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贸易战开打的深层原因
美国对华发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贸易战,并且剑指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其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弥补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那么简单,除了市场所熟知的政治表态(
11
月份中期选举),落实竞争纲领等,更深层次的是美国精英阶层对中美相对地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恐慌,它反映的是一个全球大时代的变迁,是崛起的中国与衰落的美国正在逐渐形成正面对抗,而这显然也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正在发生深刻而长远的转变。
去年中国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刚刚落幕,会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将占据越来越高的经济比重。而实际上,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在发生着缓慢而根本的变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1
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7
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仅排在美国之后,且中国是唯一申请量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国家。报告预测,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有望
3
年内赶超美国,成为国际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这显然也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的转变。
以往中国向美国出口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部分诸如钢铁和铝的大宗商品,美国向中国出口诸如大飞机、电脑芯片、汽车和工业机械等高端产品,这种贸易结构是互补性的。但近几年来,这种互补性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国产大飞机
C919
,并且已经拿到了不少订单,这将与美国的波音公司逐渐构成正面竞争。此外,中国的工程器械、芯片、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正在加速发展,中国在大量行业的进口替代战略已进行多时,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改变土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背景下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的情况,经济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但这毫无疑问也会逐渐与美国企业构成正面竞争,不仅是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更主要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所以美国必须遏制这种趋势。显然钢铁铝材之类并不是这次贸易战最主要的目的,这些旧手段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也很小,更主要的是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崛起的意图。周四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在参议院作证时,就列出了对中国征收关税可能覆盖的十大高科技产业,称它们是中国在《中国制造
2025
》中计划主要发展的产业,中国表示要进行大规模投入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果让中国如愿以偿,就对美国不利。
二、中美贸易战可能后果的推演
目前来看,第一次交锋之后,中美之间有可能开启谈判,如果仅仅是为了缩小美国贸易逆差的话,实际上有很大的空间,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比如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所说的,中国向美国购买更多的天然气,但问题并不是如此简单,贸易之争是国家利益之争,有些问题不是谈判所能解决的,如果贸易战真的开打,我们就需要对可能的后果进行推演。
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将对全球贸易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从贸易数据上可以看到,中国对美进出口占比最高的项目都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但实际上这里面包含有大量的加工贸易,包括从各个国家进口大量原材料或者零附件等中间产品进行加工或组装再出口至其他国家。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前,国内加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曾经高达
50%
以上,即使是
2017
年的占比也达到了
33%
。去年美国商务部宣称
2016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比达到
47%
,但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统计数据,运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也即把进口的中间产品从中国的出口统计中剥离出来),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仅占美国整体商品贸易赤字的
16.4%
,这和
47%
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这
30%
左右的差距,恰恰就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这意味着,尽管美国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但最后打的却是自己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从而对全球经济贸易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所以周五环球股票、商品市场同此暴跌,就是投资者担忧和恐慌心态的直接反应。如果事态继续恶化,那么全球市场的大跌可能只是开始,而且首当其冲就是经历了长时间货币放水和虚假繁荣的美国股市。至于中国,我们完全可以另开一局,在一带一路上开拓市场。
针对中美互补性商品的贸易战实际对美国自身伤害更大。
首先从互补性的贸易商品来看,如果美国对于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和日用品大规模征收关税的话,那么势必会引起美国国内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而且中国还可以绕过其他国家进行出口,但这无疑也会推升美国人的消费成本。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服务业大国,美国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美国的就业结构、进出口结构和通胀结构。
从进出口结构来看,美国产业结构的优势在其高端服务业,劣势在其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所以美国是一个服务出口大国和商品进口大国。美国的服务出口一直是顺差,而且其服务出口总额远超过世界其他主要国家,
2016
年美国商业服务出口总额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国的两倍多,更是中国和日本服务出口总额的三至四倍。
美国服务业尽管属于高成本高收入行业,但由于其服务的先进性,因此在全球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制造业回流则不同,假如苹果手机回到美国生产,除了贴上
Made in America
的标签之外,它与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并无不同,只不过价格要贵出许多而已,因此回流美国的制造业在全球贸易中并无竞争力,也不能改变美国服务出口大国和商品进口大国的贸易地位
;
从劳动力构成来看,美国非农就业数据里面有
86%
的劳动力在服务业工作。
1939
年至今,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长了将近
4
倍,其中商品生产行业增长了不到
1
倍,采矿业和非耐用品制造业就业人数均不及
1939
年的水平,而服务生产行业就业人数增长了将近
6
倍,专业和商业服务业人数增长了近
10
倍,教育和保健服务业人数增长了近
16
倍。与此同时,商业生产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也高于服务业,商品生产行业的平均时薪是
27.94
美元,服务业的平均时薪是
26.47
美元,尤其是采矿业、建筑业和耐用品制造业员工的薪资仅次于信息业、金融业和专业商业服务业。因此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美国,矿工和建筑工人的工资并不比计算机工程师、金融精英和律师的工资低多少,也就是说美国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是相当高的。假如中美贸易战开打,导致进口自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大量减少,那么要弥补这个商品缺口,美国国内不仅仅不具备这样的工业基础,而且还有人才技能老化、短缺和成本高昂的问题;
从通胀结构来看,每年美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廉价商品,近
30
多年来,美国制造业价格指数几乎没有增长,而本土生产的医疗、教育、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价格指数则大幅上升,尤其是医疗保健产品,
1967
年至今,美国医疗保健
CPI
指数增长了
16
倍,能源和住宅
CPI
指数增长了
7
倍,而服装价格基本没有增长。假如制造业大规模回流美国,那么势必会导致相关行业和产品价格的大幅抬升,从而导致通胀和消费成本的上升。
总而言之,针对互补性商品的贸易战必然会大规模大幅度抬升美国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成本,消费成本抬升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抬升,从而对美国投资增长构成伤害,而且这种影响恐怕要比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大得多,因为中国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目前国内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长时间不足
10%
,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重已经不到
20%
,出口美国的占比更是仅有
3%
左右,到底谁怕谁呢。
针对中美竞争性商品的贸易战无碍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进程。
此次美国宣布将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航空产品、高铁设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材料、农机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展开贸易保护措施,此外还将限制中国企业对美的投资,以及对中国公民实施更严格的签证要求。针对这些举措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