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财经  ·  双11商家们卖爆了,背后功臣是它 ·  昨天  
行业研究报告  ·  接下来的股市,会让你目瞪口呆… ·  4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我在迪拜卖房子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压岁钱不压"岁",古人守岁拜年有啥"大讲究"?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28 13:51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


据《尔雅·释天》中对年的记载,“唐虞曰载。疏曰:载,岁也。注曰:载,始也,取物终更始。释曰:别年岁之名也。 ”


由此可知,先民们早就认为年含有生命转换、新旧交替的意义。先人们根据“观物取象”之法观察物候得来“年”之名,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精华的体现。


文章来源:新华网(newsxinhua)


过年时拜年、饮春酒等习俗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年三十彻夜不眠、不熄灯的习惯也是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据说古人拜年不仅要跪拜行礼,还流行“飞贴”哦!一起来看看古代人过年的那些“大讲究”吧!





用泥封窗避寒,过年必须“暖暖哒”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其实,过年“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穹窒熏鼠,塞向禹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由此可以看出,在西周,人们过年的时候,也要清除垃圾,熏赶老鼠。更为机智的是,古人用泥封闭窗户以躲避寒冷的北风,过节也要“暖暖哒”!




关于“扫尘”,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


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风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啦。




除夕岂止春晚,守岁必须“燃”起来


除夕之夜,家家通宵守夜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漫漫长夜,守岁干点啥?如今,咱们熟知的“守夜”方式是这样哒:




然而,古代人的守夜方式却不是这么简单哦!


古代皇宫中的皇室和贵族们在除夕守岁的时候要整夜地燃烧檀香篝火,皇帝常常设宴招待群臣,文人才子则献诗祝贺,场面非常隆重。




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一诗中描述了唐时宫廷守岁的情景,“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


隋朝时,隋炀帝在除夕守岁时要燃烧香木,一般用沉香和檀木,由此所散发出的香味可达几十公里。根据资料记载,仅除夕守岁时,隋炀帝一夜就要燃烧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宫中盛行守岁之俗,其场面之隆重,耗资之巨大令人惊叹。




在寻常百姓家,在除夕之夜家人相聚守岁,欢宴共饮,通宵达旦,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孟浩然的《岁除夜有怀》中的“守岁家家应未卧”一句,就反映了当时普遍盛行的守岁习俗。到了子夜,要燃放爆竹,以驱赶“山臊饿鬼”。 “守岁多燃竹,通宵莫掩扉”,“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这些诗句描绘了当时人们除夕之夜在家中点烛燃火的习俗。




在唐朝,妇女还有在除夕之夜镜听的习俗,妇女镜听是为了占卜外出丈夫的归期或取得功名之期。王建在《镜听词》中的“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就反映了妇女镜听的习俗。



除夕守岁的习俗发展到宋代,又被称为分岁。分岁习俗在北宋时期全国盛行。又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俗语。孝敬的儿女们为了给父母增福添寿,通宵守夜。可见,古人守岁有为父母增福添寿的寓意。





发“飞贴”送贺卡,拜年也有大讲究


如今,人们发个短信、去个电话就算是拜年,古人拜年却不似这般随意,可谓十分讲究。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压岁钱原来压的不是“岁”


每到春节,长辈们通常会给小辈准备压岁钱。这种风俗从汉起源,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中国独特的年文化。不过,古代普通人家的“压岁钱”可不是真金白银哦,而是类似于护身符一类的东西。

       


压岁钱起源于汉代,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等,并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流行。相传古时候每到大年三十,都有一名叫“祟”的小妖去戏耍家中幼儿,孩子往往被吓得大哭,并因此患病。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宝贝,在年三十的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伤害其子,母亲就用八枚铜钱用红纸包住,放在孩子枕头底下。“祟”出现之时,被铜钱红包吓退。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压岁钱的叫法也流传开来。


      


古时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带在身边把玩,当做吉利物品或辟邪用的类似钱币样子的东西。汉代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币正面一般铸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福山寿海”这样的吉祥语;背后则有北斗七星、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等的各种祥瑞图案。



       

普通百姓家以这种类似钱币的物件作为压岁钱,古代大户人家发的压岁钱,可是正儿八经的“金元宝”——金银锞子,与现在的金条、银条类似。

       

《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金银锞子。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宁府尤氏准备给荣府贾母的针钱礼物中就有“一包碎金子,共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总倾了二百二十多个锞子。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



古代的压岁钱,要么不给,要么就是巧用心思的大手笔呢!



咋样,古人守岁拜年的方式是不是比咱们现代人讲究许多呢?过年啦,小编在此恭祝各位网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过年多得压岁钱哦!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综合※


推荐

阅读



你家年夜饭前必说的一句话是啥?网友的回复炸了……


2017年能叫醒你的23张图,你看到第几张会醒?


60秒!带你速读2017关键词……

本期编辑 阿黛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