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张莉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谈及是否要性别化养育,其实在中国或者说全世界都一样,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前提,就是先要做到性别平等,至少要有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这个讨论才会趋于理性化和多样化。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性别偏见,在学校也一样。目前广东中山等地正在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进校园试点工作,目的就是让老师、孩子们都能识别和分析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并且有力量去面对和改变。
近年来,中国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了一些政策层面上的推动,如政策法规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正在建立。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必然结果,与女性自身的观念进步和在社会中的角色转变也有关。
但是,在推动性别平等大环境方面,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媒体报道也经常带有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娘”这个说法背后,就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实际上,如果用性别平等的眼光去看,“娘”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人。每一个完整的人都是多维度的,不能用单一维度去定义。一个被认为不够强壮的男性身体里,可能有一颗坚毅、勇敢的心;一个温婉可人的女性心里,也许住的是个“女汉子”。我们可以想想,人们普遍喜爱的那些人,是不是仅仅因为其性别特质呢?还是被他们身上一些共通的人性魅力、闪光的品质所吸引呢?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担心,一种来自于整个社会文化的认识误区,担心两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担心男女两性的界限不清。事实上,男人也得注意自己的“颜值”;而女性也可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大家会由此推断:这样是不是男人和女人就没差异了?
在我看来,男女先天的差距本来就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巨大!当大家都是小婴儿的时候,心理需求是非常接近的,很多差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比如父母从刚怀孕,就在期待肚子里的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养育过程中,不知不觉也会带着强烈的性别期待,觉得培养男孩和女孩很不同。虽然一定程度的性别期待是难免的,但我们可能也要警惕,不要因为这样的性别养育观点压抑了孩子本身的天性,或者是因为带着性别偏见的期待去养育,而造成了养育偏差。
我认为,现在还存在着一些和性别有关的养育说法陷阱,比如“要像养公主那样养女孩”等,给人的假象是女孩要像公主那样打扮得美:衣着昂贵、生活享受……但实际上,很多成功养育女孩的家庭,更重视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坚韧的品格等。有见识的父母都不会只注重把女孩养得漂亮、娇贵就可以了。“富养”的说法,可能也使很多父母跳进了“陷阱”——富养的女孩嫁入豪门后就不会面对困境了吗?她也许面对的是比物质困境还可怕的新的困难,那时候她该怎么办?有时候,这些性别养育的口号带给大众的错觉是非常可怕的!
注重性别养育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一种焦虑:父母担心不这么养男孩,或者不这么养女孩,孩子的未来就可能不幸福。父母有这样的担忧,说明我们的社会是在区别化地对待男性和女性。甚至,这种区别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来自于长期形成的性别刻板化认知,所以非常牢固。这些观念的投射和强化,无形中转化为对女性和男性角色的期待,这种期待会成为强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带给孩子在未来学习、就业和婚恋方面的影响力。这与培养独立人格,有判断力的未来人是相悖的。
所以,父母的难题其实不是在于怎么养男孩或者怎么养女孩,而是在于怎么样养出一个真正有自我的孩子。所以,我们最终要探讨的,可能还是要回归到怎样培养一个儿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公民。如果能缓解父母的这部分焦虑,那么,对于男孩怎么养、女孩怎么养这个问题,就不用刻意去考虑。包括说想培养孩子刚毅或柔和,都不是因为其性别而这么做。如果说培养柔和的女性,不是因为以后要嫁得更好,而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变得更加和谐、包容,这个养育信念就是全局观的,不是性别偏见下的养育目标。
从日常观察不难发现,个体间的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培养一个有自我,且健全发展的人,而不是受制于性别,这才是家长的努力方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没面临今天这么好的成长机会,男人不再是职业竞技场的主人,女人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男人和女人都面临挑战,他们需要发挥各自最大的潜能,去掌握建立一个家庭并维护这个家庭的技巧。力量、胆略、冒险精神、洞察力、勇气、领导才能与温柔、敏感、爱心、善良、理解结合在一起,将为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我们从各自独立的状态走向一个基于需要而不是性别相互依存的时代,男孩、女孩都会成长为全新的、健康的男性和女性。这种新型的、富有爱心的人性应该如何培养,就掌握在你我的手中。”
——珍妮·艾里姆&唐·艾里姆
本文来源:《父母必读》杂志
相关阅读推荐:
武志红:你虽已成年,但心理还像个婴儿
雾霾下我们保护宝宝最切实际的十个要点!
内向的孩子根本不用自卑,原来内向竟有这么多好处!
好的婚姻,灵魂一生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