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是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国际贸易,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在人类历史上,跨国、甚至跨洲的远距离贸易行为早已有之,但国际贸易的真正崛起还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伴随着贸易的发展,支付、结算、保险和贸易融资等金融需求不断上升,汇率、利率等金融指标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世界各国基本上以贵金属为法定货币。有的国家以黄金为法定货币,这被称为金本位,例如1816年至1914年的英国;有的国家以白银为法定货币,这被称为银本位,例如明清时期的中国;还有的国家黄金和白银都是法定货币,这被称为金银复本位,例如立国之初的美国。由于英国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第一强国,拥有众多的海外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伦敦是世界金融的中心,因此金本位逐渐通行于世。尤其是在1870年至1914年的第一次全球化高潮中,金本位成为了世界主流国家的货币制度。
当时各国将自己发行的纸币价值与黄金挂钩,例如1英镑等于7.32238克黄金,1美元等于1.50463克黄金。由于黄金的价值变化相对较小,因此各国货币的内在价值也变化较小。由于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这就确定了不同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从经济学上说,这就是一种固定汇率的制度。
以金本位为载体的固定汇率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风险,有利于贸易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但金本位对各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件“紧身衣”。
各国想要发行新的货币必须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但黄金的产量是有限的,因此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各国政府很难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这等于说政府面对经济萧条有些无能为力,金本位的这一特点与日后其被抛弃有着直接关系。
不过,金本位在历史上还是有过相当辉煌的成就的,尤其是在1870年至1914年的第一次全球化高潮中。根据经济学家洛佩斯-科多瓦•欧内斯托(Lopez-Cordova Ernesto)和克里斯托夫•梅斯内(Christopher Meissner)的研究,从1880年到1910年,世界贸易或许有20%的增长源自固定汇率所带来的币值稳定。
另据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提供的资料,在1870年到1914年这一时间段中,国际贸易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1870年国际贸易总额占GDP的比例为10%,而到了1914年,这一数值已变为20%。
与之对应的是经济增速的提高。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数据,从1870年至1913年,按照1990年的美元计算(购买力平价),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速为1.3%,而从1820年到1870年,这一数值仅为0.6%。
对于这种繁荣的经济现象,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Keynes)曾在其1919年出版的《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
“这一结束于1914年8月的时代是人类经济史上多么辉煌的时代!伦敦的居民可以惬意地坐在床上喝早茶,电话订购全世界他们想要的不同商品,等着送到自己的家门口;他可以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在全球的任一角落积累自然资源带来的财富、开设工厂,并且享受所带来的收获;他可以利用任何大城市民众的诚信来增加其财富的安全性。”
一战的爆发打乱了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和全球化进程,除美国外,各交战国纷纷采取措施阻止黄金外流,金本位制度被暂时搁置起来。战后,包括英国、德国和加拿大在内的西方国家又重建了金本位。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美国出现股灾,并很快引发经济危机。从1929年10月到当年年底,工业产量下降了9%,按年率折算则为近30%。农产品价格也深受打击,在1929年第四季度,咖啡价格下跌了30%,玉米价格下跌了15%。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的失业率一度蹿升至25%。
很快,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至其他国家,世界经济随之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各国纷纷实行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比如放弃金本位、实行竞争性贬值的汇率政策,提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控制外汇交易市场等。在西方,这种以邻为壑、竞争性贬值本币的政策被形象地称为“货币战争”。
在各国争相实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英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并允许英镑贬值。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对所有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关税,同时加强对特种商品和免税商品的管制。
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因此英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对国际经济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英镑的贬值使英国相对于那些依然保留金本位的国家,例如美国,获得了更多的出口竞争力,有利于英国的经济恢复,但这却损害了美国的利益。英国的政策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在这样的轮番较量下,全球贸易和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为了对抗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了新政(The New Deal),德国和意大利则出现了法西斯上台的局面。法西斯,尤其是希特勒上台后,重新扩军备战,德国经济很快摆脱了困境,但德国在通向战争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伙同意大利和日本成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二战波及了全球大多数国家,造成了至少5000万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