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拜德雅Paideia
拜德雅(Paideia):思的虔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拜德雅Paideia

书评|美图时代的丰富与贫乏

拜德雅Paideia  · 公众号  ·  · 2019-06-20 17:02

正文

美图时代的丰富与贫乏

谈谈自拍与身体的文化阐释

林 颐 /文




每天,打开电脑或手机,各种图像纷涌而至,尤其有许多 加工 后的自拍。美图时代,网络的世界里到处都是 美人 。媒体社会无止境地消费着它所制造的对象,经过图像处理软件的大力改造,身体以奇异的方式得到展现。很多人以为这是新媒体时代的特色,其实不然,身体技术生产的历史由来已久。

身体远非只在当代才出现在公共领域,它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手段,很早之前就将我们与我们文化古老丰富的传统相联系。列奥纳多 · · 芬奇所画的《维特鲁威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赤裸的男性身体,两种身形重叠,站姿挺拔,手脚伸展。圆圈和方块这两种规则几何形状界定了理想身体的比例。《维特鲁威人》表达了一种信念,即相信艺术能够重现人类身体的完美形态。这种思想亦非达 · 芬奇首创,我们可以上推至古希腊的艺术传统,身体在人类文明中早就被赋予了自然之外的意义,身体的文化史本身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场域,对身体所做的阐释,在历史里能翻找出许多记忆。

这些 身体 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的阐释能力,比如古希腊运动员健美的男体,文艺复兴时代达 · 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安格尔通过幻想描绘的苏丹后宫,马奈画作里 19 世纪巴黎妓女奥林匹亚 …… 那些静止的图像在表达人体之美方面非常有效。以委拉斯凯兹的名画《镜前的维纳斯》为例。年轻漂亮的裸女侧卧着,右手托腮,丘比特举着一面镜子,她望着镜中的自己,镜子折射出她模糊的身影,同时这幅画还暗示着她的身后似乎还有其他的视线,或许就是我们这些正在欣赏画作的旁观者,而女子的姿态安稳、沉静、从容,仿佛陶醉在自我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里。

假如把《镜前的维纳斯》和类似的很多画作视为 前自拍时代 的影像,我想没有人会反对。约翰 · 伯格早就说过,文艺复兴以来,所有的女性裸体画,最重要的目的,其实就跟我们今天观看色情电影一样,是为了要刺激男性的性欲,或者至少要挑逗他们的欲望。艺术是什么呢?艺术就是掩盖这些画的真实面目的一层薄纱。这些话有点偏颇,但它至少反映了一点真相,身体摆放的姿态构成了一种场域,让原本应当属于私人化的领地自发向公众开放。很难说这是否好事,有些时候,这种行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有些时候,保持未知的神秘可能更美好。窥视,这种带有侵入性和冒犯的行为,大约也是大多数人的劣根性。此外,相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自拍 似乎更早实现了性别平权,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手机在手,人人都可以上传照片,搔首弄姿可不只是女人的专利哟。

雕塑和绘画这些方式毕竟是费钱费力的慢活,不方便大量复制和流播,以本雅明的话来说,在图像复制的过程里,摄影术第一次把手从最重要的工艺功能中解放出来,从此技术层面的能力转移到了观看镜头的眼睛上。由于眼睛能够比手更敏捷地捕捉对象,图像复制过程得以加速,机械复制时代借助技术革新对传统艺术形式发起了本质的冲击。摄影的用途以惊人的速度扩展,显示了它对工业资本主义非凡且重要的适应性。不过,一直等到 20 世纪两次大战期间,摄影才成为指涉外表最主要、最 自然 的方法。摄影被视为公正透明的、引导人们直接进入现实的工具,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这项具有 真实性 的新媒介的可靠性实际上很模糊,多萝茜娅 · 兰格说过: 相机作为一种仪器,教会了人们如何看到相机以外的世界。 照片的意义,取决于摄影者的主观镜头,也经受后期暗室技术的加持。

找出最好的,隐藏起最坏的,并留下一些想象 ,好莱坞片场时期的知名摄影师乔治 · 赫里尔在讲述他是如何创造魅力四射的明星肖像时如此说道。存在于静态图像或观众的选择性想象之中的美丽身影,要经过小心翼翼的挑选、剪辑和修饰,我们其实都知道这个事实,但都更愿意忽略那些隐藏在背后的 秘密 。今天,理想图像不再只是被偶像们所占据,越来越多的人想把其他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的身上。 2004 年美国制作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我想有张明星脸》,使观众有机会目睹以打造明星脸为目的的整形手术,这种现场参与的方式让人们感同身受,仿佛他们自己的愿望也借此得以实现。

变形记 麻雀变凤凰 这样的都市传说很少能成为现实,无数人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相比价格高昂、高风险的 动刀子 Photoshop (图像处理软件)简直可以说是普罗大众的福音。尽管它并不能达成任何实质的改变,然而美化、操控和选择性地呈现所创造的更具魅力的图像,有多么诱人。人们对于理想美的向往历史悠久,就像我在之前已经提及的,从前表达这种向往的是艺术。 你笔下的她比任何时候的她都要美 17 世纪的曼图亚公爵在称赞其妻子的肖像画家时说道, 因为你做了改善,修饰了她的容颜但并没有削弱相似度 。当今的时尚摄影同样也提升了人们对于自己能够在外表或者姿态上变得美丽的渴望。这种情感效应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对品质、对更好的生活的向往,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古希腊神话里,美少年那喀索斯爱上了池塘里自己的倒影,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 PS 自己的完美图像。这种看似门槛极低的技术,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一波波的热潮。让皮肤变得白皙,让毛糙的头发柔顺,去掉皱纹、眼袋和皮肤瑕疵,还可以让腰变得纤细,腿更加修长,原来人人都可以成 PS 带领我们进入幻境, PS 说青春可以常驻,美丽唾手可得, PS 还让我们即使睡在拥挤的小平房里却仍孜孜于发送美图,烛光晚餐、玫瑰红酒,高脚杯闪闪发光,敞篷车沿着蜿蜒的公路飞驰,在世界各地名胜打卡集赞 …… 美男美女的相貌仿佛流水线模板产品,朋友圈的风景照也越来越相似,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德国艺术史家汉斯 · 贝尔廷提醒过的 象征性在场 ,它依赖于屏幕并制造出 距离的假象,但其本质上只是一种作为无名大众的体验。这种依赖于机器的感知方式改变的只是图像的表象,而不适当的润饰和过度的滥用,实际上在演绎一种欺骗行为。如果说图像本身就是文化符号,那么它既承担着大众眼光加诸其上的一切,也承担着它自身所隐匿的一切。

媒体社会里的身体屈从于市场与广告意识,大众媒体以其顾名思义的本质,要求身体自觉或自发成为商品和武器。被媒体不断传播的名人身体与普通人的无名身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契机,就像沃霍尔所说的,谁都有机会在 15 分钟里成名。对身体的消费正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人们纷纷把自己的身体放到网上公开展示,仿佛举办一场场热闹的虚拟狂欢。法国作家居伊 · 德波在 20 世纪中叶曾经提出的 景观社会 的概念,在当下仍然适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隔离,的确正在被一种作为平行世界而出现的景观社会所打开。

各路媒体和网友曾经为了 50 岁周慧敏的 少女照 痴迷沸扬,后来也有反转,流出的偷拍有她在深夜音乐会歇场之后疲惫憔悴的面容。名人在保持自己的曝光与隐私之间的平衡是需要好好把控的,所以她或他都不得不时时刻刻展现魅力,而且最好是那些坦率的、毫无防备的、 日常化 的形象。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大多数人在弯腰的时候都会有一圈肉,而且,不管谁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多少都会有一些松弛或皱褶,自我管理很重要,而 神话 可能会带来混淆。那些 美图 都是精心算计而虚幻的印象灌输,这样的图片远远不足以代表现实的情况。

就技术而言,过度修饰图片也是不可取的。太完美的外表会带给人诡异不安的感觉,一模一样的大眼高鼻锥子形的 网红 脸,实在难为 脸盲症 ,难道是同一个妈同一个爹的孩子吗?强烈的抛光也会破坏图片的和谐,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因为,保持了一种自然的平衡。文学家萨拉 · 斯奎尔称之为 睡衣 —— 看似精心却又不经意,看似灵巧却又略显笨拙,带着完美的精巧凌乱之感 ,而这一切是 关于联想、含蓄、细微差别和细节 的关键。就像波提切利画中少女的秀发一样,编起来一些,放下来一些,既雅致又活泼,这种把握平衡的心思,恰到好处,生动妥帖。

苏珊 · 桑塔格说:照片直接带我们进入的,并非现实,而是影像。镜头里的桑塔格自信张扬,她是到处受欢迎的时髦的明星作家,但绝非空有其表,桑塔格是那种不断如获新生的人。我们观看她的影集、她的纪录片,从少女到中年、到迟暮,每个阶段的桑塔格都是魅力四射的。除非纪实的新闻需求,一般的照片并不等于还原,影像的力量在于提醒我们在现实里可能缺少的要素,以及我们渴望达到的目标。它会带来自我满足,也会带来不满足感。 人们的幻想是他们麻烦的根源, 安迪 · 沃霍尔认为, 如果你没有这些幻想,那么你就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会安于现状 。沃霍尔可谓 20 世纪最 矫揉造作 的艺术大师了,他总是痴迷于形象塑造而无法自拔,奇妙的是,这些幻想成了他的事业动力。

影像史留存了很多 美图 。在今天,我们发现,拥有时间的图像无一例外都是有 生命 的。无论是苏珊 · 桑塔格那样有意挑染了额头的一缕白发、在电视大屏幕里侃侃而谈的女知识分子,还是保罗 · 斯特兰德镜头里那位纽约街头背靠墙壁摆摊的盲眼老妇,图像致力于唤起而非告知,暗示而非解释,伴随着认识论中 自我 意识的时隐时现。技术是为了彰显 的存在,而不是消弭每个人的个性。所以,每一张 自拍 ,里面都应当有一个独特的


写于 2019.3.1


参考

1. 《身体图景》【美】尼古拉斯 · 米尔佐夫,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6 月。

2. 《图像分析》【法】玛蒂娜 · 乔丽,天津人民出版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