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1991年7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而创刊,是我国第一张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是新华社重点报刊,中国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证券时报  ·  三只羊网络恢复更新 ·  昨天  
证券时报  ·  美股,暴跌!恐慌指数飙升 ·  昨天  
证券时报  ·  警惕!临期“双高”转债炒作有风险! ·  2 天前  
证券时报  ·  突发!月之暗面创始人被起诉,最新回应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证券报

一行三会勾勒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大框架,资本市场作用涉及A股、债券、期货、券商和交易市场

上海证券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17-05-06 06:23

正文

权威资讯,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

 资本市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

发挥重要作用



上证报记者  李丹丹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日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广阔的经济前景,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提出了全新要求。资本市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证券服务机构国际竞争力,建设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加强“一带一路”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他是在刊登于《中国金融》的署名文章中作出上述表示的。文章还指出,鼓励优秀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和再融资,保障“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支持境内企业在境外市场筹集资金投资“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发行H股、D股等)。


资本市场迎新机遇

方星海指出,“一带一路”给资本市场带来新机遇。

 

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直接融资支持。近年来,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大型商业银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但面对庞大的市场投融资需求,即使统筹考虑国际金融机构、国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方星海介绍,从国际经验看,在跨境投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早期的海洋贸易时代,股份制公司将贸易风险分摊到众多国际投资者身上,促进了早期全球化。英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大力发展海外铁路建设债券,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进程及海外投资发展。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体制优势,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和手段,用更市场化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支持国内优秀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交流合作。”方星海表示。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星海表示,目前“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仍主要依靠美元。不少沿线国家经济规模小、金融市场欠发达、汇率不稳定,通过美元结算双边贸易投资,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交往和人员交流的增多,贸易和投资额持续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币种选择、资本流动和货币回流等需求,也产生了货币互换、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人民币在沿线国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方星海称,要使人民币“走出去”、“留得住”,需要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境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交易所联通、基金产品互认等机制,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交易工具和投资渠道,打通人民币回流境内通道,形成人民币“境内—境外—再境内”的良性循环。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加快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方星海称,应充分运用衍生品市场,有序推进对外开放,鼓励实体企业积极参与,帮助有效管理价格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鼓励优秀企业上市   

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基于上述情况,方星海指出,资本市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鼓励优秀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和再融资,保障“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支持境内企业在境外市场筹集资金投资“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发行H股、D股等)。创新债券品种,积极推动企业发行“一带一路”项目债,启动境外公司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人民币债券(俗称“熊猫公司债”)试点。

 

其二,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可积极参与沿线国家资本市场的框架设计、制度安排、交易系统和法律法规建设,开展人才培训教育等形式的援助,加强交易所、登记结算机构间的双边业务和股权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性交易市场,盘活区域内资金和项目资源。

 

其三,提高证券服务机构国际竞争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引导国内优秀券商“走出去”,不仅走向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也要走向“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特别是重要节点国家和城市,完善全方位国际化布局,打造“投行国家队”。

 

其四,建设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提高企业管理风险能力。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期货产品上市制度,积极推进原油期货上市,逐步扩大商品期货期权品种,持续开展天然气、商品指数等期货品种研究,探索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上市,帮助“一带一路”企业管理风险。吸引“一带一路”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利用期货市场,继续推动取消有关政策限制,鼓励和支持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研究推进商业银行和其他有关金融机构有序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支持期货公司为“一带一路”相关客户提供多样化风险管理服务。

 

方星海还指出,加快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提高在“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定价影响力,建设大宗商品的区域定价中心。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原油、铁矿石、天然橡胶等品种开始,逐步引入“一带一路”相关的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支持期货交易所在境外设立交割仓库和办事处,继续推动完善“保税交割”的相关政策。



一行三会齐发声 

勾勒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大框架

 

上证报记者 李丹丹 陈婷婷


日前,一行三会相关负责人在最新一期的《中国金融》上就“一带一路”建设发表署名文章。从他们的文章中,可以勾勒出金融领域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大框架。

 

撰文人士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

 

周小川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层面,其中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他特别提到,“一带一路”投融资应以市场化为主,坚持可持续和互利共赢原则。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沿线国家以及国际资本等各方资源,通过用好开发性金融、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更多地使用本币等多种方式,确保投融资的可持续性,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落到实处。

 

潘功胜表示,外汇管理继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市场运作,“打开的窗户”不会再关上;二是坚持开放合作,进一步开放和便利境内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三是坚持平衡稳健,发挥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双线力量;四是坚持互利共赢,继续优化外汇储备资金运用;五是坚持政策互通,加强协调配合。

 

王兆星则从银行服务的角度指出,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是引导中资银行做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统筹规划,促进中资银行开展分工协作;二是推动中资银行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探索专业化经营模式,加大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三是协助中资银行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业务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推进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四是引导中资银行做好“一带一路”服务中的风险防范和应对;五是要积极拓展和深化监管部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监管合作;六是不断完善多渠道沟通机制。

 

方星海指出,资本市场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其二,积极参与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其三,提高证券服务机构国际竞争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其四,建设大宗商品区域定价中心,提高企业管理风险能力;其五,加强“一带一路”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陈文辉表示,从保险业的历史和属性看,保险业与建设“一带一路”是天然契合的。保险业将充分发挥资金支持、风险管理、信用管理和监管制度等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

 

具体来看,一是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优势,如通过债权、股权和私募基金等方式,以及通过投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投资“一带一路”重大投资项目,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二是发挥全面风险管理优势,为不断增长的海外权益和人员安全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如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服务。三是发挥信用和海上风险管理优势,创新开发综合保险、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信用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支持优势产业产能输出,推动高铁、核电等高端行业向外发展。四是发挥监管制度优势,降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制度成本。

 

值得指出的是,王兆星和陈文辉分别提示,银行和保险业在服务“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风险管理。

 

王兆星指出,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资银行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当前全球政治及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对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提出了较高要求。陈文辉表示,由于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热点地区,不稳定因素较多,保险业面临着大量非常规风险,对现有的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做好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保险业要时刻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严格把好风险控制关,确保相关业务风险总体可控。



制作:何永欣 | 图编:郭晨凯


       感谢关注,上海证券报为你每日发送最权威最具深度的财经新闻,欢迎订阅!(微信号:上海证券报)。如你喜欢,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你也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我们。浏览更多财经资讯可登陆:

http://www.cnstock.com/


       本微信号内容均来自于上海证券报原创报道或版面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


获取文章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