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HTV第一时间  ·  18℃!安徽马上升温! ·  8 小时前  
安徽司法  ·  安徽网络辟谣平台2025年1月辟谣榜发布 ·  10 小时前  
中国保利  ·  揭秘!保利春节大数据 ·  2 天前  
中国电信  ·  息壤智算一体机-DeepSeek版,强势来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关注 | 以量变促质变,打造科学家的“孵化仓”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0-29 18:08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最近几年,笔者因为经常到美日欧等国交流讲学,经常会碰到一些在科研院所及实体企业工作的科学研究人员。当深入与其交流时,这些研究人员谈得更多的是,他们之所以热爱自己的职业,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研究有兴趣、有信心。这份兴趣和信心来自他们所在研究机构和实体的包容、充分认可和激励。一项问鼎世界的创新成果往往是在无数前人失败经验或积累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很多成果是无法计划出来的,有些突破性成就的取得时常还有运气的成分。无论如何,其中耗费的个人、团队、组织机构的试错时间和金钱成本是无法衡量的。这种巨量的人力成本、时间及资金投入往往不是个人能够承担的,一定得有实体甚至国家公共财政支持。


原文 : 《推进科学家培养机制整体创新》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涂永前

图片 | 网络


近七十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在教育、科学研究事业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从中央到地方给予创新人才和实体机构研发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多多。 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公共资金投入科学研究比例甚高,而私营实体机构的研发投入较低。 根据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别科学发展报告指出, 日本 国从1901-1999年间,仅有5人获得诺贝尔奖。从2000年以后,日本诺贝尔奖出现井喷局面,至今已有19人次获奖。细分这些获奖者所属机构及其研发资金来源,我们会发现, 几乎一多半的获奖者的研究均来自个体机构基金而非公共基金投入 。由此可见,首先,个体基金投入研发已经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科技成果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研究人员绝对数量的增长也是其发展目标;第三,很多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激励科学家和教育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都设置了一些专属于科学家的桂冠和奖项,最核心的程序是通过国际国内同行来对成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这些奖项的评比通常跨越一定年限,因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需要时间去验证。



当前,我国在政府投入研发方面占比例甚高,而民间研发投入较低,与美日欧一些发达国家当前的情形正好相反。 从目前的公共资金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来看,我们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很多,而且在一些基础学科的投入与应用学科的投入方面存在一刀切现象,导致基础学科人才流失,甘愿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原创性成果产出概率低下。 为了支持原创性,我们必须加大对基础学科的关注和长期持续投入。 其次,尽管当前国家推出了各种人才支持计划,也激发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但是在 科研经费支配 方面管理程序复杂,还面临诸多问题。



当前,尽管在学术创新方面存在少数科研人员学术不端、失范现象,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学术失范治理,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规则意识、学术信用和个体自尊心逐步得到了极大加强。笔者建议:


首先,科学评价和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该更加科学 ,让真正以科学为志业者得到充分尊重,至于其中的少数违规者可以通过负面清单制度对其违规行为进行矫正。


其次,对于科学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大格局眼光 ,并辅之以合理的制度安排,鼓励人才跨境、跨界及跨行业流动,让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一切人才为我所用。


第三,各种科学学术研究奖项应合理设计 奖励标准、时间跨度,尤其要确保同行评价的客观中立性,同时鼓励社会参与监督,让科技人才不因身份、背景、年龄、资历、影响力等原因而被埋没。


最后,科学技术创新投入类似商业界的风险投资,要给与入选参与者足够的时间,支持者要承担试错成本 。随着全社会尊重科研人才风气的高涨、科研人员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引入国际公认的科学技术评价机制,这种量变必然会带来质变。我们相信,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人才问鼎国际大奖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78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