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卢克文工作室
用深度,记录世界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从头构建GPT文本分类器(Python) ·  2 天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免费领取DeepSeek教程 ·  4 天前  
数据派THU  ·  成功率可达100%,药物开发公司Cellar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卢克文工作室

人生如梦,共饮江月

卢克文工作室  · 公众号  ·  · 2024-08-12 17: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江鹤与老杨的故事,两人都是出身贵州贫苦农家的汉子,江鹤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后决定从事酿酒工作,跟随酿酒大师学习酿酒技术。老杨在茅台镇经营酒厂多年,拥有丰富酿酒经验。两人合作多年,共同创立了自己的酒品牌,并独创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柔顺口感。经过不断摸索学习,他们的酒厂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受到广泛认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江鹤与老杨的背景

两人都是出身贵州贫苦农家,江鹤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后跟随酿酒大师学习酿酒技术;老杨在茅台镇经营酒厂多年,拥有丰富酿酒经验。

关键观点2: 江鹤跟随酿酒大师学习的过程

江鹤跟随酿酒大师学习酿酒技术,传承古法技艺,经过10多年的努力,获得了品酒、调酒、酿酒三证。

关键观点3: 老杨与江鹤的合作

老杨与江鹤合作多年,共同创立了自己的酒品牌,独创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柔顺口感酒品。他们的酒厂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受到广泛认可。

关键观点4: 产品的认可与品牌创立

老杨和江鹤酿的酒受到广泛认可,与某工作室合作推出品牌【闲绪酱香酒】,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正文

江鹤第一次见到老杨,是 2005 年秋季,高梁刚刚成熟的时候。
那年他父亲在贵州仁怀乡下承包了 500 多亩地种高粱,田地分布在海拔 1100 米的贫困村,离著名的茅台镇约 1.5 小时车程,山路崎岖多弯。丰收的时候,沉甸甸的高粱颗颗饱满,躲在碧绿的秆叶后,低垂着头等待着收获。
那天老杨来时,江鹤正在齐人高的高粱旁忙碌,微风将高粱压弯,他一手持杆,一手持镰刀割穗,使高粱叶将割下的穗子扎好,放在背后的竹背篓里。
在听到有人呼唤他名字,便抬起头擦汗,顺便见到了田埂上的老杨。
在俩人相见之前,江鹤有过一段还算平凡的经历。
1980 年出生在贵州农村一户普通农民家,从小过着清苦的日子,不过读书成绩很好,为了早点出来工作, 1995 年考入贵阳水利水电学校, 98 年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火电站吃国家粮,上了两年班,后被调到林东矿务局任职一年。
江鹤像每一个农家子弟一样不擅言辞,只喜欢做踏踏实实的工作,他内向、本分,在单位里吃不太开, 21 岁这年,他觉得在矿务局应该很难出人头地,工资也不满意,决定辞职下海做药品销售工作。
但他内敛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干销售,后来将药品销售业务转给亲戚,随父亲一起打理田地里的活,在外兜了一圈,又回到朴实的农家本色。
他父亲爱收拾土地,他也喜欢。
他们家常年种植烤烟、高粱,种烤烟异常辛苦,平时以高粱为主,而附近茅台镇酿酒需要好高梁,基本不愁销路。
2022 8 月间,我在茅台镇见到江鹤,和他谈及往事,问起当年种高粱的收入,他望着赤水河回忆了一会,说当时一斤高粱七八毛钱的利润,大概一年挣二十万上下。
2005 年秋季,高梁刚刚成熟的时候,江鹤第一次见到了老杨。

老杨较江鹤年长十几岁, 15 岁时,他随父亲和小叔来到茅台镇酒厂工作,见到江鹤时,已有十几年的酿酒经验。
一个侠客的故事总是荡气回肠,而工匠的故事往往枯燥乏味 ,这十几年的时间,他的人生只有一个单调的酒字。
1980 年代,老杨随父亲原在茅台一家酿酒小作坊工作,慢慢累积了酿酒技术,后来小作坊关门,父子二人拿着积蓄,盘下了当地一家烧坊,开始了创业之路。
酒厂从十个酵池开始起步,一点一点地慢慢做大。
常年泡在酿酒车间里,使老杨在九十年代时,成长一名真正的酿酒师。
跟寻常想象中,酿酒师坐在优雅的环境里品酒不同,酿酒是份繁重的体力活和耐力活,每天要在车间头泡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二十个小时,每一步都要按时按点做记录。
车间里温度很高,夏天时犹如一个大蒸箱,所以天热时都是半夜两三点上班,工作十个小时左右下班。

一个酿酒师一年 365 天,有 350 天得日夜颠倒泡在车间。
酿酒师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极考验师傅的刻苦和耐性,会遭受体力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早些年茅台镇白酒并没多少人关注,立志要做酿酒师的年轻人,必定是穷苦人家出身,只有出身很苦的后生,才能忍受几十年如一日的孤独和等待,从漫长的学习中脱颖而出,所以真正出师的极少极少。
而老杨,恰恰就是这种人。
工匠的故事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打磨精进,极其枯燥无聊,无论我怎么咨询老杨,也找不到恩怨情仇可写,他所有的故事,就是默默地下车间干活,一丝一厘地修炼酿酒技术。
当时光来到 2005 年,站在高粱地里的江鹤,抬头仰望田埂边来收高梁的老杨时,两位出身贵州贫苦农家的朴实汉子,一个已拥有 22 年的酿酒经验,另一个则对种出好高粱已烂熟于胸。

江鹤种出来的高粱好,老杨酿出来的酒好。
俩人相互依靠,相互信任,一起合作了多年。
大约在 2007 年,老杨酿出来的酒已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他这时需要融资扩大车间和酒窖,也需要有人来对酒厂进行管理。
贵州省的融资跟北京的融资完全是两回事,贵州人民既找不到风投,也不可能路演,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融资渠道,就是找身边的熟人。
老杨就去找到江鹤,跟他讲,要不你投点入股,我们这缺钱。
江鹤跟家人一商量,觉得搞酒厂有前途,种一辈子高粱也不合适,便说好。
但新车间建好了,酒厂变大了,老杨那边又缺管理人员,江鹤便又被拉进公司管理群,负责销售工作。
江鹤不喜欢做销售,以前不喜欢,现在,也不喜欢。
他就喜欢埋头研究东西,收拾土地、摆弄物件,属于农业重金属理工男。
销售干了没多久,跟老杨说这个他干不下去,老杨说,那你来学酿酒吧。
于是在 2007 年,干过火电站、药品销售、高粱种植的江鹤,转型开始学习酿酒。
他在厂里头有两位名师指点,一位是老杨,一位是李老师傅。
李老师傅也是茅台镇本地人,已酿了一辈子酒,师承华茅酒厂。
茅台镇以酿酒闻名,但咸丰末年时因兵荒已无人酿酒,贵州著名盐商华联辉的老母亲,因记得年轻时喝过茅台镇的好酒,吃饭时饮上几口便精神焕发,叫儿子差人去买,跑腿的到了茅台镇,才发现酒坊全部都毁于战乱,七年没人酿酒了。
华联辉为孝顺母亲,将当地老酒师请了回来酿酒,取名成裕烧房,每年只酿给自家喝,后来产量提高了,才在自家盐号对外销售。
因为老板姓华,成裕烧房酿酒的工厂,便被当地人称为“华茅”,便是茅台酒的前身。
1951 年成裕烧房收购国有,政府以此为基础,联合其他酒厂建立了贵州茅台,便有了今天的茅台酒。
李老师傅的师父,原是华茅厂的酒师,他将技术手把手交给了李老师傅,而李老师傅在近半个世纪后,又将酿酒技术,交到了江鹤手里。

江鹤天生适合酿酒。
专心致志地研究一样东西,符合他的天性。
李老师一生经历坎坷,到老时,因为各种变故,已是孤身一人,无子无后。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将一生所学,都倾心教给了农业重金属理工男江鹤。
江鹤说,他一直跟着李老师傅下一线,学习选粮、掌握温度、下酵池、投料、蒸煮、发酵、取酒等等。
待我 2022 年在赤水河边与江鹤相遇时,李老师傅已经去世,而江鹤已是得名师长期指点,有 15 年经验的酿酒师。
酿酒技术经过一代代人的承接,又交到了 80 后的江鹤手里。
江鹤说,在茅台镇酿酒的大师傅,都得有品酒、调酒、酿酒三本证。
品酒师最容易拿,最快几个月就可以学会。
调酒师至少也要六七年,在车间里酿过酒,才能完全懂调酒,才知道如何从工艺层面去把握。
最难的是酿酒师证。
需要 12 年的酿酒经验和工作证明,才能在茅台镇拿到一个酿酒师证,这 12 年的经验,都是有记录和报备,无法蒙混,拿到证以后,每年还需要学习 20 多天。
从酿酒师到大师,又需要几十年时间。
酿酒大师是一个酒厂的核心与灵魂,越是成规模就越是要保证酒体的稳定。他们几乎熟悉每一种酒体中的成分,脑子里有自己独有的配方。
江鹤因为得大师指点,进步速度快于同辈,他用同届最快的速度拿到了品酒、调酒、酿酒三证。
这十几年来,他贴身跟随李老师傅,传承古法技艺,从每年重阳下沙开始,历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历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茅台镇有些酒厂的价格奇低,是因为有些酒厂,会将其它酒厂取过坤沙酒的高粱渣买回去重新制酒。其成本很低,但口感较差,能满足部分低端市场,而江鹤老杨他们,坚持只做坤沙酒,以保证一代代的好手艺不会丢失。

经过不断地摸索学习,江鹤与老杨,开始独创出有自己风格的柔顺口感,其入口绵柔、余味悠长,芬芳的酒气会在口腔里一层层萦绕回荡。
喝得再多也不会口干、不上头,更不会宿醉。
2022 年初,我和同事们经过商议,打算做一款能一代代传下去的产品,最后选择耐心经营一款酒品牌。
我亲自从几百瓶样酒敲定酒体 ,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