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尾声
不少家长想带着孩子
再出去看看
但在草原游玩时
要避免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
萌化你心的它们
身上可能携带着
能致命的“一号病”——
8月10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政府官网发布通知:
鼠疫是怎么传播的?
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
该怎么预防?
今天认真讲一期
人类历史上,共有3 次鼠疫大流行 :
6 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 、14 世纪的“黑死病”,以及19世纪末在中国的大流行。
三次流行瘟疫之后,鼠疫至少造成了全球超过1.7亿人的死亡,一度被认为是最恐怖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我国多个省区仍然存在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因此对鼠疫防控工作一直没有放松。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居于甲类传染病首位,也称“一号病”。
鼠疫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
感染后可出现败血症的表现,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病死后尸体表现出紫黑色,因此被称为“黑死病”。
若不加以治疗,病死率为30%~100%。
目前有抗生素可以治疗鼠疫,早期应用可以极大的降低病死率。
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在啮齿动物中,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旱獭。
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主要为——
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
▲蒙古旱獭 | 图源:Deer Forest/zoochat.com
媒介传播:主要通过跳蚤吸血进行传播(鼠-蚤-人)。
接触传播: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细菌通过手部伤口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这种直接接触感染可以通过非常细小的伤口形成感染,如手指的倒刺等。
飞沫传播: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人类在感染过鼠疫菌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目前有鼠疫菌疫苗,但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普通人群常规免疫。
在高暴露风险人群(如经常暴露在感染风险下的实验室人员以及卫生工作者)中或在发生大规模人间鼠疫流行时可考虑接种。
目前我国暂未针对鼠疫开展人群免疫接种。
鼠疫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腺型鼠疫、败血型鼠疫、肺型鼠疫、眼型鼠疫、肠型鼠疫、皮肤型鼠疫、脑膜炎型鼠疫。
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以长达到8~9天。
鼠疫患者症状一般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升高至39~41℃并持续维持高热状态、头痛剧烈,有时出现呕吐、头晕、呼吸急促,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增高。
重症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狂躁不安、谵语、颜面潮红或苍白、有重病感和恐怖不安的表现,患者眼睑结膜和球结膜会充血,出现所谓的“鼠疫颜貌”。
鼠疫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疫情扩散,患者也避免发展为重症或者危重病例,早日康复。
微信改版了
现在刷到我们的 摸鱼 科普贴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把小卫星标3连
▽
信息来源:“广东疾控”“深圳疾控”“广州卫健委”“江苏疾控”微信公众号
喜欢就奖励深小卫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