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禽报网  ·  企业\\同比大增120%!新希望2024年预 ... ·  12 小时前  
禽报网  ·  鸭报•2-8\\苗大跌,虚实一致;市场风控情 ... ·  12 小时前  
禽报网  ·  鸡报•2-8\\毛鸡乱,3.0-3.4都有; ... ·  12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① ·  昨天  
中核集团  ·  节后上班指南,请查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人世风灯 向死而生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4-06 19:57

正文



作者 | 颖颖





电影《遗愿清单》中,当81岁罹患癌症的爱德华被医生告知只剩下6个月的生命时间的时候,同房病友66岁的卡特说起了一段旁白:“曾经有个调查,一千个人被问及若有可能事先获悉,那么想不想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96%的人选择了不想。我总觉得自己属于另外的4%,如果能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多少,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解脱。”当镜头转向这位同样罹患癌症的老卡特被告知最多只有一年的生命时间的时候,他继续旁白道:“但事实证明,我不属于那4%。基本上,我们别无选择。”



这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愈加成为其生活重心的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生自古谁无死?”,也道出了我们面对这个“沉重”问题时油然而生的心理,也是我们不想知道自己死亡时间的重要原因——我们害怕死亡。



(图源网络,侵删)



什么是死亡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伯格、所罗门和匹茨辛斯基共同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指出:人类独特的自我意识总是在潜意识里提醒着死亡,这种死亡提醒给人类带来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而对这些情绪的管理对个体的知情意行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老年人并不比年轻人和中年人更恐惧死亡,但是老年人对濒死的恐惧程度要高于其他群体,尤其是濒死的过程被延长以及担心濒死时被遗弃成为老年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



什么样的老年人更容易死亡恐惧?


影响老年人死亡恐惧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分为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心理变量两方面。一般来说,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恐惧濒死,而老年男性比老年女性更恐惧未知。



经济地位低、居住在养老机构、健康状况较差、宗教信仰承诺低、宗教行为与所持的宗教信仰不一致、丧亲等境况的老年人的死亡恐惧水平更高。



反之,经济地位高、健康状况良好、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灵修自我效能感高、宗教信仰内在虔诚度高、具有正念特质(较容易关注当下体验)的老年人的死亡恐惧水平较低。



(图源网络,侵删)



如何超越死亡恐惧?


如何面对短暂生命时间里的死亡恐惧?电影中的两位老人没有循规蹈矩地完成普通人走向死亡的流程,而是选择了积极又看似疯狂的举动,他们列出了遗愿清单:1.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2.笑到流眼泪;3.亲眼目睹神迹;4.开一次野马跑车;5.跳伞;6.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7.纹身;8.开一次枪;9.杀一只狮子,并一一地去完成。



他们跳伞、纹身、开跑车,去看金字塔、泰姬陵,去喜马拉雅山、长城,去看动物大迁徙……他们痛快地畅游、恣意地释放,弥补着人生的遗憾,体验着生命的愉悦。在畅游与释放中,他们也在探讨着信念与生活。



(图源网络,侵删)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人们面对死亡恐惧有三大防御机制——文化世界观、自尊(强大的自我)、亲密关系。文化世界观,是关于现实的解释和信念。人们通过这种信念体系,赋予生命和生活以意义、秩序和永恒性,并相信只要遵从这些信念,就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和对死亡的超越。自尊,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体会。亲密关系,是指通过与他人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寻求与他人在一起、亲密、依恋和联结。



电影中的两位老人正是以积极的心理、正念的自尊,构建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以这种方式直面死亡恐惧,也在消解着死亡恐惧。



(图源网络,侵删)



老卡特在尽情畅游过后回到了儿女绕膝的温暖的家中,老爱德华经过内心挣扎最后鼓起勇气与女儿重修于好,完成了“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自己的外孙女的遗愿,这些都印证了亲人、亲情的亲密关系在死亡面前的力量。老卡特在和爱德华的玩笑中,完成了“笑到流泪”的遗愿,他在笑中走向死亡,他的力量已圆满。



电影的最后,老卡特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要看他留下什么,有人说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说要用爱来评判,还有人说人生根本就毫无意义。我觉得可以从那些以你为镜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义。我能肯定的是,不管按什么标准,爱德华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光比大部分人毕生的光阴更为充实。我知道,他在离世的时候合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这让人想起了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活在当下,向死而生,是我们面对死亡及恐惧的最佳诠释。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微信号:aginglab)。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老年心理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在此我们将分享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广老年心理学相关的科普知识,并推介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欢迎大家关注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