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约帝全球市场期货合约大单成交统计显示,24小时内全球合约市场成交大单总额共计7722万美元,
大额多单4295万美元,大额空单3427万美元。其中OKEx交易所成交大额BTC季度空单421.2万美元,LTC成交大额季度多单178.6万美元,大额空单130万美元;
Bitmex交易所成交大额BTC永续多单4054万美元,空单2876万美元;Huobi交易所成交大额多单62.2万美元。
据悉,全球期货市场多军主力集中在Bitmex市场,做多仓位仍在上升趋势,预计比特币价格仍旧有冲高的趋势。
世界主流的加密货币市场——美、日、韩、中,离告别弱监管(甚至无监管)还有多久?
答案很可能是:
不出一年。
几日前,国际政府间组织 FATF 在例行全体会议中,通过了《基于风险的虚拟资产和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指南》,对包括加密货币交易所、托管方、货币基金等涉及交易环节的机构提出了 AML/CFT (反洗黑钱/反恐融资)监管要求。
新规要求,相关服务商在互相转账时需要附上相应的客户信息,从而形成资产的流向图,以便监管机构可追踪。
这一伤害用户隐私、抬高服务商成本的新规颇受争议。
不满的从业者宣称欲在即将到来的 G20 峰会上与 FATF 抗辩,而对强监管失望的人们则宣称将转向那些不受中心机构监管的场外交易和 DEX 平台。
无论如何,FATF 的一纸公文已下,最为主流的美、日、韩政府已发声“力挺”,随之而来的将是加密货币服务商应对合规化的挑战和行业洗牌。
加密货币从业者和监管之间的猫鼠游戏,或许从未如此激烈。
人们趋向于讨论应该选择手续费模式还是增发模式,来获得网络安全。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免许可的加密货币找到了免费保障网络安全的办法。
因为,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行总量越少对持有人越有利,如果你认为交易费用足以支付安全费用,你会发现手续费驱动的安全模型更为可取。
事实上,中本聪认为比特币必须从区块奖励模式中脱离出来,并在长期完全过渡到交易费模式:
激励也可以由交易费来提供。一旦预先确定的总量全部流通,激励就可以完全转换为交易费,并完全做到无通胀。
——中本聪
最终,在一个必须为安全付费的免许可系统中,选项变得十分明显。你可以选择无上限发行,或者承认必须由交易费来支持系统运转。
鉴于新项目中无上限增发系统的流行,似乎正在形成一种粗略的共识,即开发一个强大的手续费市场并获得足够多的交易量,这对于一条新链来说太具有挑战性。
然而,比特币再一次选择了两条路中最难走的那条:有限供应和手续费市场,以此来获得其用户期望的特性:真实、无法质疑的稀缺性。
这是否有效还有待确定。比特币必须提高自己的交易量,用户也必须甘愿为永存的区块空间付费。
加密货币的硬分叉频率体现了它们的设计理念。
例如,以太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更具创新性的比特币,因为它具有某些优势,如可用于资助开发人员的基金会,以及快速迭代的承诺。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们在如何组织开发工作的问题上存在视野分歧。
定期的硬分叉策略实际上是频繁升级的唯一方法,但每个人都必须运行兼容软件。
这也是有风险的,仓促的硬分叉可能引入隐蔽的错误或通货膨胀,并且可能使没有足够时间准备的用户边缘化。
用毫无规划的硬分叉来应对危机通常会导致混乱,就像 Verge 和 Bitcoin Private 一样。像以太坊、Zcash 和门罗这样的主要区块链都采用了频繁硬分叉的策略,例如门罗每 6 个月就会分叉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去中心化治理的区块链都会遭受所谓的忒修斯问题(Theseus problems)。这指的是无主区块链需要解决身份随时间变化的同一性问题。
最终,没有管家负责解决纠纷的公共区块链必须面对忒修斯问题。这个选项很痛苦,但这是比特币再一次愿意做出的权衡。
将货
币自由裁量权重新纳入系统来满足唯利是图的开发者们,通过营销手段去炒作,并支持可以分配资源的单个公司实体来运营,这非常方便。
如果有资本分配,则必须有一个分配者,他们总是压迫的、不正当的、强制的或无信用的。比特币放弃了依赖通胀的融资,选择靠其独特的优势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