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认为,
煤炭能在1年内上演行情逆袭,其背后核心逻辑有五大主因,分别为去产能276政策、山西等主产地矿难整顿、交通运输政策调整、天气灾害等。
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内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进有力,大批落后产能被淘汰出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给减少,尤其是今年初出台的“276”限产政策。
以往煤炭企业都是按一年330天生产,从今年4月起,为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全国煤矿自4月起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276个工作日执行,现有合规产能也按0.84系数折算取舍,作为新的合规产能。
政策出台后,山西等煤炭主产省区严格执行,大批落后产能被淘汰关停。据曾浩提供数据,去年全年煤矿总产能大约36.6亿吨,其中2.7亿吨因资源、市场条件所限等早已停产;在产煤矿产能仅有33.9亿吨。执行276工作日制度核减后,产能只剩下28.4亿吨。此外还有已建成和试运行的约5亿吨,276核减后约4亿吨。
去产能推进,再加上严格执行276限产政策,在产煤矿加上已建成和试运转煤矿,总产能共32.55亿吨,比去年砍掉了约4亿吨产能,占比11%。
但是年中基建、房地产的开工回暖,钢价上涨钢企的煤炭需求也出现上涨,这就造成了供需之间的一个巨大缺口。“国内炼钢所用焦煤产能过剩的程度本身就比动力煤小一些。”曾浩称。
9月,电力行业动力煤供应紧张,发改委等部门紧急开会协调大型煤炭企业释放先进产能,主要是针对动力煤所增产。钢铁行业需求旺盛的焦煤企业却等并未有增产政策。这部分缺口依然存在。“所以焦煤暴涨,从根本上来说,是去产能带来的缺口,276政策让供需缺口进一步增大。”曾浩称。
在去产能因素之外,第二个影响因素就是今年山西等地多发的煤矿矿难事故。今年3月同煤集团矿难发生后,山西政府严令全省矿企集中停产整顿1个月,有些矿企停产时间长达3个月,停产的影响一直持续到7月。
山西是国内焦煤主要供应地,这部分产能暂停也从4月起推动了焦煤价格的上涨。
“9月21日,汽车限载政策出台,汽运全面收紧;10月,铁路运费上调,又有多条煤炭运输铁路线密集检修。”交通运输政策的调整,成为让煤炭供应紧张的第三大因素。
本来总产能供应就减少了,运输条件再收严涨价,这就再度提高了煤炭从产地到沿海地区的运输成本。
造成焦煤价格上涨,还有第四个不可控的天气原因。今夏高温天气多过往年,电力动力煤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为追求利润,有部分炼焦原煤不入洗直接当成动力煤销售,供应给钢企的焦煤也相对较少。此外,今年7、8月份,山西、陕西、内蒙等地多发暴雨天气,冲毁公路道路等,这也间接影响了煤炭的公路外运渠道。
以往国内煤炭市场供应短缺,进口煤炭会成为市场有效补充。但今年3月起,国内企业大量采购进口煤炭,导致国际市场焦煤短缺,价格暴涨。而国际煤矿巨头的产能增加释放也难在短期内见效,故国际煤价上涨幅度比国内更甚。“进口煤比国内更贵,这就无法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
对后市预测,曾浩称,随着9月之后大型煤企的先进产能增加释放,预计四季度焦煤供应会逐步增加,每月增产200万吨左右。预计到12月,市场会达到基本的供需平衡。
但曾浩认为,由于马上临近年底,安全生产及各地补充过冬库存等因素影响,预计焦煤价格在2017年仍将小幅上涨,按目前1500块左右水平算,
预计还有10%也就是150块左右的上涨空间。
(编辑:贾红辉,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