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晶泰科技上市的背景及其融资情况,以及英矽智能、数坤科技、云知声等AI医疗企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介绍了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文章指出,前沿技术是利器,产业思维才是确定方向的锚,只有将前沿技术融入产业上下游切实需求,才可能将创新的“泡沫”真正变为产业的革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晶泰科技上市
晶泰科技作为“中国AI制药第一股”和“18C第一股”于6月13日正式上市,市值近180亿港元。
关键观点2: AI医疗领域发展
晶泰科技、镁伽科技、英矽智能、数坤科技等企业在AI医疗领域取得显著发展,其中英矽智能在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数坤科技则在AI医疗器械领域领先。云知声则在AI赋能解决方案方面展现出实力。
关键观点3: 合成生物学企业介绍
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引航生物、蓝晶微生物、微构工场、恩和生物和柯泰亚等企业受到关注,它们的产品涉及多个领域,如医药、食品、营养品等。这些企业通过建立研发平台、推动产品管线扩展,获得了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青睐。
关键观点4: 行业趋势及企业策略
行业趋势是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思维才能成功。新兴企业如柯泰亚在整合海外最前沿的平台技术和国内的产品落地优势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发展策略。
正文
6
月
13
日,晶泰科技正式上市,集
“
中国
AI
制药第一股
”
和
“18C
第一股
”
于一身,市值近
180
亿港元
,羡煞一众在
IPO
低潮中徘徊的
biotech
。
不过,迷人光环背后,18C的大门只向特定行业的头部企业敞开。
18C所面向的“特专科技公司”仅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五大行业,医药行业基本只有AI+医疗和合成生物学两个赛道的企业可能符合标准。
而且,在众多面向未盈利企业的上市标准中,18C对市值要求最高:已商业化企业不低于60亿港元,未商业化企业不低于100亿港元,远高于18A所要求的15亿港元和科创板要求的40亿元人民币;对研发时长和研发投资金额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陈翊庭曾就这一市值标准谈到:“大家常说的‘独角兽’一般估值在10亿美元,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个市值要求比较合理,是大部分投资者可能感兴趣的公司规模,也有利于保障投资者权益。”
当18A开创的生物医药辉煌时代驶入慢车道,18C像是一个新的信号:下一代生科浪潮,或从生命科学与前沿硬科技的交叉地带涌起。
根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医药魔方Invest整理了AI+医疗和合成生物学两大赛道融资总额TOP5公司
,他们最有可能成长为“独角兽”;而从这些领先者们选择的发展之路,也能隐约看到生命科学产业的变革方向。
AI+医疗
在AI医疗赛道中,
晶泰科技
上市前融资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是当之无愧的“吸金王”,
镁伽科技
紧随其后,融资总额超30亿元人民币,居当下未上市AI医疗企业之首。
镁伽科技主要为生命科学行业提供整套自动化解决方案,其工作流程自动化能够将AI软件、分析仪器、实验室硬件和试验耗材整合于单一实验室系统之中,可以在抗体选择、细胞系开发和分子筛选等各种生命科学应用中实现更高的效率、更稳定的实验结果。
所谓“未来产业”的发展,
智能化和自动化一体两面。晶泰科技和镁伽科技正是国内最早将AI和机器人运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也是行业中目前最具“通用工具”性质的两家企业,
已从生命科学领域拓展至其他行业。
英矽智能和数坤科技更偏向“应用层”,致力于AI驱动的创新药械研发。英矽智能已经以18A规则申请港股上市,
数坤科技第二次IPO申请也已启动。
同样掌握底层技术,
英矽智能
不像晶泰科技那样横向拓展,而是纵向深入,从拼“创新”到求“实用”,更切合生物医药行业的需求。
这一转变发生在2021年。当时,
英矽智能
宣布获得全球首例完全由AI驱动发现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疾病新靶点——TRAF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TNIK),以及针对该靶点设计的全新化合物ISM001-055。
凭此,英矽智能在2021年6月获得超豪华阵容投资方的2.55亿美元巨额投资。
在“AI制造药物”的神话掀起狂欢之后,英矽智能建立了一个药物研发团队,由美迪西生物医药公司前生物部和化学部高级副总裁、GSK前化学总监任峰博士领导。
“药物研发团队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其实把管线往回拉了。
不能每个项目都研发全新靶点。
”
2023年8月的一个论坛上,任峰回顾当时的战略调整,“新靶点成功率一般只有1%,通过AI的加持把成功率提高三倍,也只有3%——我们还是要吃饭的。现在的战略是,创新靶点研发占25%左右,其余针对临床或临床前验证过的靶点做差异化分子。”
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已搭建起15款候选药物的产品组合,其中6种已取得IND批准。核心产品ISM001-055是全球唯一已进入临床阶段且针对TNIK及用于IPF适应症的候选产品,2023年2月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目前正在中美两地推进IIa期临床试验。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英矽智能想成为一家传统意义上的药企。
“传统药企想的是怎么把产品、项目推到临床后期最后销售,我们希望聚焦自己早期研发的优势,用AI做靶点发现、分子生成,把管线推进到临床一期甚至临床前阶段后,做战略合作、做授权。”任峰表示。
当年9月,英矽智能宣布以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将ISM3091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授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Exelixis。这是一款潜在同类最佳小分子抑制剂,靶向BRCA突变肿瘤的合成致死靶点USP1。
这也是亚洲AI+DD(Drug Development)公司首次完成license-out交易。
数坤科技
则是AI医疗融资总额TOP5中唯一一家器械企业。
数坤科技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重大常见病和慢病,自主研发了覆盖疾病筛查、辅助诊断、治疗决策全流程的“数字医生”产品组合。到2020年,数坤科技已经在心、脑、胸三个关键领域拿下NMPA三类证、MDR CE认证,在AI医疗器械领域里注册证数量绝对领先。
2021年7月,数坤科技完成一轮7亿元融资,投资方众星云集,包括高盛资管、春华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远毅资本等。
几乎同时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为这笔投资做下注解:“数坤科技是全球首家获批冠脉狭窄AI辅助诊断注册证的科技公司,可以将医生原本耗时30分钟的冠脉诊断压缩至2-3分钟,他们在心脑血管CT诊断、肝脏核磁诊断方面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已进入了超过800家医院,大幅提高了影像科医生的工作效率。”
云知声
在5家企业中稍显另类——其“卖点”并非生命科学,而是作为亚洲最早将AI大语言模型商业化的公司之一,为广泛的垂直行业客户提供AI赋能的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是云知声覆盖的几大场景之一,包括病历语音输入、病历质控、单一疾病质控及医保支付管理等AI赋能解决方案。
2021年2月,云知声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后于2023年7月选择港股上市,角逐“大模型第一股”。
有趣的是,截至目前,云知声依靠智慧生活和智慧医疗两大业务产生营收,且在年收入超过5亿元的同类企业中增长最快。
2020年至2022年,云知声智慧医疗业务分别产生营收0.72亿元、1.03亿元、1.1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7.5%、22.5%、18.9%。按2022年收入计,云知声在中国智慧医院市场中排名第三。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融资领先的5家企业中,
引航生物
成立最早,也是第一家有多个产品实现量产的,包括酰胺醇类兽用抗生素关键中间体D-乙酯、全球第二大除草剂草铵膦有效成分L-草铵膦等。
在医药领域,引航生物已量产25-羟基维生素D₃原料,以及酶制剂、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等中间体,量产规模均达每年千吨。
2021至2023年,引航生物接连完成C轮、C+轮和D轮融资,高瓴资本、元禾控股、夏尔巴投资、礼来亚洲基金等顶尖投资机构纷纷加注,最看中的就是引航生物“已在多个品种上、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商业化生产”。
蓝晶微生物和微构工场也于2022年启动PHA(聚羟基烷酸酯)产品的量产计划,在一众合成生物学“新锐”中抢先进入商业化阶段。2023年1月,蓝晶微生物位于江苏盐城的PHA I期工厂试车生产成功,设计年产能达5000吨。
这两家企业虽然都出身清华,都以PHA为创业的出发点和当下主要产品,但两家企业的发展道路却大相径庭。
微构工场
脱胎于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团队的科研技术成果,在成立企业之前,团队已经克服了从菌株、到工艺和提取的生产放大问题,并成功进行了五吨的中试,完成了200立方米发酵罐的生产工艺开发。
2021年,企业落地北京,主要就是为了规模化生产PHA,在生产方式上也选择与其他公司合作建成生产基地,而非像蓝晶微生物自建产能。
蓝晶微生物
成立于2016年,起初定位于中上游的实验室开发,专注于菌种选择+菌株改造的中上游技术,商业模式是以技术授权的形式和下游工厂合作,共同生产不同类型的PHA以应用于不同产品。
模式相同,蓝晶微生物不免看向当时业内的全球领军企业
——
横向平台型合成生物学龙头企业
Ginkgo Bioworks
,
其构建的自动化、高通量的高效菌种优化平台,结合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能够对底盘细胞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快速响应下游产品需求。
以此为目标,
2021年至2022年,蓝晶微生物
一方面推进
PHA的规模化生产,
一方面搭建平台
SynBio OS,并依托平台推动再生医学材料与工程益生菌等新产品的研发落地。
为配合这一
“T型战略”,蓝晶微生物在两年间完成超15亿元人民币的B系列融资,俨然有中下游一体的龙头之势。
合成生物产业大势所趋的确是
从传统的依赖人工方式向自动化、高通量、数据化和智能化进化,搭建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闭环的合成生物研发平台,这也是中国企业相对薄弱之处。
因此,具有强大平台研发能力的企业,可想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恩和生物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恩和生物成立于2019年,虽然成立时间算不上早,但最先在2021年合成生物学投融资热潮中崭露头角。
2021年上半年,恩和生物接连完成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战略投资和红杉中国领投的1亿美元B轮融资,创下当时亚洲合成生物学领域融资速度及融资规模纪录,这都要归功于恩和生物的研发平台。
彼时,恩和生物已初步建成高度集成的自动化技术平台Bota Freeway,这一平台将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与实验室自动化相结合,以计算作为核心与基础,可实现酶、菌种以及生产工艺的构建与优化,同时可以高效完成合成生物学的DBTL循环,缩短了50%的迭代周期,并进一步覆盖下游工艺开发和非传统工程微生物菌株改造。
巴斯夫看好其“高度创新的生物平台能够加速产品开发”,沈南鹏更形容为“行业领先的集成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