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偶尔想买个贵点的东西,就会想起父母的叮嘱:
“你现在能挣钱了,一定
不要乱花钱
,我们家还靠你呢。”
于是你逐渐
切断和所有异性的联系
。
临时接到很难的一个项目,没有按时完成,这时领导告诉你:
“我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你,你却拖到现在还没做好,
太让我失望了
。”
于是你继续没日没夜地加班,牺牲自己所有的娱乐时间……
像上述一样,如果你也经常被“愧疚感”驱使,不断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对方,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逐渐变得小心翼翼,自我耗竭。
那么就要注意,你很可能是陷进了
“愧疚诱导”
(guilt inducement)
,这是一种隐蔽且极具杀伤力的“情感操控手段”。
有的人会经常拿它当作一种操纵他人的心理工具,
让他人顺从自己,为自己所用
。
但由于“愧疚诱导”通常发生在
亲密关系
中,如
亲子、伴侣、好友
间。受害者往往很难察觉,即使后来发现了想反抗、离开,却由于害怕破坏关系而放弃。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识别“愧疚诱导”的行为?
发现别人对自己进行“愧疚诱导”,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如何避免被他人“愧疚诱导”
。
在人际关系中,你可能多多少少都遇到过别人的指责。
这些话如同无形的枷锁,让我们在情绪的漩涡中挣扎,不断反思自己,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
弥补行为
。
这就是“愧疚诱导”——
操控者通过一系列言语、行为,在对方心中播下愧疚的种子,让对方产生自己做错事、对不起他人的负面情绪,进而
迫使对方在愧疚感的驱使下,违背自身意愿,顺从操控者的要求
。
如果你经常怀疑“我是不是又做错了”,或者感觉“我好对不起TA”,那么你需要警觉:你的愧疚感是适度的吗?
首先,一个人有适度的愧疚感是没问题的。
在社会关系中,有时候愧疚感具备
“利他作用”
:当我们真的做错事时,出现愧疚感,能够提醒我们去改善言行,弥补错误。
一个完全不会愧疚的人,往往会伤害他人且不自知,甚至会故意伤害他人,这类人通常是比较危险的。比如TA可能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或者“反社会人格特质”。
然而,过度的愧疚感也是有害的。
它会让你产生极大的情感负担,不断陷入自我怀疑,降低你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甚至影响你做重大的决定,损害自身权益,做出超出能力范畴的自我牺牲。
关系中的愧疚诱导,是一种不健康的人际模式,会给被诱导者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也会让关系走向难以修复的境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模式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
人际关系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
关系中的双方,常常就像“榫对卯”一样,共同促成了这个局面。
一是“控制欲”作祟。
这类人对生活的一切掌控欲极强,难以忍受“预期以外的事”,并
将身边的人视为自己可操控的对象
。
在TA们眼中,他人的行为和选择必须符合自己的预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一旦对方的言行超出自己的预期,TA们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通过引发对方的愧疚感,确保事情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
就像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
“我们每天为了你起早贪黑,你就不能争气一点吗?
干啥啥不行,你就这样报答我们的吗?”
久而久之,就容易把孩子养成了谨小慎微甚至软弱讨好的性格。
二是沟通能力匮乏。
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不懂得如何以平等、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当TA们有求于人时,无法清晰地阐述事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能借助愧疚诱导这种简单粗暴但往往能迅速见效的方式。
比如伴侣中的一方,为了说服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会说:
“要不是因为你,我会变成现在这样吗?我早就升职加薪了!”
三是有过往成功经验。
操纵者往往曾通过愧疚诱导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一旦发现这种方式有效,就会习得这种不良的交往模式,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重复使用这种策略。
因此,愧疚诱导通常不会只在关系中出现一次。
希望被操纵者要明白:
不是你错了,而是你被利用了
。
可能是以下3个原因,让你陷入了愧疚诱导中。
一是过强的“
同理心
”。
如果你在情绪上有着超乎一般人的感知能力,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压力和需求;
或者当听到他人的“悲惨境遇”时,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
同情和不忍
,那么你可能会更容易被愧疚感左右。
过于心软、同理心太强,有时反而成了被伤害的“软肋”。
二是较低的“自我价值感”。
受成长环境或过往经历的影响,有的人会形成不够自信的性格。
如果你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缺乏坚定的信念,内心深处总
觉得自己不够好
或者
应该做得更多、更好
,
当面对他人的指责或暗示时,会不假思索地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这样也会很容易被愧疚感所驱使。
三是过剩的“责任感”。
你可能经常把他人的压力问题背在自己身上,潜意识里觉得能者多劳,强者应该帮助弱者。
尤其当面对领导、父母、伴侣等传达的压力时,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应该去帮TA们解决,而
背负了许多不该承受的事
。
比如,领导临时将一个很难的项目交给你,还对你说:
“这个团队只有你有能胜任,我真的不知道还能指望谁了。”
这很有可能是别人都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而恰好你表现得一直都很敬业。
其次,关系中也存在
“破窗效应”
(Broken Windows Theory)
。该理论认为: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不管,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例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如果你在一些重要关系中形成了卑微、讨好的性格,经常为了维持关系而选择妥协,就会
纵容他人不断侵入界限,让你付出更多
。
因此,保持对关系模式的反思与觉察,才能保护好自己不受到更多伤害。
当关系中出现一方以道德、责任、错误、耻感等为核心的话语,让你产生隐隐的“不舒服”,你就要警惕了。
这种感受,可能是你
潜意识对危险的察觉
。
你的潜意识察觉到对方正试图“控制”你,希望你能如TA们所愿,甚至不惜以指责你、攻击你的方式来证明你是错的、不够好的、应该付出更多的。
这时候,
千万不要急着去证明自己
,不然反而会落入对方的圈套。
▲《让子弹飞》里,六爷为了让大家相信他没少给钱,只好剖开肚子自证
不舒服的感受就是在提醒你:要尽可能
跳出“自证陷阱”
。
你需要先把双方的责任和需求厘清。比如想一想:
牺牲自己的健康,不停加班完成别人都完成不了的项目,真的是
你应该承担的吗
?
父母的辛苦与劳碌,都是
你造成的吗
?
伴侣没有安全感,要求你切断与朋友的联系,你喜欢这样
被控制吗
?
朋友要求你帮忙,到底是真诚地表达对你的需要,还是在
为难你
?
所有的这些问题,真的是
你不断付出就能解决的吗
?
搞清楚这些,再给对方反馈也不迟。
勇敢地拒绝对方无理的要求,并把对方抛过来的问题抛回去。
比如,面对领导说你工作完成得不好,要给你加活,可以地委婉表示:
“这个项目我精力有限难以完成,
要不领导你再看看哪位同事有能力承担,毕竟交给最合适的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