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零点免费上线的《囧妈》,无疑是这个春节档最有话题的电影。关于“《囧妈》出品方背后的商业逻辑”以及“徐峥因此得罪了谁”的话题在网上已经众说纷坛,我们在此无需一一赘言。
截止至1月27日,《囧妈》的豆瓣评分仅有6.0分。这不禁让观众感慨,播出前赢得声望的《囧妈》,为何最终输了口碑?
平心而论,《囧妈》并不是一部大烂片,起码我们看到了徐峥对中国式母子关系的探索。《囧妈》是徐峥导演暌违四年之后的“囧系列”新作,也是人到中年的徐峥对于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新体悟,电影讲述了徐峥饰演的小老板伊万缠身于商业纠纷和婚姻危机中,却意外同黄梅莹饰演的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在六天六夜旅途中他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又共同渡过难关,母子的情感有了新的改善。在影片前一个小时,让人印象深刻的两场对手戏是这对母子的聊天方式。其中一场是母亲与儿子讨论手机聊天的方式。徐伊万看到微信上全是一长串的六十秒语音消息,自己一个都没有听过,就指责母亲说,“不要给我发这种东西,年轻人没有人会听完的”。一转头,徐伊万直接跟郭京飞饰演的表弟发起了六十秒语音方阵。母亲一边给他嘴里不停塞着东西吃,一边抱怨“不让我发,你自己不还是一直发”。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其实很多时候,亲人们在产生矛盾的当下,往往是因为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却忽略了自己也有着相同的毛病。另外一场戏是,徐伊万在火车外面冻了一整夜,回到车厢徐妈妈让徐伊万喝一碗粥,徐伊万紧接着说了一段话:“我刚才跟你说的我不喝,你听到了吗,如果你每次问我喝不喝的时候,我回答你不喝,然而你的心里又认定了我一定要喝的话,你又何必问我喝不喝呢?”这段台词折射出了很多中国式亲子矛盾。在很多时候,父母已经认定了自己做出的決定,询问子女的意见更像是种客套,恰恰也正是父母这种固执己见地为子女做决定,引起了儿女强烈的不满。徐伊万在密封的火车上,越与母亲相处,越觉得困惑、窒息。然而当他身处险境,第一个冲上来保护他的人,就是他母亲。两个人彻底的敞开心扉,他们用一种换位思考和互相理解的方式,最终彼此传递着属于他们之间的爱。至于他们是如何换位思考的呢?片尾徐伊万的一段独白试图给我们答案: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争吵,可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有样子。现在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在《囧妈》中,观众可以看出徐峥试图通过电影探索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在面对亲人,亲情的时候为什么会相爱相杀?”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囧妈》的主题,可以让观众感动。但遗憾的是,《囧妈》从情节和人物关系上来看,它并不算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首先,《囧妈》的故事情节有强烈的割裂感。片中,徐伊万和妈妈从北京出发,一路途经集宁、二连浩特、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兹克这么多城市,编剧几乎在每个站点都塞满了故事,和其他乘客换床铺、邂逅异域美女、扒火车过夜、背着妈妈过冰河等等,每个小故事的串联没有任何细节铺垫,前后之间也缺乏逻辑,而像熊口逃生、热气球旅行等部分情节与现实有着强烈的违和割裂感。在笔者看来,源于《囧妈》整个故事的角色无法推动情节。以徐峥之前出演的《泰囧》为例,徐峥的角色一开始故意扔掉了手机,结果王宝强又多此一举的把手机捡了回来,导致徐峥计划有变,不得不面对接下来的事情。这个情节看似平常,但因这些情节的串联,整部电影才感觉环环相扣。而此次《囧妈》则是采用“大框架里面套故事”的方式,角色之间的互动几乎无法推动情节发展。所以无论是徐伊万上火车的动机,还是俄罗斯的民俗观光片,亦或是一段“熊出没”的情节设置,都显得格外牵强。《囧妈》角色无法推动情节,最明显地体现在“徐伊万与前妻”这条副线上,创作者明显在呈现之前没有仔细考量,只是语焉不详地以一盏台灯、一些话语快速带过,让人很难进入到他想塑造的情感深度当中,甚至让观众一头雾水。
除此之外,电影所突出“代际和解”的主题,也因为脱离现实、戏剧化的方式而显得尤为割裂。在前一个小时,火车上母子各种争锋相对,在后半段仅仅是因为一场遭遇“熊出没”的大战,完成了统一战线,随后进入到了母子交流的环节。通过这样的过渡形式,显得非常僵硬。本身非常现实的主题诉求,由于没有像传统的公路片那样,通过角色互动来完成彼此的贴合,直接通过超脱现实的戏剧化方式来呈现出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而非常突兀。
《囧妈》除了有强烈的违和感,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作为一个公路片电影,它不够搞笑。很多网友都有着“前一个小时笑了,剩下的一个小时只希望倍速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