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完成卧龙电气大型驱动集团的内训师培养项目。该项目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课程的开发,第二阶段是呈现技巧和认证。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内训师的改变。在最后总结时,我提出了3点建议:
研究学员
内训师讲课容易“以知识为中心”,灌输式上课。尤其是这批内训师大部分都是以技术见长,很容易陷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忽视学员的需求。这样就会造成希望学员都能掌握这些知识点,但却与他们的工作关联度不够高,或者是没有直击痛点。
所以培训师除了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外,更需要研究学员。研究他们在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在培训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目标。除此之外,还需要研究他们的动力来源、知识基础、思维和沟通风格等。
“以学员为中心”首先是以学员的需求为中心
。忽视他们的需求而陷入专业的陷阱,即使学员学的再认真,但是如果工作中缺乏应用场景,那会造成这些知识逐步变为“惰性知识”,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不断迭代
“最好的课程永远在下一次”,我认为没有所谓的绝对的“标准化课件”,每次的学员不同,需求不同,环境不同,不可能有两次一模一样的课程。培训服务不同于有形的产品,服务本身就是有技术和艺术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标准化有些环节来提升服务品质,这可能能够达到80分,而剩下的部分是需要艺术性的发挥。
内训师的优势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工作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会有更多的优秀经验需要萃取,所以要不断迭代他们的课程。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他们也会发现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不断迭代。所以不要力求完美,而应追求不断进步。
刻意练习
跨越“从知到行”的鸿沟,需要的就是刻意练习,对于培训师更是如此。娴熟的授课技巧不是学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在第二天的认证中,有不少内训师和第一天相比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就是因为他们晚上又练习了好多遍。
刻意练习不同于重复练习,是在每一次练习的过程中都要设定小目标,刻意去练习某个小技巧或者是完善某个部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企业内训师不像是专业老师有很多上台的机会,而即使有一次上台机会,也要用十分努力来时刻准备着。当然,作为培训部门更要给他们多提供锻炼的机会,组织演练和经验分享活动,在他们追求进步的路上多一些陪伴和支持。
其实能否做到这些,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真得热爱培训喜欢培训,培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培训亦是如此,在企业里,组织一次培训不容易,让员工放弃上班时间甚至是休息时间来听我们讲课,要对得起他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