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一场音乐会中呈现晨昏变幻、呈现一年四季、呈现人生起落,所以我来到这里,演奏这些作品。” ——乔治·马克西曼
在4月22日科勒·星期广播音乐会上,俄裔美国小提琴家乔治·马克西曼携手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段皑皑、钢琴家张薇聪、杨洋以及自己的女儿萨拉·马克西曼,带来了一场音乐与诗歌、乐器与人声、二胡与西方乐器的多元交融音乐会。马克西曼通过自己的策划与改编创作,将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化为音符,传递给更多人。
撰文 | 王心远、潜韵婷
摄影 | 应玥
乔治·马克西曼是俄罗斯小提琴大师奥伊斯特拉赫的嫡传弟子,也曾跟随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学习作曲。他特别懂得如何运用手中的小提琴来讲故事。
音乐会以马克西曼为二胡、小提琴和钢琴创作的作品《凤凰涅槃》拉开
序幕。
在
郭沫若
的现代诗歌《凤凰涅槃》中,凤凰被他比喻成人间的幸福使者,每五百年背负人间所有不快和仇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以自己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
马克西曼的小提琴和段皑皑的二胡拟声模仿出凤凰的啼声,跨越山川河流,在不断飞翔和探索的过程中,展现生命的美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之后,音乐会通过六个主题“神奇的清晨”、“行走人生”、“永恒的爱”、“舞动起来”、“春天绽放的第一朵花”和“希望”,串联起十几首中西方音乐作品。
段皑皑说:
“其实我和马克西曼很早就有合作了。2008年我俩以‘飞弦组合’的形式开始演出,那时候就已经去尝试做一些改编和跨界的尝试。到现在2018年,正好是第十个年头,我们想要做的音乐也逐渐成熟了。”
从当天马克西曼改编的作品来看,这个外国人对二胡的了解不输于中国作曲家。在他的改编作品中,不论是带有爵士韵味的《夏日时光》还是极简主义风格的《镜中镜》,马克西曼都通过对乐曲的二度创作,实现了二胡这件传统中国乐器的音色重塑。
4月22日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
这样让人“耳目一新”的重塑,其实离不开段皑皑与马克西曼长达十年的合作默契。段皑皑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和马克西曼一直是一个相互启发和激发的过程。一方面得益于
马克西曼在作曲方面的积累和才华,另一方面
俩人都很有意愿去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因此
一些“老”作品可以在他们手中换发出“新光彩”
。
比如此次音乐会上马克思曼为二胡和钢琴特别改编的《伏尔塔瓦河幻想曲》。在斯美塔那的管弦乐原作中,是以小提琴和长笛来分别描绘伏尔塔瓦河的两条主急促和平缓的源流的状态。段皑皑则通过运弓上的轻、重、缓、急变化以及连顿弓的使用,
将这两种状态都在二胡上表现了出来。
在“永恒的爱”这一篇章中,马克西曼将中国的《梁祝》和意大利的歌剧《蝴蝶夫人》融合改编成了《蝴蝶幻想曲》。在他眼中:
“每一个生命都是相同的,也都是值得尊重的。虽然我们可能在不同的国度,不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意大利,都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屋檐下。我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对于爱的理解应该都是一样的,我们对于美好的东西都是充满向往和期待的。”
也正是这样,马克西曼的音乐始终洋溢着温暖的气息。
音乐会中,马克西曼15岁的女儿萨拉·马克西曼也登台,演奏了一首父亲为自己改编的《希望的田野上》。上台鞠躬还略带腼腆的萨拉在拿起琴架在肩上一刻,就瞬间展现出了大气稳重的风范。萨拉曾跟随马克西曼在中国生活学习过数年,说的一口流利的中文。父亲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化成了音符,在女儿的琴弦上传递。
音乐会最后一首曲子,马克西曼选择了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在鼓点的伴奏下,钢琴、小提琴、二胡三个声部先后进入,如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舞蹈,共享音乐带来的快乐。
当天的返场曲也是一次惊喜。马克西曼将刘天华的《良宵》、莫扎特的《小夜曲》、比才的《卡门主题幻想曲》、黄海怀的《赛马》、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
曲》、蒙蒂《查
尔达斯舞曲》和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串联起来,一次听够7首名曲,酣畅淋漓。
上海是此次这套曲目巡演的最后一站。马克西曼用饱含爱意的演绎回馈了这座他曾经居住的城市,段皑皑用一把二胡讲述了自己和世界音乐的故事,张薇聪和杨洋用无可挑剔的四手联弹展现了钢琴的多元,萨拉·马克西曼则用自己的琴声向人们展示一位小提琴新星的冉冉升起。
担任诗朗诵的经典947主持人雪飞,则用他的好声音作为药引,为聆听者推开每一章的意识之门,去感受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意境。
这是一次关于爱、希望和成长的音乐旅行,一群真诚热情的音乐人,用旋律展现了生命的诞辰、流逝和永存。
音乐会完整实况录音,可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
”链接可回听,同时也欢迎在底部评论区留下听完这场音乐会的感想,我们将连同阿基米德平台、新浪微博上的评论,抽取3位幸运观众
送上5月27日“
Sing Sing Sing——
上海少儿广播合唱团音乐会
”门票各2张。
走进经典音乐,从星期广播音乐会开始
可添加小星的个人微信(ilovexgh)
在朋友圈看更多音乐会幕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