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Hanson临床科研
每天2篇学术推文,分发在两个专栏:临床科研日报、新冠日报。交流SCI论文撰写投稿经验,传送课题设计模板,解析美国基金资助热点和基金申请技巧,助力医学生物职业发展。由在美国的六位生物医学科学家主持,提供专业、专注、独立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Hanson临床科研

根本歇不下来!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出生科学家,和美国本土科学家的显著区别

Hanson临床科研  · 公众号  ·  · 2024-07-28 06:33

正文


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

关键词 :成长;工作狂;宇歌解读

编者按:
  • 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被同事感觉像是“工作狂”;
  • 实际上中国人勤于工作、少于交际的特征早就被欧美人所注意。 意大利记者欧利阿尼(Raffaele Oriani)与斯达亚诺(Riccardo Staglianò)甚至撰写过《不死的中国人》一书,在美国早期则由于中国移民太卷而诱发“排华法案”;
  • 我很认同王宇歌博士在这篇文章中对于中国人卷因的剖析。因为我和我太太也都仍然是工作狂,根本停不下来; 这种生活让我们一直战战兢兢,失去了很多生命中该有的乐趣。 尽管 我们从无数次试图再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但孩子们显然不同,我一直鼓励甚至纵容他们犯错;并认为这是个体成长和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石。

一个同事跟我说另一个部门的一个中国同事是真“energetic”。
其实我认识那个中国同 事不少年了,毕竟HIV研究是个小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中国人基本都互相认识。然后我就在思考,你在湾区一个大公司见到一个有移民身份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哪有一个不energetic的?
大部分人职业奋斗+移民历程决定了他们长期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可能比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同事高得多得多。

很多留学后留美的中国人大学时就要双倍努力,既要考好考试争取高GPA,又要上辅导班把GT考高(而他们室友可能在打游戏看电视)。留学后硕士要拼命学习,还要在很短时间内找实习,然后在第二年内要找到工作。一开始工作就要开始准备抽签H1b(现在每年H1b抽中概率不到1/4),然后是PERM,之前怕失业从而失去身份,根本不敢丝毫懈怠。再之后是漫长而焦虑的绿卡申请过程。
很多人说现在这个周期平均要10年左右,这10年都处于高压力、高强度工作以及巨大精神焦虑中。

而对于博士生而言,虽然可以有博士后和学术界作为缓冲,但博士阶段和博士后本身压力就很大,尤其是对学术没兴趣的人去做博士后,本质就是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和低廉工资来兑换移民缓冲;而博士生如果不做博士后,那么则跟硕士没太大区别(虽然多了EB1b和NIW选项),依然要走H1b抽签,然后申请绿卡的道路。但是因为博士是5-6年,已经比硕士多了3-4年,而后再走同样道路,人为又将时间延长了3-4年,所以这种情况是EB系列最漫长的,目前从博士入学算起周期都要12年以上(目前最快的是在国内读完博士然后直接来做博士后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可能有12年以上都要处于收入较低、巨大压力和精神焦虑的状态,很多人最后都有焦虑症或抑郁症。

因此,在这些大型企业尤其是药企,但凡见到这些中国人是美国PhD,又有了身份,又有了很好工作能维持湾区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每个人都经历了几十年的辛苦奋斗和打拼。
这决定了being energetic已经成了他们本能。

相比之下, 一个美国人尤其是一个美国白人先天获得了极高极高的容错率。
他们可以做各种“caodan的事情”,只要愿意迷途知返,他们永远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我博士时两个同学都是美国南方本地人,年轻时各种离奇折腾、有了孩子了才开始读大学,有了两个孩子了因为经济原因又回到学校读博士,毕业后又工作,现在都家庭幸福事业稳定。
而现在的两个朋友,一个来自NM一个来自PA,两个人不约而同的都在大学毕业后去figuring out(探索自己兴趣),一个人背包周游了世界,然后在很多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做临时工; 另一个到纽约闯世界,做一些NGO和草根组织工作。 两个人都在20岁的时候探索了各种人生生活方式,认识了各种人,有过很多relationships,最后在30出头的时候一个读了法学院,一个读了硕士,现在都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

我之前评论Heartbreak High的时候,我说过我希望我年轻的时候也能去experimenting desire; 而我也羡慕这些朋友有机会能在20岁时去figuring out,这样可能你不会有来自于你人生起点的长期慢性焦虑。
但归根结底, 是不是生长在能兜底的社会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到美国后需要经过什么样艰难的移民历程和职业筛选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声明:
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完整而客观的信息视角,我们有时会分享有冲突或不同的研究结果。 请大家理解,随着对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证据有可能修改或推翻之前的结论。


编辑 :Jessica,微信号:Healsanq, 加好友请注明理由; 助理 :ChatGPT
作者:王宇歌 博士 ,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研究及疫苗/新药研发,微博“子陵在听歌” 。主持本公众号的“宇歌解读”专辑。

点击👆;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更多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