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陆家嘴制高点
汇集千人智囊团,打造陆家嘴顶级投资者生态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老张投研  ·  太低调,汽车中的“迈瑞医疗”,业绩剧增100 ... ·  15 小时前  
老张投研  ·  太低调,汽车中的“迈瑞医疗”,业绩剧增100 ... ·  15 小时前  
福布斯  ·  活动 | ... ·  昨天  
福布斯  ·  活动 | ...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虚拟电厂投资、建设与运营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虚拟电厂投资、建设与运营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经纬创投  ·  经纬portfolio新闻速递(2024年1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陆家嘴制高点

残酷真相:被中国人神化的德国制造

陆家嘴制高点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6-16 11:39

正文

                 

点击陆家嘴制高点,关注中国顶尖投资者交流生态圈



后台回复“hi” 直接领取经济类最有价值电影和必看纪录片

陆家嘴制高点:汇集千人智囊团,打造陆家嘴顶级投资者生态圈


综合:财经国家周刊、浪潮工作室、今日平说


提到德国,“严谨”可能是中国人对它的第一印象。从汽车到指甲刀,8000万德国人也许自己都不知道,“德国制造”在一些中国人心中地位俨然超凡脱俗。



今天的青岛下水道不是“德国制造”



一些中国人对“德国制造”的迷信,从两则谣言可见一斑。每到国内各大城市发生内涝,总有一则都市传说在微博和朋友圈流传:“青岛很少发生城市内涝,因为青岛有百年前德国殖民时期建造的下水道系统。”


这则故事里还有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细节:德国人为了以后方便更换零件,还在下水道里配置了备件齐全的小仓库(也有的版本是油纸包)100年后,中国人还能联系到当年的企业,而他们也“不负众望”地告诉了中国人备件的位置。


德国建造的下水道系统现存不到3公里 


在很多人看来,这么严谨的事情,肯定是德国人干的。然而,事实是,青岛之所以很少有内涝,跟德国人的下水道没有任何关系。


德国殖民青岛期间,大概修建了80公里的下水道,但经过近百年的更迭,如今只剩下了不到3公里,仅占青岛下水道总长近3000公里的千分之一。


事实上,青岛少有内涝,主要是地形有利。青岛市西高东低,三面临海,洪水很容易顺势排入海洋。当然,青岛确实借鉴了德国的下水道排水设计理念,但这与“德国制造”完全是两码事。


至于极具细节美感的配件包裹,不仅出现在了青岛下水道,也在兰州的中山铁桥上重新演绎。


2014年,兰州市的官方微博 @微博兰州 发布一条微博,称“2007年距铁桥一百岁时,兰州市政府收到来自该桥的德国设计师家族的一封信和邮包,称该桥的设计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门维护保养,邮包里是部分维修配件样品。”


兰州中山桥至今屹立不倒,但不只是德国人的功劳


这似乎是德国人严谨的完美铁证,如果不是谣言的话。中山铁桥建于1907年,设计使用年限是80年,如果德国人真的那么严谨,也应该是在1987年把配件送到。当然,1987年是不可能送到的,因为承建铁桥的德国企业早在1946年就已经不存在了。而兰州的中山铁桥在1949年之后也经历过数次加固维修,压根不需要什么“维修配件样品”。


这两则都市传说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是,“德国制造”的严谨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对很多人来说,Made in Germany 毫无疑问是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象征。


其实,不仅在中国,“德国制造”在世界上都独受青睐。统计网站 Statista 与市场研究公司 Dalia Research 合作对全球43000名消费者进行的调研表明,“德国制造”在消费者喜爱度位居第一(排在其后的是瑞典制造和欧盟制造)。而在中国备受推崇的日本货仅在排行榜上占据第八名。其中,不同于瑞典的“地位标识”和“正品”,德国产品的普遍标签为“质量”与“安全”。


中国媒体整理的德国人行为准则



“德国制造”,曾意味着粗制滥造


然而这样炙手可热的“德国制造”标签,却曾经是假冒伪劣品的代名词。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时,德国却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1871年,废除了行会学徒制度的德国,开始利用贸易保护,全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外向经济。由于当时英国制造是品质与市场的保障,德国人开始仿造英国产品。


在大量合法或非法渠道获得的经济情报的支撑下,德国仿造英国产品,再用“英国制造”的标签出口到世界,从铅笔玩具到钢琴家具,“德国制造”甚至完成了德国军队不曾完成的壮举:占领英国。以至于有愤怒的作家出了一本叫做《德国制造》的讽刺书籍。


19世纪中叶的德国火车工厂 / Wikipedia


比如发明了坩埚钢工艺的英国厨具品牌“谢菲尔德”。德国索林根餐具使用低劣材质和错误百出的技术指标生产出冒牌谢菲尔德,无论锋利和坚硬都不能与原版相比,但却用低价极大影响了正品的销售市场。


继187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臭名远扬后,1887年8月23日,深受来自德国工业仿制品侵害的英国厂商推动议会,通过了商标法案,要求用“德国制造”的标签用来标识来自德国的便宜复制品。谁能想到,以质量著称的“德国制造”,曾经是英国赐给德国的劣质标签。


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军工也远远落后,著名的“虎式”坦克耗油极大,故障极多,而“豹式”坦克的传动轮只能连续行驶150公里。不过风水轮流转,经过现代化工业改革,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自诩正品的“英国制造”反而被德国挤下去,跌落到排行榜第四名的位置


德国著名企业在德国的分布


虽然如今的“德国制造”在国际范围内享受好评,但不可忽视的是,德国制造业也在经历一场危机。


(来源:新浪财经)




世界经济论坛 (WEF) 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德国制造业位居第一,到2016-2017中已经滑落到第八名,其中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等)领域最为严重,已经下降到第十六名的位置。


根据BNP PARIBAS的报告,这种下滑主要是源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缺口。自1990年东西德合并的投资高峰后,德国的公共资产支出一直占据GDP的2.2%左右,与意大利、西班牙一起堪称欧盟最低。


德国的公共投入占GDP比例在欧盟是最低的


尽管联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降低地方财政压力,但市级财政的持续赤字依然在为基础设施缺陷雪上加霜。投资总额占公共投资总量60%的市级投入从1995年的17%直降到2015年的9.7%。财政紧缩的地方投入量往往不及收支平衡地区的三分之二。


德国的开发银行复兴信贷银行研究表明,2016年德国城市的道路和交通设施需求近400亿美元。根据报告,20个城市中只有1个能够确保本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维护。德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标志,一方面保证了市场专精性,另一方面却为无力承担基础设施成本埋下隐患。


德国的各级政府净投资都不高


2016年,德国终于通过了相关计划,在未来15年内投入2690亿欧元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该计划优先修复现有系统,其中70%的资金用于维护现有设施。



被滥用的“德国制造”标签


退一步讲,德国的制造业确实已经超出了人类能达到的质量范畴,但你以为你买到的“德国制造”就真的是你以为的“德国制造”吗?


由于百年历史的“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广告卖点,“德国制造”标签被严重滥用。一方面,缺乏廉价劳动力的德国将大量生产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各国工厂都试图以交易的形式穿上“德国制造”的外衣。


2013年2月,杜塞尔多夫市的州立法院法庭审理并判定,一套标注“德国制造”但实质加热、锻造、打磨、加硬等主要工序都在中国完成的刀具,无权标注德国产地标签。


德国产品远销世界,包括中国


根据欧盟的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产品生产地区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时,“最终实质性生产环节”地点就可以标打上产地标签。这种标记最后产地而非根据生产阶段价值的做法着实让德国制造占了大便宜。


由于一件商品标上“德国制造”具体要有多少工序在德国完成的标准在欧盟依然界定不明,一个商品哪怕90%制作都来自海外,只要最后一道工序在德国完成,就能在德国公司收取两倍以上利润的前提下,贴上“德国制造”,走向价格巅峰。


用汽车行业举例,奔驰A级产地分居德国拉施塔特工厂和芬兰新考蓬击,B级与CLA级产地均在匈牙利凯奇凯梅特;“神车”大众的甲壳虫从2011年开始就全部由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厂生产,夏朗和尚酷则从未在德国本土落地,生产地均在葡萄牙的帕尔梅拉工厂。


欧盟意识到原产地标签滥用问题,曾经在2013年试图推行新的产地国标签,试图以海关规定为准,实行更严格、更精确的标签制度,但遭到了德国企业甚至德国经济部长罗斯勒尔的强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毕竟相关规定一出,很多深受一些国人喜爱的“德国制造”就会被打回“中国制造“了。


对待”德国制造“,一些人总是能无视现实中的案例甚至丑闻,虔诚地沉浸在“德国制造”完美无缺的幻象中。


罗永浩曾怒砸“德国制造”  



2011年,罗永浩声称自己购买的西门子冰箱和洗衣机都有质量问题,“再也不买这个倒霉牌子了,电器还是日本人做的靠谱。”同年11月20日,罗永浩在北京西门子总部门前,用锤子当众怒砸3台冰箱。不仅是罗永浩,很多西门子用户也反应质量问题。西门子中国区的总裁被迫道歉。


对“德国制造”的神话,德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南德意志报》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不要期待奇迹》,作者里斯托夫·奈德哈德写道:“中国人把青岛地下水道的完备归功于德国人,而实际上德国人对其所作贡献不过3%。德国人的厨房并不像化学实验室,德国也有小偷,德国的火车也不总是准点。”



连机场都建不好的德国


事实上,德国虽是世界经济强国,民航建设却相对滞后,只有一些规模一般的机场。连首都柏林都拥挤不堪到可“媲美”中国春运,效率更是低下到让旅客怨声载道。后来,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改变局面,雄心壮志地在2006年开建柏林新机场--勃兰登堡机场。


 

高大上的勃兰登堡机场方案图

 

这座本来计划2012年开放的“高大上”的新机场号称规模位居德国前列,不仅能接纳柏林目前所有机场的客流(2700万人次的吞吐量),还为未来10年的增长预留了空间。然而,动工之后,德国人就啪啪被打脸了。


首先是不断攀升的工程费用:初期预算2.8亿欧元左右;2012年底,涨到43亿欧元;到2016年,达到惊人的80亿欧元!


 其次规划上出了差错:建了6年之后,机场组织验收才发现消防不达标,机场人员赶忙加装了7.5万个消防喷头、1.6万个报警器和3400台抽风机;


装好后工作人员又发现了机场编程和管线布置方面存在问题,之前的活都白干了!还是得拆掉设计师别出心裁的“烟雾朝下排”方案(强行让朝上飘浮的烟雾向下钻洞再排放出去,这是“脑洞大开”还是脑残?),更改成传统的“向上排烟雾”。


一番折腾,等消防初步合格,都2016年了,建筑力学专家又发现了新问题:天花板新增的消防设施影响承重,可能要塌……又得改!


一直在建、历时十多年仍未建好的勃兰登堡机场


其他设计缺陷如自动门没电、自动扶梯太短等还被德国《图片报》戏称为“怪物”。更为可怕的是,无论设计方、建设方、监管方、政府还是民众都被机场这事闹得心烦意乱,可调查到现在还没查清,知情人甚至被人下毒。


退一步讲, 就算新机场马上启用,也满足不了现在的旅客吞吐量。要知道,舍纳菲尔德机场2016年的吞吐量就达到了3300万人次,而新机场的值机柜台只有118个,根本不够。


日益攀升的航空客流量,几乎翻倍

 

比预算多花五十多亿欧元,还拖延十多年时间,却还建不好一座机场,这是中国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发生在代表“品质、严谨”的德国,难怪德国媒体民众垂头丧气,转而羡慕中国,许多德国网民还建议让中国人来重建柏林新机场。


 德国《图片报》列举说“扬州新机场从建造到启用只用了两年!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世界上第二大的航站楼,仅仅用了短短的3年零9个月建成,客流量可是7800万。”


《明镜》周刊讽刺“在一个全新的地方选址重建新机场,把柏林这个未完工的机场变成纪念馆,让德国人记住这个不自量力导致的疯狂教训”。


德国《莱茵邮报》称北京新建一座机场的速度令勃兰登堡机场的规划者汗颜,2006年柏林新机场奠基,中国使用当中的机场只有140座,现在又增加了近60座,而柏林新机场还在等待之中。甚至有媒体声称“柏林,你看看,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然而,中国被被德国羡慕的机场不止一所: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译文:仅用三年时间拔地而起(2009-2012),年旅客吞吐量3,700,000,是全球最大的50座机场之一。主航站楼面积550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二大航站楼。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译文:客流量达8千余万,是世界第二大机场,仅次于亚特兰大机场。1980年就投入运营,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了大规模扩建。但这显然并不够,在北京南部的大兴区正在建设另一个机场(即被《莱茵邮报》引用对比过的北京新机场),其规模比当前机场更大。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译文:位于中国西南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近几年多次扩建,2009年建成了第二跑道。2012年,新航站楼投入运营。现在,机场的年旅客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了约5千万人次,是世界最繁忙的三十个交通枢纽之一。


望粉丝阅读后点赞,以示鼓励

后台回复“hi” 直接领取经济类最有价值电影和必看纪录片

猛戳原文获取【金融电影+经济类记录片+金融管理书库+2017CPA课程+投行财务资料+金融圈无敌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