The long and winding river》作品互动(摄影:彼得猫

位于十日町的里山现代美术馆MonET,今年邀请原伦太郎策展“和莫奈船长的87天广场探险”,将美术馆变成了一个大型艺术乐园。

绘造社《町的漫步》 (摄影:雨蒙

来自中国艺术团体绘造社参与了展览,创作巨幅壁画《町的漫步》。作品重构了十日町的日常空间和房屋,观众可以动手,将二维图纸折叠成三维模型,在普通的小镇日常中碰撞奇迹,来一次充满想象的探险。

李涵在现场创作 (摄影:丹丹

绘造社的两位艺术家李涵和胡妍提前一年就开始了远程创作,利用Google map观察,将想象和实景相结合。开展前,正在美国教学的他们赶来十日町,没来得及倒时差就开始了连续高空创作。作品刚完成十分钟,官方预览就正式开幕,时间紧凑,几乎没有休息。李涵说,下了升降车感觉哪儿都在晃。

MAD《野泡泡Ephemeral Bubble》 (影:Zhu Yumeng

在十日町的另一处,还有一片中国艺术的据点:CHINAHOUSE華园。今年,马岩松携MAD建筑事务所第二次参展,在華园创作了全新作品《野泡泡》。

群山环绕间,一团白色如气泡般的现代装置从老屋东侧延伸而出,半透明的气泡透出柔和的光,吸引着游客进入内部仔细观赏。

MAD《野泡泡Ephemeral Bubble》 (摄影:Zhu Yumeng


据孙倩向我们介绍,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次一年前的探访考察。去年6年,MAD建筑事务所的马岩松、早野洋介来到華园,注意到了老屋外挂的两个空调和建筑原有的窗户、门,与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形似。

考察结束不到一个小时,马岩松在回程的车上就勾画出了从“嘴里”吐出泡泡的草图。孙倩说:“马岩松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总是可以在现场快速发生碰撞,产生灵感,回想起来, 2016年第一次考察清津峡隧道时也是这样的。”

《十年8册-从这里出发》 CHINAHOUSE華园 (摄影:demone

走入華园二楼,这里正在举办名为《十年8册——从这里出发》的展览,展陈空间由一间荒废了多年的储物间改造而来。孙倩从过去十年参与过艺术节项目的上百位艺术家中,征集邀约了近五十位艺术家,以个人图录、画册、或作品集的形式呈现展览。

自華园2016年创立以来,这里陆续开展了十余次中国艺术家的驻留和展览。孙倩说:“我希望利用有限的空间,最大程度地给大家介绍中国的艺术家。时间是脉络,书籍是载体,背后的人和故事是留给到访者的发现和想像。”


马岩松 MAD Architects《光之隧道Tunnel of Light》 (摄影:Nakamura Osamu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性艺术节,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是第九届。连同过往的永久作品算在内,共有300多件艺术品散落在760坪的田野、建筑、土地中。25年来,共吸引了500万观众来一探究竟。

回顾25年前,大地艺术节的创办并不顺利。当地人不了解“当代艺术”,首届艺术节只得到了两三个村庄的支持,且由于地处偏远,几乎没有游客,游览车一度被调侃为“运送空气的公共汽车”。
转机发生在2004年,日本发生大地震,艺术节组委会与当地居民一起投入灾后重建,也收到不少往届观众发来的关怀。越来越多的居民在这期间建立起对艺术节的信任,逐渐开始有居民站出来,参与艺术节的筹备,提供闲置房屋给工作人员休息。

今年艺术节开幕前一天,几米对作品《kiss & goodbye》进行最后的调整。(摄影:demone

孙倩说:“20多年来,北川富朗‘让当地的爷爷奶奶们脸上出现笑容’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纯粹而温暖。近年来他也常常调侃说,自己现在也变成爷爷了。信念是强大的力量。”

左:球队教练乐此不疲地在奴奈川小学分发着印有全队头像的文件夹;右:展期,女子足球队队员作为志愿者“小蛇队”的一员忙碌着。(摄影:demone
对于越后妻有,经过25年的发展,艺术节早已融入当地生活。提及此处,孙倩也回想起往事。2016年,为筹备華园,她结识了当地一支女子足球队“FC越后妻有”。当时球队只有三位成员,日常训练就在奴奈川小学内,艺术项目旁边的体育场。
近十年来,她们除了训练,还参与梯田保护、协助劳作、担任艺术节志愿者。前两年,球队终于完整招募了全员,并在国内赛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的艺术节上,她们被隆重介绍,也受到了来访者的关注,教练乐此不疲地在奴奈川小学分发着印有全队头像的文件夹。
孙倩说:“展览开幕期间,球员们都作为志愿者忙碌着。我们此行也遇见了好几位——皮肤黝黑的健康女孩,自信又开心地告诉我们‘你好!我是xx号选手!’各位如果遇见她们,记得和她们聊聊足球哦。”
大地的运动会 (摄影:Nakamura Osamu

艺术节期间,还会举办“大地运动会”,当地民众都会热情筹备,并与世界各地游客一起参与,尽情体验这场体育、音乐、艺术结合的巨大盛会。

MVRDV 松代「农舞台」作为越后妻有艺术节的“中心舞台”,内部空间以艺术作品展示着雪国农耕文化,是越后妻有地区的缩影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总监北川富朗在发布会上说:“如何灵活运用艺术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在大自然中与自然共生的特性,让艺术不仅仅只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个创作和呈现作品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人与人之间意想不到的碰撞。”

Q:一条艺术

A:孙倩 

Q:能否请您介绍第九届艺术节突出的亮点?与往届相比,是否有新的特别之处?

A:自2000年以来,“人类被自然包裹”一直是展览的核心理念,今年展览的主题是“款待的艺术”。越后妻有地区素有对客人倾尽所有“热情款待”之美德,而艺术则当之无愧地成为款待各地来客的上好佳品。除此之外还有“打开五感的体验”、“深入挖掘地区宝藏”、“与世界紧密相连”和“不同的人们在此交汇”等多项值得关注的点。一直以来,不论哪种形式,都是围绕着艺术节一贯的理念开展起来的,而这次,则更加突出。
Navin Rawanchaikul+Navin Production, 《The School of Akakura》 (摄影:Ishizuka Gentaro)

Q:越后妻有艺术节已经走过了25年,从策划人的角度来看,支撑艺术节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从艺术家角度来看,热爱并乐于参与的原因又是什么?

A:支撑艺术节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可能在于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促进地方的振兴,对于土地和本地居民的敬意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片历经风霜雪雨的土地上有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基础,每一个村落都值得珍惜,所以从一开始北川富朗就以将艺术品分散点缀在每个村落,力图将各村落的美食、风景、语言、文化、技艺等方方面面的魅力传承下去。想让当地居民与外界产生连接,为自己所在的地区、工作和生活感到自豪,使源于生活的艺术所具有的力量成为传承的媒介。

《豹猫和他的朋友们》邬建安作品(摄影:李均良)

《豹猫和他的朋友们》邬建安作品(摄影:彼得猫)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走出白盒子的全新体验,在这里,艺术家必须在土地上进行创作,艺术家们尊重在地文化,对在地区域进行调查、学习,与当地居民沟通,慢慢地建立起与土地所有者和地方上的信赖关系。有许多艺术家连续参与,在此获得灵感收获友谊,与艺术节共同成长。

“艺术在浮梁2023——重返青和绿”  沈烈毅,离地三尺


Q:近几年,大地艺术节的模式也来到了中国,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正在被更多人接受。作为国内项目的发起人,此刻您有什么感悟?以及在您看来,我们还能从25年的越后妻有中学到什么?

A:从2016年建立的華园出发,我们将在艺术节上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带到中国,在2018年,发起了“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并相继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浮梁和广东省佛山市的南海实施了“艺术在浮梁”和“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艺术在浮梁,马岩松《大地之灯》

“大地艺术节”实际上是一种“地域型艺术节”,它的基本逻辑是通过“为地域策展、在地化的艺术创作、在地长期发展”等一系列的实施方法来实现推动“以文化艺术带动地域振兴”这个目的,而行动过程则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

人在树下玩跷跷板,带动鱼身摆动

在中国举办的大地艺术节,很多具体问题都要在落地实践中不断地调整。

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为例,主要有: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本地原住民的尊重。我们在南海艺术节上提出了“大地艺术节首先是为本地人而举办”的观点,大量邀请本地人参与,尤其是志愿者们全都由本地人组成,只有他们的热爱才能决定这个艺术节的生命力。

《时间的灯塔》马岩松作品(摄影:罗泽成)

当地居民协助搭建马岩松的作品

再如,对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在加强本地人文化自信的同时,创造对外来者的文化吸引力。艺术很重要,但艺术终究是一个介质,本地文化力强度,才是形成吸引力和长期价值的根本。还包括,对可持续理念的关注与贯彻。上面说的这些,只是一些重点。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引入模式和借鉴经验的同时,大量地将其背后逻辑应用于本地实情与发展需要之中,并发展为适合我国的价值观念与具体方法。
Q:最后,面对还没有到访过越后妻有艺术节的中国观众,请您给他们一些出发游玩的建议。
A:卸下都市的焦虑,穿上轻便的衣服,提前买好通票艺术护照,最好买一本导览手册,至少有一张地图在手。自助旅行当然很好,但报名艺术节推出的官方tour,也是精华高效的选择。一次就看完所有的作品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作出取舍、珍惜每一次的相遇!开始在广袤里山的艺术巡游吧!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图片:由大地艺术节中国团队提供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