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寻找中国创客
Born for Maker!在这里,遇见最棒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港澳IPO上市  ·  德翔海运(02510)以4.18港元定价,将 ... ·  2 天前  
港澳IPO上市  ·  德翔海运(02510)以4.18港元定价,将 ... ·  2 天前  
铅笔道  ·  杭州杀出超级IPO:年入72亿,国内第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寻找中国创客

“华为vs腾讯”打响武装反抗数据垄断的第一枪,赤脚参战的小老百姓怎么办?

寻找中国创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8-06 21:18

正文

“华腾之战”,看官们要关心的绝不仅仅是我到底要选择放弃华为还是不再使用微信的问题。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的数字经济2.0时代,迫切需要法律将内容明晰、权属明确的数据权利赋予个人和企业,推动数据充分地流动、共享和交易。在最大程度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在数据利用和隐私保护之中,找到社会变迁的平衡之道。

本文共计3210字,阅读时间5分钟。


记者 | 蔡浩爽

编辑 | 赵力

“万物皆智能”的时代尚未到来,数据之战却已悄然打响!

 

科技巨头们围绕数据资源又双叒叕起争执:日前,《华尔街日报》,国内智能手机大佬华为和互联网巨头腾讯就华为旗下荣耀Magic手机是否通过微信获取用户数据而起冲突。

 

腾讯扛起道德大旗,认为华为不仅在获取腾讯的数据,还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腾讯有权利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信息安全。

 

而华为的立场则颇为讨巧:“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属于用户,而不是腾讯或者荣耀Magic。”华为方面表示,荣耀Magic获取的数据都经过了用户授权,产品经过检测,不存在争议。昨日,华为再出视频,称“Magic手机的智慧助手都在本地处理,不会上传任何个人信息,不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腾讯一纸诉状将华为投诉到工信部,截至目前,工信部尚未就此事公开表态。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深度学习、计算机算法的不断发展,科技巨头通过数据监控人们日常生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新鲜的只是,数据的收集、拥有和使用权到底归谁?我们能否取得技术进步而不回避正当程序和个人权利?


用户隐私VS信息安全:托辞而已


复盘整个事件。

 

2016年底,华为旗下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发布荣耀Magic手机,这是荣耀发布的首款概念机。华为手机通常装载EMUI系统,但Magic基于安卓系统重新开发了Magic Live系统,这是华为手机首次尝试人工智能应用。

 

根据演示,这款手机开启了智慧助手之后,可以根据短信、微信聊天内容自动识别地址、天气、时间、消费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推荐。比如当你在微信中提到电影《战狼》,手机就会自动提取这一关键词,并弹出相关购票信息。

 

腾讯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华为窃取了微信的用户数据,并向工信部投诉华为,由此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争执。

 

昨天,事件出现最新进展:包括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张晓云在内的华为多名高管转载了荣耀Magic的演示视频,作为对侵犯用户隐私指责的解释。

 

视频主要强调了以下两点:

 

一、Magic手机对于智慧助手有明确的开启和关闭提示,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

二、Magie手机的智慧助手都在本地处理,不会上传任何个人信息,不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问题。

 

总结整个事件,争论的焦点有二。

 

事件的焦点之一在于,微信上聊天记录的归属权究竟在谁?


先来看张图:



上图是腾讯客服对微信聊天记录删除后如何恢复的解释。


这张图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聊天记录属于用户隐私,微信及其背后的腾讯不会保存也无权查看。


按照上述的逻辑,似乎也是默认聊天记录权属于用户,包括腾讯在内的第三方无权也无法查看。

 

在与华为的冲突中,腾讯也站在伸张正义的立场,表示“有权利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信息安全。”

 

华为在声明中认为“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属于用户”,但荣耀Magic获取的数据都经过了用户授权,不存在争议。


好了,从各自表态来看,在聊天记录的归属权问题上,两家并无异议——归用户自己。

 

那么第二个焦点问题就来了:即便有用户授权,未经应用开发者许可,手机系统就可以从第三方应用里面获取数据吗?

 

荣耀Magic的智能助手功能是华为与科大讯飞、高德、支付宝、携程、航旅纵横等APP深度合作研发的成果。华为方面向媒体表示,华为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沟通一直很顺畅,唯独微信方面在半年的时间内沟通一直没有结果。

 

但即便与微信的沟通没有结果,华为还是做到了根据微信聊天内容智能推荐。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技术上讲,即便没有第三方APP允许,只要在操作系统层面拥有足够权限,“没有什么是做不了的。”

 

技术上不成问题,那么法理层面呢?不幸的是,传统法律对数据这一新兴事物并无经验。目前,工信部尚未对此事作出裁决。

 

华为所提出的“授权”一说其实模糊不清。

 

荣耀Magic关于智慧助手的授权说明中这样写道:“调用NFC、使用摄像头及录音、拨打电话,以及你的部分信息(地理位置、联系人、信息、通话记录、日程)。”

 

用户为获取便利,愿意牺牲部分隐私,但是不可能希望开放全部数据。但显然,华为可以阅读并掌握用户的所有数据,所谓条款只能忽悠一下小白用户。


而这一幕是微信所不愿意看到的——这相当于微信积累的用户数据全部向华为开放,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小米、vivo都开始这么干怎么办?微信凭什么给别人做嫁衣?

 

华为和腾讯抬出了“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两杆大旗,但他们所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明眼人已经不言而喻。



数据之争:AI时代的隐衷


算力、数据和深度学习的算法被认为是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的三大驱动力,而好的算法和模型是依靠大量数据计算出来的。因此,数据可以被比作人工智能时代的“石油”,谁能抢占数据高地,谁就有可能成为AI时代的寡头。互联网巨头、手机硬件厂商,不拘谁都想乘上海量数据之风,以期在人工智能时代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已经不是华为和腾讯第一次为数据归属发生冲突。早前,关于用户指纹数据,双方也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因为华为坚持指纹识别数据只能存储在手机上,而微信希望手机厂商向微信上传指纹识别数据。”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由于这种分歧的存在,导致华为多款手机的指纹识别一直未支持微信支付。

 

掐指一算,腾讯今年似乎跟不少手机厂商都起过冲突。

 

今年五月,腾讯官方宣布,微信将关闭苹果iOS 平台下的赞赏功能。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苹果认为,赞赏功能属于「虚拟支付」,iOS App 虚拟支付必须走苹果支付渠道,不能用微信支付。如果不走苹果支付渠道,App 将面临被苹果下架。另外,根据规定,通过虚拟货币的打赏,苹果还将从中提取30%的分成。而微信方面最终宁愿将iOS 平台微信的赞赏功能关掉,也不按照苹果规则办事。


今年四月,腾讯将OPPO告上法庭,称后者涉嫌恶意竞争。起因源于OPPO希望用户能在自己的应用商店内下载应用,而不是在腾讯手机管家上。腾讯认为OPPO构成不正当竞争,目前此案仍在审理之中。

 

腾讯一次次单挑手机厂商的背后,是手机厂商的觉醒,他们意识到了挖掘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

 

战局不仅局限在移动互联网领域。6月份,物流领域发生的菜鸟和顺丰“数据断交”事件,也堪称人工智能时代的典型案例。顺丰当天在A股市场物流板块跌幅居首,菜鸟方面也表示“对企业声誉造成了影响”。双方拼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也要获得这场数据战的胜利,因为在这场数据角逐背后,不仅仅是两个巨头的数据之争,更是一场商业价值之争。业内人士评价称,双方在这场争夺里面看中的是大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这座金矿。

 

这个时代,再愚钝的商人恐怕也都能意识到得数据者得天下。

 

滴滴之所以短短几年内快速崛起成为新的巨头,其背后也少不得大数据的影子。司机分成只是滴滴盈利模式的一部分,而全国无数滴滴车主的车辆信息,及其背后代表的南北各地各种车型、司机使用习惯等大数据,对汽车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各大汽车制造厂商对滴滴趋之若鹜,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滴滴掌握的大数据。

 

有利益之争并不可怕,事实上,恰恰是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才有可能打破数据垄断的隐患,推动经济健康迅速发展。

 

微信拥有10亿活跃用户,每天产生海量数据。不单单是微信,国内巨头百度、阿里也掌握着数据入口。如果不能有效避免数据垄断,科技巨头将有可能上演“强者恒强”,最终形成极度中心化的商业格局。

 

华为与腾讯的此次争执只是打响了第一枪,相对缺乏数据的硬件公司也做好了跑马圈地的准备,试图通过一次次博弈产生新的合作规则。这对市场可谓是一件益事。

 

但问题是,在这些数据资产的巨头争夺战中,作为数据生产者的个人用户完全没有发言权。大型公司反客为主,法条缺失让相关管理部门也难以仲裁。



权利缺失:数据混战的根源


“这样的数据争夺在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可能还会频繁出现。”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新河对媒体表示,随着互联网与更多行业深度融合,传输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数据的价值密度可能会越来越高,因此权属是争议产生的关键。

 

那么数据应该属于个人还是云托管服务商?“国际上也没有对权属进行清晰的界定。”陈新河介绍说,“目前的情况是大家都想把鸡蛋往自己的篮子里装。”

 

刚刚出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可是,由于目前尚无具体法律规范,这一规则仅有宣示的意义。

 

而如果参照物权来划归数据权属,也有相当难度。“物权具有排他性,而数据很容易复制,往往不具有排他性,难以直接套用传统物权的规则,因此需要探索一套新的规则体系。”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说。


 

“华腾之战”,看官们要关心的绝不仅仅是我到底要选择放弃华为还是不再使用微信的问题。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的数字经济2.0时代,迫切需要法律将内容明晰、权属明确的数据权利赋予个人和企业,推动数据充分地流动、共享和交易。在最大程度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在数据利用和隐私保护之中,找到社会变迁的平衡之道。

 

“华腾之战”打响了武装反抗巨头数据垄断的第一枪,而希望在下一场战役发生时,仲裁部门能不再沉默如迷。



对待华为vs腾讯的战争,你是怎么看的?快来告诉寻叔你的想法~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