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都与他人悉悉相连。所以无论是从远古还是到现在,有一件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知人识人,但不评人。
知人识人,第一步就要明确人的分类,从人性的角度可以将人简单分为四类:知人且自知者;知人却不自知者;既不知人也不自知者;不知人仅自知者。这些分类看似区别很小,却将每个人导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知人识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不断进阶对自己认知的阶梯,从
幼年的无明无智到
青春的自我苏醒,从模糊的定位到清晰的逻辑,你会慢慢发现——
比观察人更重要的,是观察自己。
观察自己,但不要给别人贴标签,人性是不可测的。要怀有一腔赤诚,平静的心,温和的态度唤醒心中的柔和与善意。以下,Enjoy:
来源 / 雾满拦江(ID:lwwuwuwu)
插画 /
Thomas Danthony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陆地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上面这句话,是海明威引用过的名句。
意思是说,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无论是从远古还是现在,有一件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知人识人——但不评人!
人,有许多种分类方法,高矮肥瘦,男女壮弱——但从人性的角度,无非不过是四个类型:
先说第三类型:无明无智。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个蠢字。
之所以蠢,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不是没有能力了解,而是现代教育是技术性取向,先天认为你不蠢,只是需要个技术安身立命。又或是,即或你蠢,但如果有门吃饭的技术,也可以蠢萌一生。
但是,由于教育缺少了开蒙这么个过程,这类人即使是进了学校,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碰巧考个好成绩,再得老师夸奖,形成路径依赖,也有可能成为学霸。这类孩子最好呆在国内,一旦出国,就有可能露出无明无智的原形。
去年 5 月,网络上的妈妈们有过一场“伯克利大讨论”,讨论什么呢?是说有个中国孩子,为伯克利大学所录取,妈妈爸爸好生炫耀了一番——可万万没想到,孩子读了一段时间,被人家学校劝退了。
为啥涅?
这个事儿,孩子的妈妈曾解释过:孩子出国前,父母请了纽约大学的教授,预先给孩子上上课,先熟悉一下美国那边的教育方式。教授来了,破笔头子一挥,当场开出 30 多本的文学书单——把这些书,一本本的读过来!
那可怜的孩子,当场就傻了。
他理解的学习,就是刷题死背,居然还要读书,学习还要读书吗?
没办法,硬着头皮读吧。
这一读,爸爸妈妈就有点吃惊。孩子居然读不懂小说——孩子理解的世界,只有好人坏人,而最好的小说,是深度的反映人性的晦涩与复杂。无法弄明白好人坏人,孩子顿时就抓狂了。
可怜的孩子,小说都读不懂,还怎么混社会?
但此前的分数取向教育,掩盖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无明无智之人,如果未能侥幸的形成分数路径依赖,就会流落社会,成为新闻的热门题材。
几天前有个新闻,长沙男邓某,与网友吴先生约在家餐馆见面。途中,邓借了吴先生的苹果手机,边打电话边上厕所。回来时不小心把吴先生的手机,拉在厕所的马桶盖上了。两人急忙回去找,马桶盖上空空如也,毛也没一根。
吴先生立即带着邓,去派出所报案。警察蜀黍听了报案后,笑咪咪叫过来邓,问他衣兜里是啥子,邓死命捂住兜,不给大家看。最后警察蜀黍按住他,从他衣兜里把吴先生失踪的手机,掏了出来。
这位邓某,就是典型的无明之人——自己蠢,就以为天下人都蠢。古人说掩耳盗铃者,说的就是这种人。
台湾作家吴九箴先生,也曾举过一个例子,他的邻居,是个失业男,每天朝老婆要钱赌博。终于把家里赌光光,连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全输光了。老婆再也拿不出钱来,失业男大吵大闹,还叫左邻右舍都来评理。
邻居们纷纷赶来,听这位失业男诉说老婆的无理。失业男称,他之所以要钱去赌博,是为了翻本,是为了这个家。他说得理直气壮,众人听得目瞪口呆。
大家当然都说失业男做得不对。不曾想,失业男看大家都怪他,急气之下,当时就离家出走了。
无明之人,正如古人所言,即不能令,又不能命——这类人即没能力保护自己,也没能力照料别人。如果不能开窍醒悟,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被淘汰。
再说第二种类型的,无明有智之人。
熊孩子,不了解自己,但却学会了对付别人。
熊孩子是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中,挑衅禁规,意外的发现别人不敢拿他怎么样,就顺着天性飞奔到了熊路上。
美国人有个故事,说有个老人,带着熊孩子去超市。熊孩子疯狂的熊起来,老人满脸无奈,不停的劝说:威廉,一会儿我们就回家了,威廉,再坚持十分钟,我们就没有烦恼了。威廉,世界如此美妙,你却如此烦躁,这样不好,不好。
就这样,老人不停的劝说着孩子,来到了收款台。收银小妹看着孩子疯子一样的闹,心说这老爷爷好可怜,就微笑道:老人家,你的冷静和好脾气,真让我惊讶。无论你淘气的小孙子威廉,怎样的大声嚎叫,怎样蛮不讲理的胡闹,你总是和颜悦色。威廉这孩子真是幸运,能有您这样一位好爷爷。
万万没想到,老人家回答说:谢谢女士的赞美。但是,我才是威廉,我是一直在安慰自己,千万不要发火动怒。这个小王八羔子鳖犊子,他叫杰克!
一个孩子成为熊孩子,是因为他摸到了成年人的底线。
知道父母再愤怒也不能宰了他,也知道老师终究不能拿他怎么样。如果这时候的孩子,有着明确的荣辱感,就会成为优秀的好孩子——但如果,孩子失去耻辱感,他就成为社会还需要监狱的理由。
美剧《冰与火之歌》有个形象特别鲜明的人物:年轻的国王乔佛里。
这位小国王,是剧情中唯一的坏人——剧情中,有许多人干坏事,但他们或是为了求生,或是迫不得已,都有自己的苦衷。唯有这个乔佛里,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伤害别人。
因为他生为王子,打小锦衣玉食。名不符实的老国王终日酗酒,与妻子只是政治联姻,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事实上,老国王根本不是乔佛里的亲生父亲。所以这孩子,打小缺父爱。再加上乔佛里的母亲,又是剧情中三观最扭曲的,导致了这孩子一落地就跑偏,成为了个标准的坏人。
他知道人心中的恐惧,而且善于运用恐惧折磨别人,羞辱他人。由于他过度的沉溺于伤害别人中,根本无心治理国家,导致政敌都看不下去了,联手毒杀了他。
昨天的朋友圈,突然间疯传爱默生书于《幸福的真谛》一文中的这段话:
一个恶毒阴险而又争强好胜的傻瓜常常会给全家人造成伤害。我就曾经见过一个原本平静和睦、通情达理的家庭,却因为受家庭内一个无赖的牵累,而全都变得精神失常。精神反常的人往往会顽固地坚持他的错误,甚至连最优秀的人也可能被激怒,十足的傻瓜才会相信只有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如果谁要是抨击他,傻瓜就会勃然大怒。如果谁与他交往密切,那么很快也就会变得反常。
这段话,说的就是熊孩子长大之后不知悔改,进阶为熊大人后,对家庭环境所造成的毒害与侵蚀。
无明之人,已是个大麻烦。无明之人再诡诈多端,那就是个祸害了。
再来说说第四个类型:
略知自己——仅限于知道自己的软弱,知道自己的无能为力。却对别人一无所知。
这是沉默的大多数,职场的失语者,江湖上又称乖孩子。
他们真的好乖,打小就特别胆小。如果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教育方式再稍嫌严厉一点点,这孩子会陷入极度恐惧,好多年都恢复不过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 2000 人进行的一项关于“懂事”的调查显示, 65.3% 的受访者觉得自己从小就是那个“懂事”的孩子,他们坦承,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长——只为自己省心,压抑了孩子天性。
实际上这里的懂事,只是假懂事,真恐惧。因为恐惧,父母随意一句玩笑,就成为笼罩在孩子心里的巨大阴影。比如有孩子在网上控诉说:家里原本很富裕,可是父母不知缺了哪家的大德,无端吓唬孩子说:咱们家好好穷,买不起好吃的。
这话说过了,父母就洗洗睡了,彻底忘了。可是胆小的孩子,却陷入自卑与惊恐之中。看别的小朋友吃零食,馋的直咽唾沫,却不敢朝父母要。喜欢的玩具不敢看,不敢想象自己也会拥有——不敢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怕碰坏了爹妈赔不起。就这样战战兢兢,长大后没有底气,极力压制自己,敏感、胆怯又易于受到伤害。
无智的乖孩子,自我认知极低,习惯性的退缩。
说到底,是对他人缺乏理解与认知,以为全世界都是喜羊羊,一旦遭遇灰太狼,就会陷入茫然困惑。
比如说,以前我们说过一个搞设计的孩子,有个朋友总是找他帮忙,今天要求给设计个 LOGO,明天弄个标志,只是不停的要求白干活,却从来不提报酬。
终于有一天,朋友发过来一个文件夹,要求当天做好,马上要用。
年轻的设计师,打开文件夹一看,顿时懵圈了。文件夹里,居然有 70 多张图片,每张图片要修的地方都不少。
于是设计师就吭吭哧哧的告诉对方:这东西,不可能两三天做完的,至少要一个星期。
朋友勃然大怒:我是拿你当朋友,才让你做。你说这话是啥意思?想要钱还是怎么着?
设计师被弄得满脸痛红。她委屈得眼泪汪汪:难道我好心帮忙,还错了不成?
当然错了!
无智之人,不识人性,不知世间险恶。他们越是好心待人,越容易喂肥对方心里的恶兽。而当他们哭诉,还被骂为“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他们好委屈,却找不到说理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