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鱼羊密史
访上下五千年鲜事,揭左右千万年秘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览扶桑  ·  太宰治:“我可不是富士山的对手呀。” ·  17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1979年河南教师平整土地,挖出九千年前国宝 ... ·  18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1949年叶剑英请傅作义吃饭,对方多喝了几杯 ... ·  18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不容错过的河南特产,鸡内金薄饼真的太香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鱼羊密史

一生苦难,四处漂泊,才华不输杨绛,95岁裸捐3568万,她才是最应该刷屏的明星

鱼羊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1-09 08:08

正文

最近,一部名叫《掬水月在手》的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映,上架至今评分高达8分以上,片名取自于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这是一部讲述叶嘉莹先生故事的纪录片。大家也许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并不了解叶嘉莹到底是谁。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在大学里作为客座教授。她还获得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她90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还写信为她贺寿,称其心灵纯洁,志向高尚,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叶嘉莹尽她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文化,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重新流传。可她的一生,却充满波折。


“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0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


她的祖上是纳兰氏,后来以祖居叶赫简化成叶为姓。叶嘉莹的祖父是清朝进士,可谓书香门第,父母从小就对叶嘉莹耳濡目染,教她认字背诗。



别的小女孩都在学女工、跳皮筋,而叶嘉莹已经会背不少古诗和论语。


可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就在叶嘉莹上中学的时候,北平沦陷。父亲远在上海工作,被迫南撤,逐渐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只剩下叶嘉莹和妈妈,以及两个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



叶嘉莹的大伯见她们孤儿寡母,于是收留了她们,而叶嘉莹又是块学习的料,大伯也就继续供叶嘉莹上学。


因为遭逢巨变,叶嘉莹也变得更加懂事,她努力读书,希望能早日成才,成为母亲和弟弟的依靠。


在她17岁那年,她也不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辅仁大学国文系。


可就在开学不久,母亲却患上了肿瘤,需要前往天津做手术。叶嘉莹想要陪同母亲一起前往治疗,但母亲严厉拒绝,让她专注自己的学业。



没想到,这一分别,竟是永别。叶嘉莹的母亲在回北京的火车上,因为术后感染去世了。


这是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她悔恨自己没有陪同母亲,也无法接受母亲就这样永远离开自己。


各种痛苦的情绪糅杂在心头,叶嘉莹感到无处发泄,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十多天,最后写下《哭母诗八首》: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02


自母亲离世后,叶嘉莹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尤其是诗词的世界里,毕业后更直接成了一名国文老师。


叶嘉莹长得很好看,在学校时并不缺追求者,但她却一心只读圣贤书,无心恋爱。 后来,叶嘉莹的中学老师当起了媒人,为叶嘉莹和自己的弟弟赵东荪牵起了线。



赵东荪对叶嘉莹一见钟情,坦言非她不娶。可是叶嘉莹对这个热情的男子并没有多大的爱意,甚至连有没有爱意都不一定。


然而赵东荪对叶嘉莹的追求非常热烈,甚至辞去了工作。叶嘉莹不愿辜负赵东荪,但也不确定自己的心意,只好请亲戚为赵东荪找一份工作。


可是赵东荪却拒绝去上班,除非叶嘉莹答应嫁给自己,还找来姐姐做说客。在赵东荪的软磨硬泡之下,叶嘉莹只好答应嫁给他。



可是在这段婚姻里,叶嘉莹根本没有尝到过生活的一丝甜头,反而受尽折磨。


赵东荪和叶嘉莹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不喜欢诗词,却爱对政治夸夸其谈。结婚一年后,他带着叶嘉莹和女儿去了台湾,因为毫不避讳地谈论政治,被罗织罪名关进了监狱。





叶嘉莹和女儿也受赵东荪的牵连被带走调查,当时两人的女儿还很小,叶嘉莹也因为受调查,在学校教国文的工作丢了,就连宿舍也被收回。



叶嘉莹和女儿只好寄人篱下,去到丈夫的亲戚家寄居。可是这位亲戚的环境也并不宽裕,刚到台湾,一家五口祖孙三代挤在一个小小的两居室里。


叶嘉莹不好意思过于叨扰,白天带着女儿在外游荡,一边找工作一边想办法营救丈夫,晚上等亲戚一家都睡下了,才拿出一张草席,和女儿睡在亲戚家的走廊里。


不知道那时候的叶嘉莹,有没有想念北京,想念自己的亲人。但无论她受到多大的苦,她都一直默默地为自己打气,寄希望于丈夫早日洗刷冤屈出狱,一家人开始新的生活。



03


三年后,赵东荪出狱,但是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往虽然有些赖皮,但是对叶嘉莹还是非常热情开朗,但现在的他,却动不动就对着叶嘉莹和女儿发脾气。


第二年,两人的小女儿出生了,赵东荪没有一丝喜悦之情,反而嫌弃了一句“又是女儿”,就将叶嘉莹和孩子们都扔在医院,自己走了。


也许是在狱中受了不少变态的折磨,才让赵东荪性情大变,他变得越来越暴躁。 自己不愿意外出工作,反而抱怨又要养家又要顾家的叶嘉莹。


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尽管丈夫无法依靠,叶嘉莹就是再委屈也不能倒下,因为这个家,全靠她了。


叶嘉莹很快就清醒过来,自己不能再对婚姻和爱情抱有希望,抱有期望就会受到伤害,她最重要的任务是撑起这个家。



她最擅长的是诗词,还曾经当过国文教师,于是她重新开始了诗词的研究,还在台湾的大学里讲课。不久后,叶嘉莹又遇上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机会。


她在大学讲课时受到一位国外学者的赏识,被这位学者邀请到加拿大教授诗词。


可是叶嘉莹到了加拿大以后,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容易。用英文来讲解中国古诗词,稍有一点偏差,整首诗的意境和含义都会大有不同。



而且因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叶嘉莹认为,如果要真正地传播中国文化,她自己就要下功夫学习好英文。


于是叶嘉莹在课余时间都在努力学习英语,而她的努力也有收获,因为她讲课好,学生对她都十分敬佩。



有一次,赵东荪无意中看到叶嘉莹上课的录像带,还非常惊讶地问道,“这是你在讲课吗?”


那个当初非她不娶的人,其实一点也不了解她。



04


之后,叶嘉莹一家彻底定居加拿大。在加拿大有稳定的工作,生活也很安定,叶嘉莹以为,一家人终于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万万没想到,命运又和叶嘉莹开了一个玩笑。


两个女儿都分别结婚了,叶嘉莹以为自己要开始享儿孙福。结果大女儿结婚还不到三年,就和女婿一起遭遇车祸去世。



本该安享晚年的叶嘉莹,却深受丧女之痛。她将心中的苦痛再次以诗词的形式发泄出来,写下十首诗悼念女儿。


同时,叶嘉莹也想质问上天为何如此的不公,自己并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一次次捉弄自己的命运: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幸运的是,叶嘉莹是一个坚强的人,她经受了太多生活的苦难,但也从来不被苦难击垮。 她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克服这些伤痛,则会一辈子都要遭受伤痛的折磨,她应该将自己的生命,用于更有意义的事上。



就在女儿去世的两年后,叶嘉莹回到中国,她在中国的大学里讲课,却不收一分报酬: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叶嘉莹回国讲学的第一站,就是北京大学。后来一直留在南开大学任教,是因为受到师伯的邀请。



但是叶嘉莹尽管有回国讲学,本职仍然是在加拿大当教授。三十多年间,叶嘉莹都在加拿大和中国之间奔波。


而南开的学生们不忍看着老师从国外回来自己的祖国还是居无定所的,于是集资为叶嘉莹建了一间70平方的宿舍。



在南开大学的时候,因为叶嘉莹年纪也大了,校方想要为她请一位保姆,照料她的日常起居。可是叶嘉莹却拒绝了,她本来就是一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一个馒头一碟青菜就是一顿饭。


后来是因为叶嘉莹摔伤腿,不得不需要别人的照顾,只能接受校方给她安排了一个做家务的保姆。



而且因为岁数实在太大,叶嘉莹也坚持讲课,每次出外上课,保姆都会为她准备一张带软垫的椅子。但这张椅子叶嘉莹从来没有用过,每一节课,甚至是长达3小时的大课,叶嘉莹都坚持站着上课。


“我教课有70年了,坐着讲课对诗词不尊重。”


她这一站就站到了今天,现在的叶嘉莹已经96岁,行动没有以前灵活,需要有人搀扶。但只要站到三尺讲台,她瞬间就能回到69岁的状态。



05


两年前,叶嘉莹更是做了一件让世人震惊的事,她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共3000多万人民币全数捐赠给南开大学,成立了一个用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金会。



叶嘉莹,她的一生历经坎坷,少年经受战乱之苦,青年丧母,晚年丧女。幸运女神似乎从来都没有对叶嘉莹有过眷顾,生命无常,她流泪,她痛苦,但她从未倒下。


让人更为敬佩的是,尽管她命运多舛,她却从未放弃过传承中华诗词文化,也是诗词给了她度过许许多多至暗时刻的无穷的力量。



叶嘉莹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穿裙子的士”,她的一生被诗词填满,完整而纯粹,她活出了真正的诗意人生。


“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