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Container在我微信公号后台给我留言。
核老师。我想我可以代表广大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想向您请教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一直困扰我,而且肯定多多少少的困扰每个学生,这个问题就是—考试。考试本身。我个人对于进步本的几个月的应用,知识方面已经有了质的改变,但我成绩仍时好时坏波动很大。甚至有时达到50+我仔细分析过每一个错题,精确到每一步,每一个符号的转变,每一个思路的得出,但我得到的答案基本不过是,太粗心,太浮躁,太钻牛角尖之类的结论。我深知这些结论都很不负责,都没有直触的底层问题,但当我思维重新模拟考试状况时,基本也只是那种没在状态的感觉,这也是我每次考试的感觉,不太在状态,有些麻木,有些厌烦,还做的比较快比较急,根本没有理想的那种每一步都认真甚至极致的感觉,(但成绩好像还和感觉真没什么关系)。核老师,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具有广泛性,通俗点来说除了知识本身,
如何在考试中发挥好,考得好?
没有几天了,恳请,核老师解答一下。
真的,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您,您的这一答疑,不知将会帮助到多少人。
前两天,有学弟在“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这篇文章后面留言。
看了之后,我也想再写一些东西。今天,一起写了。
我不知道我写下的这些内容是否能帮到你,也不能确定是否能帮到更多的人。但我还是愿意写下来,万一能带来一些启发也是值得的。因为,我经历过高中,我经历过高中的考试,我体会过那曾经的煎熬。
我确信,有些人看过这篇文章的时候会感到,认知被颠覆了。这篇文章会让他们看待学习、看待考试、看待人生再也不同于以往。
我还确信,这篇文章,根本没有几个人能读得懂。因为,这里面所写的内容,是许多人不敢正视的,他们宁愿陶醉在种种幻想中。
我如此确信的原因在于,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我的文章评论和微信后台里问着这样的问题。例如:你那篇关于清北的文章在哪里,我想再看一遍?能不能高二就上北大,一定有方法的?还有许多,对我来说匪夷所思的问题......
还有一些人想跟我私聊,关于高考。
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回应,或者来不及回应。
因为我知道,这些都偏掉了。
大家不知道我究竟在说什么,因为仅凭留言,就知道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在怎么想问题。而我的每篇文章都在明确的告诉你,我是如何思考的。
不过,也是正常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根本不期望能有几个人能“看懂”。我把“看懂”这两个字加了引号。这是数不清的网友给我留言里所用的词汇,我也知道这是无数人在用的词汇。什么看书、看文章。看了你的文章,如何如何.......
有些书、有些文章,是任何人只通过“看”是无法懂的,永远都无法懂。
仍然有这么多人在用“看”这个字,看书,听课、听讲座,看视频,等等之类的字眼,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历史上多少聪明智慧绝顶的人为了弄懂一件事儿,耗费了多少心血。他们抄都生怕漏掉什么,背下来,还嫌不够。
我绝非说,我的文章值得抄、值得背。那你又是误会了。
后面我会说,对于任何值得你学的东西,你要反复校对,把你的印象和原始的东西进行校对。这个校对是谁都可以做的。至于校对到什么程度,那是一个人的用心问题了。
我能做到的就是,如实把我所想,所行写下来。
下面,我们进入,或者回到一个思维的旅程。
我后来云淡风轻的考入北大,但那只是片段,完整的过程一直在记忆里。
你的这封来信,又把我带回到并不遥远的曾经,更带到了记忆深处。
我相信,没有人不想在考试中发挥好、考的好的。但发挥程度确实不同。由于种种原因都会发挥不同。例如有的同学在考前感冒了,等等。我甚至听过这样的故事,有的同学在考前得知父母离异。还有更多。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为了对这个问题给出尽可能真诚的回答,我必须把整个高中经历的心态轨迹完整的写下来,供你参考。
在整个高中的学习历程中,心态起起伏伏。最初是茫然无知,只知道高考很重要,却没有目标,没有定位。应接不暇的高中生活,应接不暇的各种考试,应接不暇的各种心理波动。第一阶段,是发蒙的状态。
后来稳下心神,各种努力,成绩有起色,但并不如意。这时的心思全在成绩和排名上。越努力,心态起伏就越大。考不好,更失落。常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越努力越焦虑。起起伏伏中成绩是往上走的,但焦虑感越来越强。部分的原因是高考离的越来越近,另一部分的原因是认为努力就必须有回报,而且急切的期待好的回报。直到焦虑到消化功能出了问题。
我那时根本不知道焦虑、抑郁这些词儿。只知道,心底压了一块石头一般,无法轻松下来。睡觉睡不踏实,对饭菜没有感觉,味觉不灵敏。我当然知道,我要考很好的大学。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偶尔在我大脑中会闪现的。特别一些学习资料里会有这样的图片。
相对于成绩排名大幅提升的愿望而言,每一次的努力换来的起起伏伏的进步,我都不能满意。渐渐的,失望累积的多了,近乎到了绝望。我说近乎到了绝望,是因为,我并没有完全放弃努力。而是,想的问题已经完全不同了。我怀疑到智商。也就是说,我所有的努力是不是有上限的?即便我穷尽所有的努力也无法逾越那一上限。这上限,是类似智商这样的东西确定的。
再后来那段故事,我写过了。不断的问自己。高考是什么?学习为了什么?学习是怎么回事儿?
这些思考,太漫长,绝大多数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不知道当时的这些思考有多痛苦。很可能当时的心境更难受,所以,并不觉得做这些思考会增加什么额外的痛苦。既然,没有多大的希望,索性不如把这些问题想清楚。
我却发现我根本想不清楚。这些问题,我都可以发表一些见解,但是对于这些见解,我不能
百分之百的肯定是对的
。
我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思考历程。因为,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这个过程,又让我认识到,
实际上,许多问题是我想不清楚的,即无法给自己肯定的答案,百分之百的肯定的答案。
这就是我在思考的道路上看到的一个
基本的事实。
这个事实让我缩小了思考的范围。我问自己哪些问题是自己能想清楚的。不知道又想了多久。最终让我从这一团思考中看到的一丝微光。这丝微光是这样一个问题:每一天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在是笼统的学习为了什么,考大学为了什么,等等。而是具体到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甚至,今天的学习为了什么。我发现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有答案的。答案就是为了进步。如果今天学了一天不进步,那何必学。所以,今天学习
百分之百的
是为了进步。我得到一个
绝对肯定
的答案。
这是我的思维历程中极少有的经历。我能够对一个问题得出
百分之百肯定
的答案。
正是这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让我的思考延续了下去。既然今天的学习为的是进步。那么我就必须问自己:
今天到底进步了多少?哪里有进步?甚至昨日所学有多少遗失的?有多少退步?进步和退步相加,究竟还有没有进步?
我发现,这样的问题无比的重要。因为,其它我想过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没有确切答案的。
唯有这些问题,是我能够把握住的,甚至百分之百清晰的把握住。
对于这些问题,抽象的回答没有多少意义,必须用行动来回答。那个行动就是,我称之为进步本的东西。把今天所有我认为学到了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题目,只要我认为我学到了,弄懂了,我就记在本子上。随后,不断的复习。
只要稍微回想,感觉印象有些模糊了,就立即复习。就这样。我力图让自己学到的每个细微的点,无论知识点还是题目,都百分之百的确定。
有同学看到我写的那篇文章,“我的史诗般的高考逆袭路”,之后有很多感慨,也按照进步本的方法在做。有些同学问我,进步本是以天还是以周为单位的?我的回答是以
点滴
为单位的。
为什么?
因为,当我仔细看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时候,我发现一天已经足够的复杂了。我不认为我能把握住一天,更何谈一个星期。
但我能把握住点滴。
比如一个单词。记下来了就是记下来了,每个字母都能拼写正确,而错一个字母就是错。
比如一个公式。记下来了就是记下来了,每个符号的都能写的准确,错一个就是错。
比如一道题目。无论是以前做错的,或者根本不会做的,后来能做出来了,那么再做的时候
只有两个结果
,要么是完全正确——精确到题目里包含的每个知识点,精确到解题思路(思维程序),精确到写下来的每个步骤,精确到结果;要么就是不能完全正确,无论是哪里模糊,或者哪个微小的地方有错误。
只有这两个结果。
我再次强调一遍。即便对于题目这样复杂的东西,包含了各种知识点,包含了解题思路、解题技巧、解题步骤等等如此复杂。但只要下足功夫,也依然可以做到
百分之百的把握!
这就是我能
百分之百把握
的东西。
因为我曾经历过复杂的思考过程,我和所有人一样做过那么多题目,有过那么多次的考试,我知道忐忑不安是什么感觉,我知道不踏实是什么感觉,我知道茫然无措是什么感觉,我知道迷惘困惑是什么感觉,我知道失望焦虑甚至抑郁是什么感觉。
正因为我知道所有这些感觉,所以当我知道,
当我明确的知道
,
有些东西是可以百分之百的把握住的时候,我无比的珍惜!
哪怕他们在我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但这些就是我唯一能百分之百把握的东西!
当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心态立即定了下来。并且当天就付诸行动。准确的说,是我在操场上游逛了一大圈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回到教室立即付诸行动。
要注意,这里的词儿是
“立即”
。
因为
我对上述的思考,
没有半点怀疑
。上述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在逻辑上无懈可击
。反过来想是这样的。如果不这么做,那么所谓的“学习”,就都是混乱的。混乱的学习,还想着要考出好成绩、考个好大学,甚至清北之类,那必然是缘木求鱼。连想都不必想的。
这番思考的过程,让我清除了大脑中无数乱七八糟的想法。什么成绩、什么排名、什么目标、什么计划、什么高考、什么好大学,这些全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东西,
都是我把握不住的。
于是,当我按照进步本的做法去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个知识点、每道题目的时候。
我发现,知识和题目,跟我以前的感觉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不同。
以前是怀抱着各种期望对待知识,对待题目的,所以,
看不清
知识和题目
到底是什么。
在学一个知识点,在做一道题目的时候,不知道要分神多少次。这种细微的思维过程,只有经历过,有对比才能发现。
之前有个网友说,他按照进步本的方法去做,产生了“迷之自信”。这种心态的变化,我曾经历过。这种心态的产生,不是因为成绩提高了、排名提高了造成的。而是,在如实对待一个知识,如实对待一道题目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产生的。这种“迷之自信”的来源,正是看到的知识的细微、看到了一道题目的细微与整体,而且,发现自己可
以百分之百的把握住
它!
是这种百分之百的看清,百分之百的把握住,带来的“迷之自信”。看清是过程,而把握住是结果。
“迷之自信”的另外一个来源是比较。想想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事情能让我们产生
百分之百的把握住
的感觉呢?极少。甚至,以其它各种各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的时候,我从未体验过百分之百的把握住这样感觉。一切都是模糊,一切都是不确定,不能肯定的。相比之下,这种
百分之百的把握住
的感觉就产生了“迷之自信”。
有些人用进步本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感觉不到明显的进步。原因是这样的:你没有看清楚我的文章里究竟写了什么?你以为懂了什么是进步本,你就按照你的理解去做了。但是,当你复述我的文章内容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却说不清楚,颠三倒四。这就是根源!
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写在这里。你看不清的。
如果你不反过来问自己,我究竟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复述跟原文进行对照,校对,矫正,你永远都看不清。这就是,一切的症结。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都是同样的过程。
以为
自己弄懂了,
以为
自己理解了,
以为
自己知道了,
以为
自己记住了。这些全都是
以为,而不是事实!而事实是可以校对的、可以矫正的!
当大脑里存储了越来越多的百分之百确定的知识和题目的时候,心态更加踏实,成绩指数增长。这些从原理上看,都是必然的。只是我当时并没有研究,这种指数增长究竟会有多快。
然后是考试。
以这样的认知看待考试,考试和平日的练习并没有多少差别,本质上是一样,就是做题。有些题目是百分之百的能做出来、能做正确的,有些题目是要碰运气的,因为能力所不及。
对于平日的考试,是期待的。因为每次考试,都能发现,还有哪些潜在的空间。所谓潜在空间,就是还有哪些题目会出错,哪些题目不会做。然后,把这些内容通过练习
一点一滴
的变成
百分之百能把握住
的就好了。
你也许还会问我:
可是我无法专注于一个知识点,无法专注于一道题,怎么办?我无法不去想考试、想排名、想高考、想将来,怎么办?我没法不去想跟同学老师的交流,父母的话怎么办?我无法不去想他们的态度怎么办?
这些在我看来全都是自欺欺人的。这些都是没有如实对待,说出来的胡话。
什么叫做“我无法专注”?请问你一秒钟都不能专注吗?请问你没有看到书上、卷子上、日记本上写的字吗?如果看到了,并认识那其中的字,那你怎能说自己无法专注呢?如果刹那都不能专注,你怎么可能看得见还能认得出其中的字呢?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就是如此的自欺欺人的。
既然能够一秒钟专注,那就可能有两秒,有三秒,有更长的时间。仅此而已。
自控力和耐心,人生最难的事情。
我想起了兄弟阿童木给我讲的丘处机的故事。故事很短,我却印象深刻。
丘处机,绝不是像小说、电影里演的那个样子。相差甚远,只不过小说和电影里演不出来,或者不愿去展示。因为那不是泯泯大众的敏感点,兴奋点。
绝大多数人都是颠倒梦想的。他们永远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哪怕是幻想。永远只想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是幻觉。他们宁愿在各种幻想之中,兴奋、失望、悲伤、焦虑,起起落落。这些史实并没有多少人关心。
丘处机(1148年—1227年),生于山东登州栖霞。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家乡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山,一座叫公山,一座叫母山。那里松柏苍翠,云雾缭绕,有着许多传说。当时公山顶上有一座白云宫,那里聚集着许多道人。丘处机闲暇里便到白云宫里向道人请教。
在公山的腰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丘处机有时便坐在岩石上读经习道。有一次,不小心一枚铜钱落入岩石下的乱石丛中。为了找到这枚铜钱,他沿着杂草丛生、怪石嶙峋的山坡,一直摸到沟底。等找到那枚铜钱重新爬上岩石的时候,丘处机累得腿已经麻木,满头是汗。于是他想,要拯救民众于水火干一番大事业,必须要能够吃苦,磨练自己的意志。于是他又故意将手里的铜钱重新扔到乱石中,然后再次下去寻找。后来,他每天都要把铜钱丢了找,找了再丢,再后来就是白天丢了钱,晚上找。
这是丘处机一生磨炼自己心志的方法之一,而已。
后来,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故事。仅说几个片段。
1219年(兴定三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使者刘仲禄等人携带诏书前往山东邀请丘处机前往蒙古帝国相见。十二月,刘仲禄到达山东莱州昊天观,奉命邀请丘处机前往蒙古帝国与成吉思汗会面。成吉思汗手诏言辞极为恳切。
1220年(兴定四年)农历正月,丘处机携十八名弟子离开山东昊天观,启程西去,这时他已经年届73岁。
1222年(兴定六年)四月,丘处机途经铁门关抵达“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八鲁湾行宫觐见成吉思汗,实现了龙马相会(成吉思汗属马,丘处机属龙)。此时,
七十五岁
的丘处机此行已
三万五千里
。
同年秋冬,成吉思汗三次召见丘处机,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
当成吉思汗开门见山地向他讨要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丘处机坦诚地直言:
“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成吉思汗爱其诚实,又问起统一天下之策时,丘处机对曰:
“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
”并且建议成吉思汗
“少杀戮,减嗜欲,敬天爱民”
。丘处机提出的主张,成吉思汗都欣然接受。
因此,后人评说丘处机有“一言止杀”之功。
及后,成吉思汗下诏耶律楚材将这几次的对话编集成《玄风庆会录》。
1223年(元光二年)春天,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辞行,成吉思汗下诏豁免全真道的赋役。在蒙古军控制的邪米思干城(今阿富汗境内),他就将从蒙古贵族那里得到的粮食救济饥民。
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处机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同年,丘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并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广建道观,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有元一代,丘处机对于华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长寿的乾隆,感叹道: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让我们想象丘处机在大山里找铜钱的情景。请记住,那是大山里。别说是大山,即便是往楼下扔到花园里的一枚铜钱,要怎样才能找得到呢?这期间,不知道有多少次都会萌生退意。哪里找得到?哪里找得到?
但
事实
是:这枚铜钱就在大山里!百分之百的就在大山里!
(正如同“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一样,如实对待。)
你找不到只是你找不到而已。你能百分之百的确定的就是,找这个行为,甚至能百分之百的确定足够的仔细的找遍每个角落。
高考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知识都是百分之百的可以记住的。因此,百分之百都是可以穷尽的。题型、解题的方法,也是如此。只是,阅读理解、作文,变数大一些而已。
说来说去,道理都是一样的,一贯的。
然后,我们终于到了高考这个话题。高考,本质上是一次考试,本质上依然是做题。只是外表上有所不同,人们赋予它的内涵不同。
可是,道理是一贯的,法则是一贯的。
不但对于高考,对于人生也是如此。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说着这样的胡话:我能行!你能行!我可以的!你一定行!我一定行!
这些话有多少事实的成分呢?这些话有什么用呢?谁信呢?
我在国家队当教练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和运动员一起拿了8块金牌。我从没说过,你能行!你一定行!从来没有。
为什么?我不想自欺欺人。我不想说这些我自己都不信的话。
准确的说,我不知道什么叫“你一定行”,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我一定行”。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每一个步骤。分析赛道,写下比赛方案,比赛预案,严格执行。把比赛要带的衣服、装备、创可贴,备用桨,这些东西带好。对我而言,总是那一套东西,记录本,秒表,摄像机,食品,创可贴,遇到争议及时申诉。等等,全都是细节,全都是自己能把握住的细节。
你会认为,这些是不是太无情了?过于把自己当机器了?
那是你的理解。准确的来说,有时的确如此。所以古人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符合法则,与不符合法则。而无论知不知道,认不认同。法则是无情的。
但人的确是有情的,这也是事实,而且是根本上的事实。
我建议你去看一个18分钟的TED演讲,大卫·布莱恩《我如何做到水下屏气17分钟》。布莱恩在演讲开端说道:
作为一个魔术师,我总是尝试去创造一个现象,可以让人们驻足思考。
我也试着挑战自己,做一些医生看来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是一系列的经历、过程和故事.......
他那个17分钟水下屏气的过程数据和分析,已经由科研人员发表在了世界四大医学杂志之一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了。
重点是这个演讲的结尾,布莱恩说:
作为一个魔术师,我试着展示一些东西,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
我认为魔术,不管是水下屏气,还是捣鼓一副纸牌,
道理都很简单
。
就是
练习,训练,以及......
(流泪)
就是练习,训练,以及不断尝试。
去强忍过那些极痛苦的时刻,做自己能做的一切。
这就是魔术对于我的意义。谢谢你们。(掌声)
在演讲的开头,你绝不会想象这个体型健硕的魔术师会流泪。他可以随着意志增加几十磅体重,也可以减掉几十磅体重。这是一个无论从外表看起来,还是从事实上都能判断出的,足够坚强的人。
但是,演讲的末尾,布莱恩竟然控制不住自己了,虽然只有短暂一两秒钟的哽咽。
而这一两秒,却意味深长。
绝大多数人都在寻找着秘诀,寻找着诀窍,寻找各种各样的技巧。
知乎上一大批这样的问题。
在我看来:
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如实观照,遵循自然法则,就是秘诀、就是诀窍、就是技巧。
《道德经》早就提醒我们了:
“大巧若拙”。
有人在微信后台问我:高中生读《道德经》还符合这个时代吗?
我的答案很简单,只要有人的时代就符合。无论是不是高中生,还是什么人。
我们
唯一
能确定的是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我们甚至
能够做到百分之百的确定
。而对于结果,我们
永远
无法做出百分之百的确定。就像,没有任何人,甚至任何已知的自然法则能百分之百的确定明天太阳依然升起一样(这句话,待你们学了足够多的物理学知识,比如三体问题、混沌理论、非线性微分方程,待你们学了更多的哲学,例如大卫.休谟的《人类理智(理解、理性)研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后,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还要去哪里找什么虚无缥缈的自信呢?还要去哪里找欢乐呢?
若说有,就在当下,就在我们能做到的事情上啊。
人活着,能听能看能感受能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指挥自己。还能学到一些东西,居然还能百分之百的把一些东西弄准确、能记住。你不觉的神奇吗?你不觉得奇妙吗?你体验到了这个事实吗?这难道不是一个司空见惯,平常到没法再平常的事实吗?
你竟然能看到我写的这篇文章,居然很多句子都能读得懂,居然还能感受到心境的变化。而我在哪里,你并不知道。我竟然能写得出能让你得的懂的句子!能够引发你的思考,以及种种感受的句子!
我们就这样
近乎无中生有
的,以人这样的形体状态出现在了这个大宇宙之中。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现实。
我知道许多人都把事情搞反了,搞复杂了。心里想着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各种不确定的东西,空耗精力。而自己能把握住的东西,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力。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如此。
而我有幸知道了如实观照,如实看待,如实对待的重要性。
看到了这个事实,那么,接下来,事情会变得无比简单。
我近乎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
能够百分之百确定的事情
上了。
平时如此,考试如此;一般的考试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你也许会问我,可是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啊:高考究竟如何发挥好,如何考好?
我已经回答了。我不知道什么是“发挥”,我不知道什么是“发挥好”,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考好”,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此时此刻,我没有推脱,我的确不知。
我只能做我能做到的事情,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如此。尤其是,我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很小很小的事情是我百分之百的能做到的,并且能做到位的,那就达到我百分之百的程度。
仅此而已。
然后,就像电影《和平战士》最后那一幕。
丹.米尔曼跳上了体操比赛上的吊环。他脑中回荡着跟苏格拉底的对话:
苏:Where are you? Dan. 你在哪儿,丹?
丹:Here. 此地。
苏:What time is it? 这是什么时候?
丹:Now.此时。
苏:What are you? 你是什么?
丹: This moment.此刻。
是的,很形象。
对于结果,我已经不在意了。
——————————————
这篇文章我今天在知乎专栏上首发,一边写,一边改,一边发。修改了几十遍。知乎的版本还是有错别字,这是我
百分之百的确定
的。微信版本错别字肯定更少一些,这也是我
百分之百确定的
。为了在今天之前发出这篇稿子,还是决定发出来,虽然
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
这篇文章里没有错别字。因为,
我百分之百的确定
,时间更重要。
我能做到的是
,此刻,我已经把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用我能用的语言
穷尽
了。而表达不出来的,是我的语言所不能及。
在知乎上有幸收到一些网友的评论,选取几个典型的与你分享,如下。
蒙莱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学校老师一天布置作业很多,我们都为了应付作业而忙碌,我也想过不交(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管我自己的事,但是我不行,我是前几名,老师对我有期望,时不时的找我谈话,我为了尊重他们,上课总是端端正正,但我发现有大部分时候这是浪费时间,我有时会想要是我是一个坏学生该多好,那样我会有足够的自由,去安心做自己的事。但是有些老师讲的内容确实是我自己想不到的,我也会时不时的问他们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老师的关系。我其实很向往你“除了语文课当放松外,其他课一概不听”的状态。我现在高二,在实行进步本,努力做到“复习”和“应用”两步,但老师布置的任务占了我一些时间,我又不喜欢熬夜,我想到高三了要不要给老师写一封信让他们原谅我的不尊重,然后按我的进度进行。希望得到核聚老师的看法,谢谢。
核聚(作者)回复蒙莱
我没有什么建议。每个人都是自己做决策的。我的看法是, 我的文章你已经
看
过了,对于最重要的内容,你错过了,准确的说,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仔细回顾一下,你究竟懂了什么?漏掉了什么?
蒙莱回复核聚(作者)
想得开了,这些都不在乎了,只
求
我的点滴,我自己做决策。
这里的“求”我标注了。有更合适的字。
大虾
对于结果,我已经不在乎了。能够说出这句话,心态是多么平和。亦是对待人生的最高境界。像是忽然看清了前方,我已经不害怕高考了,说实话,若是看开了,倒计时多少天,何日高考,又有何区别?成绩我不能把握,大学我不能把握,试题难度我不能把握,那还想那么多耗费自己精力干什么?我能够把握的,只是手下的这道题,一道,足矣。至于排山倒海,指数增长之类的,交给时间吧,全神贯注地把握点滴,百分之百,功到自然成。
Container
或许我该称呼您为甘道夫,或者维吉尔?或许您没有带我穿过高山深谷和被恐惧与萧条围绕的长湖镇,开启横跨中土的孤山远征。或许您并没有指引我渡过九层地狱七层炼狱,驱赶被上帝和欲望惩罚的恶魔,让我最终触碰到贝阿特丽切的灵魂。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您,此刻,以后,与前两者并无区别,因为,您揭开了一直蒙在我心中的迷雾,那层被世俗和功利更是人心中贪婪的欲望所沾染的迷雾,现在,我逐渐看清了,我开始真正的去认知这个世界的运行原理但,更是开始认清作为一个人的我自己。道可道,非恒道。语言只是一种无力的载体与框架,但我已经开始领会您的意图,以及那一个个加粗的相同的语句所尽力让我明白的东西。私以为,此刻,通过语言的桥梁,一位老师的可能会被下士所大笑的“道”已经融进了一个学生的心里。这位老师没有回答我问题,也没有教我什么东西,他只是让我看清的一个人们不愿看清的事实或者法则: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啊,我能把握什么?我能把握什么!
相关文章
我的史诗般的高考逆袭路【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